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Tánɡ Gǔ Tè Qīnɡ Lán
別名 : 智洋顧(藏名)
出處 : 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
來源 : 為唇形科植物唐古特青蘭的帶根全草 生境分布 : 生于山坡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20~30厘米。根莖短,具多數(shù)須根,黑褐色。莖于基部多分枝,方形,有縱棱4,表面綠色顯紫紅色,稀被白色柔毛。葉對生,有短柄;葉片羽狀深裂,裂片線狀披針形,上面綠色,下面粉綠色 化學(xué)成分 : 含黃酮甙、揮發(fā)油、氨基酸、甾類,而酚性化合物呈不明顯反應(yīng)。 性味 : 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"甘苦,寒。"②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"辛,寒。" 功能主治 : 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"和胃,疏肝。治胃炎,潰瘍病,肝炎,肝腫大。嫩苗利水。"②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"清肝胃之熱。治胃炎,肝炎,頭暈,神疲,關(guān)節(jié)炎及癤瘡。"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慢性氣管炎將唐古特青蘭制成片劑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Tánɡ Gǔ Tè Qīnɡ Lán 英文名 : all-grass of Tangut Dragonhead 出處 : 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甘青青蘭的帶根全草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900-4000m的干燥河谷的谷岸、山坡路旁、草灘、高山草地或松林林緣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醛等地。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10-45cm。有多數(shù)須根,直徑1-2mm,表面黑褐以。莖直立,四棱形,帶紫紅色,被倒向柔毛。葉對生 性狀 :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-50cm 化學(xué)成分 : 全草含齊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熊果酸(ur-solic acid),胡蘿卜甙(daucosterol),茵芋甙(skimmin),大波斯菊甙(cosmosiin),脂麻素(pedalitin),脂麻甙(pedaliin)及脂麻甙-6′-乙酸酯(pedaliin-6′-acetate[1]等。 藥理作用 : 耐缺氧作用 唐古特青蘭水提液以10g/kg灌胃或6.6g/kg腹腔注射,極顯著提高小鼠密閉缺氧耐受力;以6.6g/kg或3.3g/kg腹腔注射,顯著提高小鼠減壓耐缺氧能力。水提液以3.3g/kg給大鼠、小鼠腹腔注射,連續(xù)5d 鑒別 :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2g,加水20ml,浸泡過夜,煮沸5min,濾過,取濾液5ml,殘?zhí)都右掖?ml溶解,濾過,取濾液2ml,加鎂粉少量及鹽酸數(shù)滴,顯紅色。(檢查黃酮類)。 性味 : 味辛;苦;性寒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;化驗(yàn)室痰止咳。主黃疸型肝炎;胃炎;胃潰瘍;氣管炎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 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慢性氣管炎。將唐古特青蘭制成片劑,每天2次,每次5片,飯后服(每日量相當(dāng)于原生藥3錢)。治療26例,近期控制1例,顯效1例,好轉(zhuǎn)11例,無效13例。服藥過程中有一定的副作用,表現(xiàn)在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與消化系統(tǒng)方面,一般不嚴(yán)重,僅個別病例因副作用而停藥。 各家論述 : 1.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:和胃,疏肝。治胃炎,潰瘍病,肝炎,肝腫大。嫩苗利水。2.《青藏高原藥物圖鑒》:清肝胃之熱。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099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
吐鐵
下一篇:
唐古特青蘭苗
《中華本草》:唐古特青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