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Tǔ Fēnɡ
別名 : 蜚零(《本經(jīng)》),馬蜂(《爾雅》郭璞注)。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土蜂科昆蟲土蜂的全蟲。
原形態(tài) : 體大,形圓長,長約2厘米。色黑,被細毛。前頭部廣闊,復眼1對,呈卵形,其內(nèi)側(cè)有凹入處。觸角1對,上部呈黃色,雌者較粗而短。翅2對,亦褐色,膜質(zhì),不透明,翅脈粗。足3對,粗壯,后足脛節(jié)具長刺,跗節(jié)較長,多刺毛。腹圓錐形。其第3節(jié)常有赤黃色的斑紋2條,合成一帶。棲于砂地或朽木中,捕捉小蟲為食。本昆蟲的幼蟲(土蜂子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功能主治 : 《本草拾遺》:"燒末,油和敷蜘蛛咬瘡。"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Tǔ Fēnɡ
別名 : 蜚零、馬蜂、譠
英文名 : Wasp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》:穴居者名土蜂,赤黑色,最大,螫人至死,其子亦大白,功同蜜蜂子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土蜂科動物赤紋土蜂和胡蜂科動物環(huán)黃胡蜂的全蟲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Scolia vittifrons Sau.2.Vespula koreensis orbata Buysson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捕捉,捕得意后用沸水燙死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在土中筑多層巢。2.單棲性,筑巢于地穴中。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東北及河北、山西、甘肅、山東、江西、河南、廣東等地。2.分布于四川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1.赤紋土蜂,體長15-24mm,體黑色。頭棕色,單眼3個,復眼腎形,唇基黑色,大顎發(fā)達,黑色,有3個黑色的齒,觸角深褐色。中胸背板黑色,后小盾片三角形,足部股節(jié)黑色,脛節(jié)鐵銹色,翅褐色,腹部第1-6節(jié)后緣紅棕色,腹部具兩個黃色斑點。2.環(huán)黃胡蜂,體較大,長約17mm。頭略呈卵圓形,復眼2個,單眼呈倒三角形,排列于兩復眼頂部之間,觸角1對。前胸背板黑色,但沿中胸背板處為黃色,光滑。中胸背板黑色。翅基片棕色,翅呈棕色。腹部3-6節(jié)背板全呈棕色,3-5節(jié)兩側(cè)隱有暗斑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,蟲體長20mm左右,黑色。復眼1對,呈卵形。觸角12對,上部黃色,雌蟲較粗短,翅2對,赤褐色,膜質(zhì),不透明。足3對。腹部第3節(jié)有兩條赤黃色的斑紋。翅和頭常缺失。
歸經(jīng) : 肺經(jīng)
性味 : 辛;溫;有毒
功能主治 : 解毒止痛。主癰腫作痛;丹毒;蜘蛛咬傷;蜈蚣咬傷;蝎子螫傷
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。
各家論述 : 《本草拾遺》:燒末,油和敷蜘蛛咬瘡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050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土蜂子
下一篇: 土貝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