;性寒,S,中藥,水鱉" />
拼音注音 : Shuǐ Biē
別名 : 水白、水蘇、芣菜、馬尿花、水旋覆 出處 : 水鱉之名始載于《庚辛五冊(cè)》(據(jù)《綱目》)。1.《野菜贊》云:“油灼灼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水鱉科植物水鱉的全草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靜水池沼間 原形態(tài) : 水鱉,浮水草本,須根長(zhǎng)可達(dá)30cm 性味 : 味苦;性寒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。主濕熱帶下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研末,2-4g。 復(fù)方 : 《本經(jīng)》水萍條,《別錄》云:“一名水白。”按《本草》水萍有多種,陶氏引《藥錄》“五月有花白色”者,即為其中之一。水白之名,或以花白而得。它如浮萍、大萍,均與白色無(wú)關(guān)。故“水白”即指水萍之開白花者。此種水白,另有一個(gè)特征是葉背有一水泡狀氣囊組織,就是陳藏器所說的“葉下有一點(diǎn)水沫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 各家論述 : 1.《別錄》:“生雷澤池澤。三月采,暴干。”2.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“此是水中大萍爾,非今浮萍子。《藥錄》云:五月有花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501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