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Shè Xiānɡ Cǎo
別名 : 百里香(《上海植物名錄》)。
出處 : 《中國藥植圖鑒》
來源 : 為唇形科植物麝香草的全草。5~6月采收。
生境分布 : 原產(chǎn)地中海沿岸;我國有栽培。
原形態(tài) : 灌木狀常綠草本。莖堅硬直立,四棱形,高18~30厘米,多分枝。葉無柄,對生,線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,長9~12毫米,寬約4毫米,先端尖,葉緣稍反卷,全緣,基部廣楔形,上面具短茸毛,并密生腺點。枝梢疏生輪傘花序;花萼表面有短柔毛及腺點,綠色,下唇2裂成針刺狀,上唇3裂,裂片較下唇裂片為短;花冠粉紅色,比花萼稍長,上唇直立,油腺明顯,有樟腦香味;雄蕊2強,超出花冠,花藥紅色;雌蕊柱頭2裂,紅色。小堅果棕褐色。花期5~6月。
化學成分 : 盛花期的全草含揮發(fā)油0.8~1.2%。揮發(fā)油中含百里香酚(即麝香草腦,為油中的主要成分)、香荊芥酚、對-聚傘花素、l-α-蒎烯、γ-松油烯、α-松油醇,l-腦、石竹烯、芳樟醇、乙酸芳樟醇酯、乙酸龍腦酯、2-甲基-6-亞甲基庚二烯-2,7-醇及其乙酸酯。另有謂不同之品種其揮發(fā)油的單萜成分不同,可分別為牻牛兒醇、芳樟醇、α-松油醇、香荊芥酚、百里香酚或側(cè)柏醇-4及松油醇-4。全草尚含:皂甙、熊果酸、齊墩果酸、咖啡酸、綠原酸、喹啉-4-羧酸,少量黃酮類化合物,如木犀草素-7-β-葡萄糖甙、木犀草素-7-二葡萄糖甙等。
藥理作用 : ①抗菌作用揮發(fā)油,特別是麝香草腦有防腐、消毒作用,可用于口腔、咽喉之滅菌。麝香草腦作用性質(zhì)與酚類似,而作用更強(酚系數(shù)為25),但遇有機物則效力大減,水中溶解度亦遠較酚為差(1/100)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:開花季節(jié)莖、葉的乙醇或生理鹽水的提取物效力較好。揮發(fā)油的蒸汽亦有良好功效。用紙層析可分別獲得對革蘭氏陽性及革蘭氏陰性有效的物質(zhì)(非鞣質(zhì)或酚性化合物),在1:300000~500000濃度時即能抑菌。它還有抗真菌作用,1%麝香草腦的醇溶液或2%粉撒布可用于皮膚癬菌病。對放線菌病可以局部應(yīng)用及口服,但青霉素的療效較其優(yōu)越。②驅(qū)蟲作用麝香草腦對鉤蟲、鞭蟲有麻痹作用,但因其毒性較大,已為其他更好的驅(qū)蟲劑所取代。尚可用于治療球蟲病。③對呼吸道的作用葉有祛痰作用。其提取物能增進支氣管粘膜的分泌,麝香草腦、香荊芥酚能促進纖毛(蛙氣管)運動,并以原形自肺排出,故有殺菌作用,有人認為可用于治療氣管炎、百日咳。④其他作用提取物能顯著抑制乙酰膽膩引起的豚鼠小腸收縮,而對抗5-羥色胺的作用卻較弱,對緩動素之對抗則更差,對組織胺的作用僅有輕微影響。對離體大鼠子宮有興奮作用,阿托品不能阻止此興奮。對豚鼠肺灌流時,提取物有輕度松弛支氣管的作用,對大鼠血壓則無影響。有人稱其有驅(qū)風作用,內(nèi)服可治腹瀉及鼓腸(減輕腸管發(fā)酵),或云可用于通經(jīng),并有鎮(zhèn)靜作用,在體外,它能抑制膽堿酣酶。對家兔靜脈注射,可降低血磷,升高血糖。⑤體內(nèi)過程與毒性麝香草腦在腸胃道可迅速而完全的被吸收;油、酒可促其吸收。半數(shù)在體內(nèi)破壞,其余部分與硫酸根或葡萄糖醛酸相結(jié)合而由尿排出。涂于皮膚無刺激性,亦不吸收,但能刺激粘膜,故可引起嘔吐,其毒性僅及酚的1/4??诜?克不致引起中毒癥狀,量大則可致眩暈、上腹劇痛、興奮、惡心及嘔吐、虛弱、流涎流汗、發(fā)紺、體溫降低、脈細速、呼吸慢乃至昏迷。香荊芥酚與麝香草腦為異構(gòu)體,作用亦相似,抗菌效力較強,刺激性亦較強;易吸收,可引起嘔吐、腹瀉,口服致死量在0.1~1克/公斤之間,由于肝臟變性,可于數(shù)日或數(shù)周內(nèi)死亡。
功能主治 : ①《國藥的藥理學》:"鎮(zhèn)咳。尤對百日咳有效。用于急性支氣管炎,喉炎。又為皮膚刺激藥,防腐性洗滌藥。"②徐、趙《生藥學》:"芳香性鎮(zhèn)靜劑。驅(qū)風,鎮(zhèn)咳,祛鉤蟲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2錢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892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麝香殼
下一篇: 黍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