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uān Jiānɡ
別名 : 葴、寒漿(《爾雅》),醋漿(《本經(jīng)》),苦葴、苦蘵、皮弁草(崔豹《古今注》),酸漿草(《爾雅》郭璞注),燈籠草(《唐本草》),苦耽(《嘉佑本草》),金燈草(《履巉巖本草》),姑娘菜、燈籠兒(《救荒本草》),紅姑娘(《卮言》),天泡草(《綱目》),紅娘子(《柳邊紀(jì)略》),珊瑚架(《汪連仕采藥書》),山瑚柳、天燈籠草(《綱目拾遺》),九古牛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泡子草,撲撲子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花姑娘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,姑娘花(《四川武隆藥植圖志》),打樸草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,葉下燈、鈴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茄科植物酸漿的全草。夏季采收。
生境分布 : 生長于路旁及田野草叢中;也有栽培作觀賞植物者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35~100厘米。具橫走的根狀莖。莖直立,多單生,不分枝,略扭曲,表面具棱角,光滑無毛。葉互生,通常2葉生于一節(jié)上;葉柄長8~30毫米;葉片卵形至廣卵形,長4~10.5厘米,寬2~6.5厘米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或廣楔形,邊緣具稀疏不規(guī)則的缺刻,或呈波狀,上面光滑無毛,下面幾無毛?;▎紊谌~腋,花梗長1~1.5厘米;花白色,直徑1.5~2厘米;花萼綠色,鐘形,長約1厘米,先端5裂,邊緣及外側(cè)被短毛;花冠鐘形,5裂,裂片廣卵形,先端急尖。邊緣具腺毛;雄蕊5,著生在花冠的基部,花藥長圓形,基部著生,花絲絲狀;子房上位,卵形,2室,花柱線形,柱頭細(xì)小,不明顯。漿果圓球形,直徑約1.2厘米;光滑無毛,成熟時呈橙紅色:宿存花萼在結(jié)果時增大,厚膜質(zhì)膨脹如燈籠,長可達(dá)4.5厘米,具5棱角,橙紅色或深紅色,無毛,疏松地包圍在漿果外面。種子多數(shù),細(xì)小?;ㄆ?~10月。果期8~11月。本植物的根(酸漿裉)、宿萼或帶有成熟果實的宿萼(掛金燈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含酸漿苦素A。酸漿苦素B,酸漿苦素C、木犀草素及木犀革素-7-β-D-葡萄糖甙。
藥理作用 : ①抗菌作用酸漿煎劑對宋內(nèi)氏桿菌有抑制作用,酸漿抗菌有效成分初步認(rèn)為在油狀液,此部分在試管內(nèi)對綠膿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從酸漿中提出之針狀晶母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酸漿體外抑菌效果與臨床治痢療效不符。②興奮子宮的作用早年提出的對離體家兔子宮有興奮作用的酸漿根素(即硝酸鉀)。其果實據(jù)云有催產(chǎn)作用。③其他作用日本酸漿果實及果囊有解熱及強心作用,有謂酸漿之此項作用與其中所含草酸有關(guān),且作用微弱,無應(yīng)用價值。酸漿根素注射于動物,表現(xiàn)大腦抑制,若用大量,可使呼吸麻痹而死。國外曾用其同屬植物的葉、果作利尿劑。
歸經(jīng) : 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太陰經(jīng)氣分。"②《閩東本草》:"入肺、脾二經(jīng)。"
性味 : 酸苦,寒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酸,平。"②《別錄》:"寒,無毒。"③《唐本草》:"味苦:大寒,無毒。"
注意 : ①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有墮胎之弊。"②《閩東本草》:"凡脾虛泄瀉及痰濕忌用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,解毒,利尿。治熱咳,咽痛,黃疸,痢疾,水腫,疔瘡,丹毒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熱煩滿,定志益氣,利水道。"②《唐本草》:"主上氣咳嗽,風(fēng)熱,明目。"③《嘉祜本草》:"主腹內(nèi)熱結(jié)眉黃,不下食,大小便澀,骨熱咳嗽,多睡勞乏,嘔逆痰壅,痃癖痞滿,小兒疬子寒熱,大腹,殺蟲,落胎,并煮汁服,亦生搗絞汁服。亦研敷小兒閃癖。"④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"治熱痰嗽。"⑤《汪連仕采藥書》:"清火,消郁結(jié),治疝。敷一切瘡腫,專治鎖纏喉風(fēng)。治金瘡腫毒,止血崩,煎酒服。"⑥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清熱解毒。治白喉初起,鵝口瘡,失音(煅灰作散劑吞服)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搗汁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洗、研末調(diào)敷或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熱咳咽痛:燈籠草,為末,白湯服,仍以醋調(diào)敷喉外。(《丹溪纂要》清心丸)②治喉瘡并痛者:燈籠草,炒焦為末,酒調(diào),敷喉中。(《醫(yī)學(xué)正傳》)③治黃疸,利小便:酸漿、茅草根、五谷根各五錢。煎水服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④治小兒小便不通:酸漿草五錢。煎水服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⑤治諸般瘡腫:金燈草不以多少,曬干,為細(xì)末,冷水凋少許,軟貼患處。(《履巉巖本草》)⑥治楊梅瘡:打樸草,不拘數(shù)量,水煎數(shù)沸,候微溫洗患處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⑦治中耳炎:錦燈籠鮮草擰汁,加冰片適量,滴耳。(《陜西中草藥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小兒上呼吸道炎癥:用100%的錦燈籠注射液肌肉注射,每日2次,5歲以下每次2毫升,5歲以上每次4毫升。臨床觀察120例,全部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發(fā)熱,80%以上病例有咽痛癥狀及不同程度的扁桃體腫大,且有膿性滲出物。治療結(jié)果,顯效(于兩天內(nèi)體溫降至正常,臨床癥狀與咽部膿性滲出物消失)93例(77.5%),有效(于3~5天內(nèi)體溫降至正常,臨床癥狀與咽部膿性滲出物消失)20例(16.7%),無效(體溫與咽部膿性滲出物5天以內(nèi)均未好轉(zhuǎn),癥狀無明顯變化)7例(5.8%)。單項統(tǒng)計,80%以上的患者體溫可以在2天內(nèi)降至正常,90%以上的病例扁桃體分泌物及咽痛癥狀在3天內(nèi)消失。但扁桃體腫大僅8例于治療4天后略見縮小,其余均無明顯改變。此外,有報道用錦燈籠花萼2~3個或全草3~5錢,1次煎服或沖茶服,治療急性扁桃體炎32例,結(jié)果除2例用藥2次外,均1次痊愈。治愈時間最短半天,最長3天。
各家論述 : ①朱震亨:"燈籠草,苦能除濕熱,輕能治上焦,故主熱咳咽痛,此草治熱痰咳嗽,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。與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。"②《綱目》:"酸漿,利濕除熱,除熱則清肺止咳,利濕故能化痰、治疸。"③《綱目拾遺》:"天燈籠草,主治雖伙,惟咽喉是其專治,用之功最捷。"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Suān Jiānɡ
別名 : 蒧、寒漿、醋漿、苦蒧、皮弁草、酸漿草、酢漿、燈籠草、苦耽、金燈草、姑娘菜、燈籠兒、掛金燈、紅姑娘、天泡草、苦精、紅娘子、珊瑚架、山瑚柳、天燈籠草、九古牛、打樸草、金燈籠、錦燈籠、藍(lán)花天仙子、野木瓜、野胡椒椒
英文名 : Calyx or fruit of Franchet Groundcherry, Franchet Groumdcherry Calyx and Fruit
出處 : 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;1.《別錄》:酸漿,生荊、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。五月采,陰干。2.陶弘景:酸漿,處處人家多有。葉亦可食。子作房,房中有子,如梅李大,皆黃赤色。3.《唐本草》:燈籠草,所在有之。八月采。枝干高三、四尺,有花,紅色,狀若燈籠,內(nèi)有子,紅色可愛。根、莖、花、葉并入藥用。4.《夢溪筆談》:苦耽,即本草酸漿也。河西番界中酸漿有盈丈者。5.《本草衍義》:酸漿,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茄科植物酸漿有掛金燈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Physalis alkekengi L.2.Physalis alkekengi L.var .francheti (Mast.) Makino [P.francheti Mast.;P. francheti Mast. Var .bungardii Makino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空曠地或山坡。生于村旁、路邊、曠野、山坡及林緣等處;亦有栽培。除西藏外,全國各地?zé)o有分布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和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基部常匍匐生根。莖高約40-80cm,基部略帶木質(zhì)。葉互生,常2枚生于一節(jié);葉柄長約1-3cm;葉片長卵形至闊形,長5-15cm,寬2-8cm,先端漸尖,基部不對移狹楔形,下延至葉柄,全緣而波狀或有粗芽齒,兩面具柔毛,沿葉脈亦有短硬毛?;▎紊谌~腋,花梗長6-16mm,開花時直立,后來向下彎曲,密生柔毛而果時也不脫落;花萼闊鐘狀,密生柔毛,5裂,萼齒三角形,花后萼筒膨大,彎為橙紅或深紅色,呈燈籠狀包被將果;花冠輻狀,白色,5裂,裂片開展,闊而短,先端驟然狹包被漿果;花冠輻狀,白色,5裂,裂片開展,闊而短,先端驟然狹窄成三角形尖頭,外有短柔毛;雄蕊5,花藥淡黃綠色;子房上位,卵球形,2室。漿果球狀,橙紅色,直徑10-15mm,柔軟多汁。種子腎形,淡黃色。花期5-9月,果期6-10月。形態(tài)與原種相似,主要區(qū)別為:花梗幾無毛或僅有稀疏毛,花萼除裂片毛較密外筒部稀疏;果成熟后果梗及果萼光滑無毛。
栽培 :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、潮濕氣候,但能耐寒,在北方稍冷的地方也可生長。以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或粘壤土栽培。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或分根繁殖。種子繁殖:北京地區(qū)在4月初播種,苗床寬1m,用條播法,播后覆土1cm,澆水,并保持適當(dāng)?shù)臐駶?;苗?cm時間苗,高14cm時定植,行距35-50cm,株溝,溝距33-40cm,將根橫放在溝內(nèi),上面蓋土4-6cm,并將土耙勻,鎮(zhèn)壓后澆水。田間管理 干旱時及時澆水,特別在開花期,要經(jīng)常保持充足的水分。苗高13-16cm時,應(yīng)追施人糞尿1次,或每1hm2追施硫酸銨275kg,過磷酸鈣300kg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,木質(zhì)化較硬。葉互生,完整的葉片闊卵形,長5-15cm,寬2-8cm,先端尖,基部不對稱,波狀緣有粗齒。宿萼卵形,直徑1.5-2.5cm,先端尖,基部不對稱,波狀緣有粗齒。宿萼卵形球形,直徑1.5-2.5cm,黃綠色,薄紙質(zhì)。漿果球形,皺縮,直徑1-1.2cm,。氣微,味苦。
毒性 : 酸漿根素注射于動物,表現(xiàn)大腦抑制,若用大量,可使呼吸麻痹而死
化學(xué)成分 : 酸漿葉中含木犀草素-7-β-D-葡萄糖甙(lute-olin-7-β-D-glucoside)[1]。全草含酸漿環(huán)氧內(nèi)酯(physalactone)[2],全草及根均含酸漿雙古豆堿(phygrine)[3]。
藥理作用 : 1.杭菌作用:酸漿煎劑對宋內(nèi)氏桿菌有抑制作用,酸漿抗菌有效成分初步認(rèn)為在油狀液,此部分在試管內(nèi)對綠膿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從酸漿中提出之針狀晶母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酸漿體外抑菌效果與臨床治痢療效不符。2.興奮子宮的作用:早年提出的對離體家兔子宮有興奮作用的酸漿根素(Hystonin,即硝酸鉀)。其果實據(jù)云有催產(chǎn)作用。3.其他作用:日本酸漿果實及果囊有解熱及強心作用,有謂酸漿之此項作用與其中所含草酸有關(guān),且作用微弱,無應(yīng)用價值。酸漿根素注射于動物,表現(xiàn)大腦抑制,若用大量,可使呼吸麻痹而死。國外曾用其同屬植物的葉、果作利尿劑。果實鮮汁用平板打尚洞法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肺;脾經(jīng)
性味 : 味酸;苦;性寒
注意 : 1.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有墮胎之弊。2.《閩東本草》:凡脾虛泄瀉及痰濕忌用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毒;利咽喉通利二便。主咽喉腫痛;肺熱咳嗽;黃疸;痢疾;水腫;小便淋澀;大便不通;黃水瘡;濕疹;丹毒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搗汁,研末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研末調(diào)敷或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熱咳咽痛: 燈籠草,為末,白湯服,仍以醋調(diào)敷喉外。 (《丹溪纂要》清心丸)②治喉瘡并痛者: 燈籠草,炒焦為末,酒調(diào),敷喉中。(《醫(yī)學(xué)正傳》)③治黃疸,利小便: 酸漿、茅草根、五谷根各五錢。煎水服。 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④治小兒小便不通: 酸漿草五錢。煎水服。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⑤治諸般瘡腫: 金燈草不以多少,曬干,為細(xì)末,冷水凋少許,軟貼患處。(《履CHAN巖本草》)⑥治楊梅瘡: 打樸草,不拘數(shù)量,水煎數(shù)沸,候微溫洗患處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⑦治中耳炎: 錦燈籠鮮草擰汁,加冰片適量,滴耳。 (《陜西中草藥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1.治療小兒上呼吸道炎癥:用100%的錦燈籠注射液肌肉注射,每日2次,5歲以下每次2ml,5歲以上每次4ml。臨床觀察120例,全部患兒均有中同程度發(fā)熱,80%以上病例有咽痛癥狀及不同程度的扁桃體腫大,且有膿性滲出物。治療結(jié)果,顯效(于兩天內(nèi)體溫降至正常,臨床癥狀與咽部膿性滲出物消失)93例(77.5%),有效(于3-5天內(nèi)體溫降至正常,臨床癥狀與咽部膿性滲出物消失)20例(16.7%),無效(體溫與咽部膿性滲出物5天以內(nèi)均未好轉(zhuǎn),癥狀無明顯變化)7例(5.8%)。單項統(tǒng)計,80%以上的患者體溫可以在2天內(nèi)降至正常,90%以上的病例扁桃體分泌物及咽痛癥狀在3天內(nèi)消失。但扁桃體腫大僅8例于治療4天后略見縮小,其余均無明顯改變。2. 治療急性扁桃體炎:此外,有報道用錦燈籠花萼2-3個或全草3-5錢,1次煎服或沖茶服,治療急性扁桃體炎32例,結(jié)果除2例用藥2次外,均1次痊愈。治愈時間最短半天,最長3天。
各家論述 : 1.燈籠草,苦能除濕熱,輕能治上焦,故主熱咳咽痛,此草治熱痰咳嗽,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。與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。2.《綱目》:酸漿,利濕除熱,除熱則清肺止咳,利濕放能化痰、治疸。3.《綱目拾遺》:天燈籠草,主治雖伙,惟咽喉是其專治,用之功最捷。4.《本經(jīng)》:主熱煩滿,定志益氣,利水道。5.《唐本草》:主上氣咳嗽,風(fēng)熱,明目。6.《嘉佑本草》:主腹內(nèi)熱結(jié),目黃,不下食,大小便澀,骨熱咳嗽,多睡勞乏,嘔逆痰壅,痃癖痞滿,小兒疬子寒熱,大腹,殺蟲,落胎,并煮汁服,亦生搗絞汁服。亦研敷小兒閃癖。7.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治熱痰嗽。8.《汪連仕采藥書》:清火,消郁結(jié),治疝。敷一切瘡腫,專治鎖纏喉風(fēng)。治金瘡腫毒,止血崩,煎酒服。9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清熱解毒。治白喉初起,鵝口瘡,失音(煅灰作散劑吞服)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85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酸水草
下一篇: 酸漿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