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uān Mó Yè
出處 : 《本草拾遺》
來源 : 為蓼科植物酸模的葉片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酸模"條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葉含牡荊素、金絲桃甙 性味 : 《本草拾遺》:"酸。" 功能主治 : 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外用消傷腫、瘡毒,治疥癬。" 復(fù)方 : ①治皮膚濕疹及湯火仿:酸模全草、椿根白皮各二兩,桉樹葉一兩,凍青葉一兩。共為細(xì)末,油調(diào)涂。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②治慢性便秘:酸模全草三錢,芒硝四錢,枳殼三錢。水煎服。(《常用中草藥配方》)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Suān Mó Yè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拾遺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酸模的莖葉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邊、山坡及濕地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達(dá)1m 性狀 : 性狀鑒別 葉多皺縮 化學(xué)成分 : 酸模葉中含大黃酚(chrysophanol) 性味 : 酸;微苦 功能主治 : 泄熱通秘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復(fù)方 : ①治皮膚濕疹及燙火傷: 酸模全草、椿根白皮各二兩 各家論述 : 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外用消傷腫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854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酸模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