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hí Zhī Jiɑ
別名 : 半枝蓮(《藥鏡》),鼠牙半支(《百草鏡》),瓜子草、佛指甲、狗牙草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狗牙瓣(《四川中藥志》),三七仔、土三七、黃瓜子草、雞舌草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白蜈蚣、狗牙齒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,太陽花、枉開口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。
出處 : 《四川中藥志》
來源 : 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全草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山坡傾斜處或巖石上。分布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山西、陜西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蘇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肉質(zhì)草本,高10~20厘米。莖淡紅色,枝纖細,傾斜,匍匐,接近花序處亦易生根。葉3枚輪生,倒披針形至長圓形,長1.5~2.5厘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,沿莖下延為半圓形的耳狀片,全緣?;ǔ势秸沟?歧聚傘花序;萼片5,綠色,寬披針形至長圓形,幾與花瓣等長;花瓣5,黃色,披針形至長圓形,長5~8毫米,先端有較長突出的尖頭;雄蕊10,藥狹卵形,或長橢圓形,花絲細長;心皮5,稍開張。蓇葖果。種子細小,卵圓形,無翅而有細乳頭狀突起。花期6~7月。
化學成分 : 含甲基異石榴皮堿等生物堿、景天庚糖、蔗糖、果糖。
性味 : 甘淡,涼。①《綱目拾遺》:"性寒。"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涼,味甘淡;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,消腫,解毒。治咽喉腫痛,肝炎,熱淋,癰腫,水火燙傷,蛇、蟲咬傷。①《綱目拾遺》:"消癰腫。治濕郁水腫。""治諸毒及湯烙傷,療癰,蟲蛇螫咬。"②《天寶本草》:"利小便,敷火瘡腫痛,湯火癥;退濕熱,兼治淋癥。"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喉頭紅腫,消癰腫,敷蛇傷及足生雞眼。"④《貴州植藥調(diào)查》:"活血,止痛,清熱,消腫,接骨,治癆傷咳嗽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一切大毒,如發(fā)背、對口、冬瓜、騎馬等癰,初起者消,已成者潰,出腋亦少:鼠牙半支一兩,搗汁,陳酒和服,渣敷留頭,取汗而愈。(《百草鏡》半枝蓮飲)②治水火燙傷,癰腫瘡瘍,毒蛇咬傷:鮮垂盆草一至四兩,洗凈,搗汁服。外用鮮草適量搗爛敷患處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③治喉頭腫痛:鮮垂盆草搗汁一杯,加燒酒少許含漱五至十分鐘,每日三、四次。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①治療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用垂盆草片劑,根據(jù)制片工藝不同分為低溫片(每片含生藥3克)和常溫片(每片含生藥2克)。每服低溫片3~6片,常溫片5~7片,每日3次,3個月為一療程。用低溫片治療遷延性肝炎、慢性肝炎20例,顯效(自覺癥狀明顯好轉(zhuǎn),轉(zhuǎn)氨酶恢復(fù)正常巳達1個月)18例,轉(zhuǎn)氨酶恢復(fù)正常大部分在治后2周左右;無效2例。用常溫片治療急性肝炎、慢性肝炎、遷延性肝炎共47例,顯效(標準同前)27例,好轉(zhuǎn)(癥狀改善,轉(zhuǎn)氨酶下降或接近正常)5例,無效15例;顯效病例轉(zhuǎn)氨酶恢復(fù)正常多在2~4周間。低溫片組隨訪半年以上,有波動者2例,復(fù)發(fā)7例;常溫片組隨訪1~3個月,有波動者1例,復(fù)發(fā)5例。部分病例服藥后出現(xiàn)饑餓感、胃部隱痛、腸鳴便溏等癥,服33%氫氧化鋁乳劑后大部分緩解。②治療癰疽等癥取鮮地蜈蚣2~4兩,洗凈搗爛,加干面少許調(diào)成糊狀外敷患處(如膿頭已破,中間留一小孔,以便排膿),每日或隔日1次;另取鮮草1~2兩搗汁沖服。治療癰疽、痄腮、無名腫毒、蛇蟲咬傷等50例,除3例無效外,均治愈。治愈時間最短1天,最長5天。實踐證明:地蜈蚣草對皮膚及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疾患,早期能消腫止痛,促進吸收;已形成膿腫者能加速局限,破潰排膿。其中對癰疽的療效最為顯著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60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石帆
下一篇: 石斛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