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Tǔ Liánɡ Jiānɡ
別名 : 白草果、草果藥、野姜、良姜
來源 : 為姜科姜花屬植物土良姜Hedychium spicatum Buch.-Ham.的根狀莖,果實也入藥。秋季采挖根狀莖,洗凈,切片,曬干或鮮用;秋冬收果實、種子,曬干。
性味 : 辛、苦,溫。
功能主治 : 溫中散寒,理氣止痛。用于胃寒痛,嘔吐,消化不良,寒疝氣痛;外用治膝關節(jié)痛。
用法用量 : 根1~3錢;果(草果藥)每次5分,研粉吞服;外用適量,鮮根狀莖搗爛敷患處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Tǔ Liánɡ Jiānɡ
出處 : 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告》
來源 : 為姜科植物草果藥的根莖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草果藥"條。
性味 : 《云南中草藥》:"辛苦,溫。"
功能主治 : ①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告》:"治氣痛,胃痛,腹痛。"②《云南中草藥》:"溫胃,散寒,燥濕。治胃寒痛,消化不良,瘧疾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8~1.5錢;或研末。
復方 : 治膝關節(jié)痛:土良姜(鮮)搗爛,敷患處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Tǔ Liánɡ Jiānɡ
英文名 : Rhizome of Spiked Gingerlily
出處 : 出自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告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姜科植物草果藥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edychium spicatum Ham.ex Smith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200-2900m的山地密林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草果藥,多年生草本,高至1m。根莖塊狀。葉無柄或具長1-1.5cm的柄;葉舌長1.5-2.5cm,膜質(zhì),全緣;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,長10-40cm,寬4-12cm,上下兩面無毛或下面被極稀疏的長柔毛。穗狀花序長約20cm;苞片長圓形,長約2.5cm,每一苞片內(nèi)有花1朵;花萼管長3-3.5cm;花冠黃色,管長5-6.5cm,裂片線形,長2.5cm;側(cè)生退化雄蕊匙形,白色,較花冠裂片稍長;唇瓣倒卵形,長2.5-3cm,深2裂,白色或變黃,花絲淡紅色,較唇瓣為短。蒴果球形,直徑約1.5cm。熟時開裂為3瓣?;ㄆ?-7月。果期10-11月。
化學成分 : 根莖含草果藥烯酮(hedychenone),7-羥基草果藥烯酮(7-hydroxyhedychenone),6-氧代半日花-7,11,14-三烯-16-酸內(nèi)酯(6-oxolabda-7,11,14-triene-16-oic acid lctone),谷甾醇(sitosterol),谷甾醇β-D-葡萄糖甙(sitosterolβ-D-glucoside),柳杉二醇(cryptomeridiol)。
藥理作用 : 抗炎鎮(zhèn)痛作用,根莖乙醇提取物有炎和鎮(zhèn)痛作用。進一步分離表明抗炎作用主要在已烷提取部分,從中分離出有效成分草果藥烯酮,鎮(zhèn)痛作用表面在苯提取部分。
歸經(jīng) : 脾;胃經(jīng)
性味 : 味辛;苦;性溫
功能主治 : 溫中理氣;止痛。主胃寒痛;消化不良;膝關節(jié)痛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告》:治氣痛,胃痛,腹痛。2.《云南中草藥》:溫胃,散寒,燥濕。治胃寒痛,消化不良,瘧疾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041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土羌活
下一篇: 土色牛肝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