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hēnɡ Ténɡ
別名 : 羊角藤、大花藤、須藥藤
來源 : 為蘿藤科須藥藤屬植物須藥藤Stelmatocrypton khasianum (Benth.)Baill. [Pentanura khasianm Kurz]的藤。夏秋采集,切片曬干。
性味 : 甘,溫。
功能主治 : 祛風通絡,行氣止痛。用于感冒、支氣管炎,風濕關節(jié)疼痛,胃痛。
用法用量 : 2~5錢,水煎或碾粉服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Shēnɡ Ténɡ
別名 : 羊角藤(《云南中草藥》),冷水發(fā)汗、水逼藥(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,夠哈哄(傣名)。
出處 : 《云南中草藥》
來源 : 為蘿藦科植物須藥藤的藤或全草。夏、秋采集。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山坡、山谷、路旁林中。分布于云南、廣西。
原形態(tài) : 攀援狀大藤本。莖淺棕色,皮部有許多突起物,幼枝光滑,老枝有縱縐紋,莖與根有香氣。單葉對生;長橢圓形,長4~10厘米,寬2~4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綠色,下面淡綠,葉脈赤紅色,無毛。聚傘花序腋生;花小,黃白色。大蓇葖果,木質,長橢圓形,呈平行展開,長5~9厘米,先端有彎鈞。種子多數(shù),有長的白色絹毛。
化學成分 : 根含4-甲氧基水楊醛。
性味 : 甘辛,溫。①《云南中草藥》:"甘,溫。"②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:"甘辛,溫。"
功能主治 : 解表溫中,祛風通絡。治感冒,氣管炎,胃痛,痞脹,風濕疼痛。①《云南中草藥》:"發(fā)散風寒,舒筋活絡,溫胃止痛。治風寒感冒,胃寒疼痛,風濕。"②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:"祛風解表,溫中行氣,止痛。治感冒,流感,頭痛咳嗽,氣管炎,胃痛,食積氣脹。"
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3~5錢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Shēnɡ Ténɡ
別名 : 羊角藤、冷水發(fā)汗、水逼藥、大花藤、香根藤
英文名 : stem of Common Stelmatocrypton
出處 : 出自《云南中草藥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須藥藤的莖藤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telmatocrypton khasianum(Benth.) H. Baill.[Periploca khasiana Benth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采集。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山谷、雜木林中或路旁灌木叢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貴州、廣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纏繞木質。具乳法;莖淺棕色,具有突起的皮孔,嫩枝有短柔毛,莖與根有香氣。葉對生,近革質;葉柄長約5mm;葉征橢圓形,長7-17cm,寬2.5-8cm,先羰漸尖,基部楔形,兩面無毛,鮮時綠色,干后淡棕紅色;側脈約7對。花小,黃綠色,4-5朵排列成具短梗的腋生聚傘花序;花萼5裂,內面基部有5個腺體;花冠近鐘形,花冠近鐘形,花冠簡短,裂征5,卵圓形,向右覆蓋;副花冠裂征5,與花絲同著生于花冠的基部,并與花絲合生;雄蕊5,花藥先端具長毛;伸出花冠喉部之外;載粉器內苦惱有許多四合花粉,載粉器柄長,粘盤粘在柱頭號基部;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,無毛,柱頭盤狀五角形,先端2裂。蓇葖果叉生成直線,長5-9cm,直徑約2cm,熟時開裂。種子先端具白色絹質絨毛。
化學成分 : 根含4-甲氧基水楊醛(4-Methoxysalicylaldehyde)。
歸經(jīng) : 脾;胃經(jīng)
性味 : 甘辛;溫
功能主治 : 祛風散寒;行氣通絡。主感冒;咳嗽;脘腹脹痛;風寒濕痹
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6-15g;或研粉。
各家論述 : 1.《云南中草藥》:發(fā)散風寒,舒筋活絡,溫胃止痛。治風寒感冒,胃寒疼痛,風濕。2.《云南思茅中草藥選》:祛風解表,溫中行氣,止痛。治感冒,流感,頭痛咳嗽,氣管炎,胃痛,食積氣脹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572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生等[藏藥名]
下一篇: 畬山羊奶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