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Yì Diǎn Hónɡ
別名 : 紅背葉、葉下紅、羊蹄草
來源 : 為菊科一點紅屬植物一點紅Emilia sonchifolia (L.)DC.,以全草入藥。夏、秋采收。
生境分布 : 生長于村旁、路邊、田畦或曠野草地上。分部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廣西、廣東、貴州、云南等省區(qū)。
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10-70厘米。莖直立,無毛或被疏毛,時有分枝。莖下部的葉片長5-10厘米,通常卵形,琴狀分裂或具鈍齒,上部的葉小,通常全緣,基部耳狀,多少抱莖,無柄,葉背常為紫紅色,故別名紅背葉?;ㄆ陂L,春末至冬初開放,頭狀花序,長12-14毫米,具長柄,花枝通常二歧分枝??偘G色,圓柱狀,基部稍膨大,苞片1列,約與花冠同長;花紫色,全為兩性管狀花,花冠先端5齒裂。瘦果圓柱形,長約4毫米,有棱,冠毛白色,柔軟。
栽培 : 喜溫暖濕潤環(huán)境,忌旱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以疏松稍肥沃的土地栽種為好。種子繁殖,春季3、4月播種,條播,行距1尺,覆土2~3分。幼苗出現(xiàn)2~3片真葉時,間拔過密幼苗。生長期間應注意澆水,保持土壤濕潤。
化學成分 : 據(jù)報道葉顯黃銅甙、糖類的反應。全草尚顯生物堿及酚類的反應。
藥理作用 : 抑菌試驗:本品煎劑,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炮制 : 去雜質(zhì)洗凈,鮮用或干用。
性味 : 苦,涼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散瘀消腫。上呼吸道感染,咽喉腫痛,口腔潰瘍,肺炎,急性腸炎,細菌性痢疾,泌尿系統(tǒng)感染,睪丸炎,乳腺炎,癤腫瘡瘍,皮膚濕疹,跌打扭傷。
用法用量 : 0.5-1兩;外用適量,鮮品搗爛縛患處。
復方 : 1、小兒上呼吸道感染,急性扁桃體炎:一點紅、古羊藤各等量,每斤煎取濃液500毫升。3個月~3歲,每次20~40毫升;三歲以上酌增。2、大葉性肺炎:一點紅、崗梅各1兩,十大功勞0.5~1兩。水煎,分2次服,每日1劑。3、泌尿系感染,睪丸炎:一點紅、狗肝菜各1斤,車前草半斤。加水1500毫升,煎成500毫升。每服20毫升,每日3次。4、麥粒腫:一點紅、千里光、野菊花各5錢。水煎,分2次服,每日1劑。5、癤,蜂窩組織炎,膿腫,乳腺炎,甲溝炎:一點紅、穿心蓮、白花蛇舌草、雞骨香、兩面針各50克,共研細粉。高壓消毒后,加凡士林至1000克,即成25%的藥膏。敷患處,每日一次。6、接斷趾:一點紅、千里光各等量。搗爛,加紅糖少許外敷。治療前首先清創(chuàng),正確復位,皮膚縫合,小夾板固定,每日換藥1次。換藥時用25%穿心蓮溶液清洗傷口。
備注 : 小一點紅(細紅背葉)Emilia prenanthoides DC.,其主要特征為柔弱草本,莖細弱,葉卵形或窄倒卵形,莖下部葉較少,有短柄,上部葉無柄,葉基窄縮,稍耳狀抱莖。分布于廣西及南方各省區(qū)。在廣西與前種同等入藥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Yì Diǎn Hónɡ
別名 : 葉下紅、羊蹄草、紅背葉
英文名 : Emilia Herb
來源 : 為菊科植物一點紅Emilia sonchifolia (L.)DC.的全草。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曬干,或趁鮮切段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山野、路旁、村邊。主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貴州、江西。
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草本,高10~50cm。莖分枝,枝柔弱,粉綠色。葉互生,稍帶肉質(zhì),莖下部葉卵形,攀狀分裂,長4~9cm,上部葉較小,抱莖,上面綠色,下面多紫紅色。頭狀花序直徑1~1.3cm,有長梗,花枝常2歧分枝; 總苞圓柱形,苞片1層,約與花冠等長;花管狀,紅色,兩性。瘦果圓柱形,長5~6mm,有棱,冠毛白色,柔軟?;ㄆ诖褐燎锛尽?/span>
化學成分 : 含微量氫氰酸、生物堿、酚類。
性味 : 性涼,味微苦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消炎,利尿。用于腸炎、痢疾、尿路感染、上呼吸道感染、結(jié)膜炎、口腔潰瘍、瘡癰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938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一柱香
下一篇: 一點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