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uì Gǔ Zi
別名 : 竹葉麥冬(《江西草藥》)。
出處 : 《綱目》
來源 : 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根莖及塊根。夏、秋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產浙江、江蘇、湖南、湖北、廣東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淡竹葉"條。
性狀 : 干燥根莖及塊根。根莖圓柱形,節(jié)節(jié)相連,上端殘留部分莖葉,表面粗糙,棕灰或棕黑色,四周簇生多數塊根。完整的塊根呈紡錘形,長1~3厘米,直徑2~5毫米,表面黃白色至土黃色,肉質。有不規(guī)則的皺縮。折斷面淡黃白色。味微甘。
化學成分 : 根莖含蘆竹素和印白茅素。
性味 : 甘,寒。①《綱目》:"甘,寒,無毒。"②《匯西草藥》:"甘淡,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,利尿,滑胎。①《綱目》:"能墮胎催生。"②《江西草藥》:"清熱除煩,利小便。"
復方 : ①治腎炎:淡竹葉根、地菍各五錢。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(《江西草藥》)②治發(fā)熱心煩口渴:淡竹葉根或葉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Suì Gǔ Zi
別名 : 竹葉麥冬、野麥冬、山冬、土麥冬
英文名 : Rhizome of Common Lophantherum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 碎骨言其下胎也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根莖及塊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. 2.Lophatherum sinense Rendle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淡竹葉野生于山坡林下或溝邊陰濕處。 2.中華淡竹葉生長于山坡、溪邊。資源分布:1.淡竹葉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。 2.中華淡竹葉分布于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1.淡竹葉 多年生草本,高40-90cm。根狀莖粗短,堅硬。須根稀疏,其近頂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紡錘狀的塊根。稈纖弱,多少木質化。葉互生,廣被外形,長5-20cm,寬1.5-3cm,先端漸尖或短尖,全緣,基部近圓形或換形而漸狹縮成柄狀或無柄,平行脈多條,并有明顯橫脈,呈小長方格狀,兩面光滑或有小刺毛;葉鞘邊線光滑或具纖毛;葉舌短小,質硬,長0.5-1mm,有緣毛。圓錐花序頂生,長10-30cm,分枝較少,疏散,斜升或展開;小穗線狀技針形,長7-12mm(連同短芒),寬1.5-2.5mm,具粗壯小穗柄,長約1mm;穎長圓形,具五脈,先端鈍,邊緣薄膜質,第1穎短于第2穎;外稻較穎為長,被針形,長6-7mm,寬約3mm,先端具短尖頭,具5-7脈,內釋較外停為短,膜質透明。穎果紡錘形,深褐色?;ㄆ?-9月,果期8-10月。 2.中華淡竹葉 本種外觀形態(tài)與淡竹葉相似。不同之點在于中華淡竹葉葉片寬達4cm。圓錐花序分枝較短,長3-8cm;小穗廣披針形,長7-9cm,寬2.5-3mm;穎寬卵形,具5-7脈;第1外稃長約6mm,寬約5mm,具7脈,先端有長不及1mm的短芒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性狀 : 1.干燥根莖及塊根。根莖圓柱形,節(jié)節(jié)相連,上端錢留部分莖葉,表面粗糙,棕灰或棕黑色,四周簇生多數塊根。2.完整的塊根呈紡錘形,長1-3cm,直徑2-5mm,表面黃白色至士黃色,肉質,有不規(guī)則的皺縮,折斷面淡黃白色。
化學成分 : 根莖含蘆竹素(arundoin)和印白茅素(cylin-drin)。
性味 : 甘;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利尿。主發(fā)熱;口渴;心煩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10-15g。
復方 : ①治腎炎: 渭竹葉根、地蔥各五錢。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 (《江西草藥》)②治發(fā)熱心煩口渴: 淡竹葉根或葉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
各家論述 : 1.《綱目》:能墮胎催生。2.《江西草藥》:清熱除煩,利小便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718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碎骨仔樹
下一篇: 碎骨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