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Tán Xiānɡ Yóu
出處 : 《綱目拾遺》
來源 : 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經(jīng)蒸餾所得的揮發(fā)油 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檀香"條。 性狀 : 純檀香袖為無色乃至淡黃色略有粘性的油液 化學(xué)成分 : 參見"檀香"條 藥理作用 : 檀香油之抗菌作用不強(qiáng) 性味 : ①《綱目拾遺》:"味苦。"②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:"苦 功能主治 : 治胃脘疼痛,嘔吐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裝入膠囊 制法 : 將檀香的心材切細(xì)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Tán Xiānɡ Yóu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經(jīng)蒸餾所得的揮發(fā)油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野生或栽培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澳大利亞、印度尼西亞和南亞等地。我國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云南有引種。 原形態(tài) : 常綠小喬木,高約10m 性狀 : 性狀鑒別 純檀香油為無色乃至淡黃色略有粘性的油液,有檀香固有香氣,左旋性;在20℃能溶于6倍量的70%的乙醇中 化學(xué)成分 : 心材含揮發(fā)油(白檀油)3-5% 藥理作用 : 檀香油之抗菌作用不強(qiáng) 炮制 : 將檀香的心材切細(xì),置大型蒸餾器內(nèi),經(jīng)蒸餾后,可得3-5%的檀香油。此油宜密貯于瓶中,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氣。 歸經(jīng) : 胃;腎經(jīng) 性味 : 苦;性溫 功能主治 : 降逆和胃;行氣止痛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0.02-0.2ml(每日量不超過1ml) 各家論述 : 1.《綱目拾遺》:除惡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172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檀香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