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Ténɡ Huánɡ
別名 : 海藤、玉黃、月黃
來源 : 藤黃科藤黃Garcinia hamburgy Hook. f.,以膠樹脂入藥。
生境分布 : 越南、泰國、印度等熱帶地區(qū)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本品含樹脂70~80%,主為α-藤黃酸(α-garcinolic acid,C23H28O6),β-藤黃酸(C25H32O6)及γ-藤黃酸(C23H28O6);還有水溶性樹膠15~25%氧化酶及微量揮發(fā)油。
藥理作用 : 藤黃酸有緩瀉作用。(工業(yè)上供顏料及假漆之用。)
注意 : 有大毒。過量可致死。
功能主治 : 峻瀉,止血消癰。主治癰疽疔毒,跌打損傷,金瘡腫痛,瘀血凝結(jié)。并可治絳蟲及水腫。
用法用量 : 只供配成藥用。一次極量0.5毫克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Ténɡ Huánɡ
出處 : 《海藥本草》
來源 : 為藤黃科植物藤黃的膠質(zhì)樹脂。在開花之前,于離地約3米處將莖干的皮部作螺旋狀的割傷,傷口內(nèi)插一竹筒,盛受流出的樹脂,加熱蒸干,用刀刮下,即為藤黃。
生境分布 : 生熱帶地區(qū)。分布印度、泰國。產(chǎn)印度及泰國。
原形態(tài) : 常綠喬木,高約18米。小枝四棱形。葉對生,薄革質(zhì),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10~15厘米,先端鈍,基部楔形,全緣;葉柄長8毫米。花單性,腋生,黃色,無柄;萼與花瓣均4片,圓形,覆瓦狀排列;雄花2~3,簇生,雄蕊多數(shù),集合成一亞球狀肉質(zhì)體,藥1室,橫裂,花絲短;雌花單生,較大,具退化雄蕊約12枚,基部合生,柱頭盾形,子房4室,平滑無毛。漿果亞球形,徑約2厘米。種子4枚?;ㄆ?1月。果期翌年2~3月。
性狀 : 又名:玉黃、月黃。為管狀或不規(guī)則的塊狀物,直徑3~5厘米,顯紅黃色或橙棕色,外被黃綠色粉霜,有縱條紋。質(zhì)脆易碎,斷面平滑,呈貝殼狀或有空腔,具黃褐色而帶蠟樣的光澤,用水研和則星黃色乳劑,投火中則燃燒。氣微,味辛辣。以半透明、紅黃色者為佳,黑色者次之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樹汁含藤黃素,已知結(jié)構(gòu)的有α-藤黃素和β-藤黃素,另含藤黃酸、異藤黃酸。種子含藤黃寧、異藤黃寧、二氫異藤黃寧、乙氧基二氫異藤黃寧、新藤黃寧。果皮含α-藤黃素。樹汁及心材含藤黃雙黃酮。
藥理作用 : ①抗菌作用其種子衣中的色素-藤黃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體外的有效濃度為1:10000;對若干真菌、草分支桿菌、人型結(jié)核桿菌效力很弱,對大腸桿菌亦無效。新藤黃寧也有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。異構(gòu)體(異藤黃寧及異新藤黃寧)的抗原蟲作用較其母體有效(藤黃寧或新藤黃寧通過腸管時(shí)可異構(gòu)化)。藤黃素在體外對非致病性原蟲有抑制作用,特別是β-及γ-藤黃素效力較強(qiáng)??乖x與抗菌作用,并不平行。α1-及γ-藤黃素在各方面(如抑制革蘭氏陽性細(xì)菌之能力、對小鼠人工感染葡萄球菌的保護(hù)作用、在血清或金屬離子存在時(shí)的反應(yīng)、對熱及酸堿度的穩(wěn)定性等)皆與α-及β-藤黃素相似②其他作用與毒性β-及α1-藤黃素在超過治療量時(shí)可引起小鼠腹瀉(β-藤黃素致瀉力更強(qiáng))。對小鼠的急性毒性(半數(shù)致死量,毫克/公斤)為:α1-廣及γ-藤黃素皮下注射均為277;腹腔注射分別為87.1及77.18;靜脈注射分別為108.4及108,這些數(shù)值與α2-及β-藤黃素的毒性相差甚微。
炮制 : 制藤黃:㈠先用豆腐一大塊,平鋪于盤內(nèi),中間挖一不透底的槽,將藤黃放入,再用豆腐蓋嚴(yán),置于籠屜內(nèi),放入鍋中,將此鍋再坐于大鍋內(nèi),隔水加熱,蒸至藤黃溶化,取出,冷卻凝固,去豆腐曬干。㈡先將藤黃放入磁罐內(nèi),加入比藤黃多10倍量的鮮荷葉煎汁,將罐放入鍋中,隔水加熱40~60分鐘,至罐內(nèi)溶液呈紫紅色時(shí),倒入銅鍋內(nèi)再煎,濃縮成糊狀,曬干。(每藤黃1斤約用荷葉半斤煎汁,去渣)㈢將藤黃加入鮮山羊血中,置銅鍋內(nèi),加水同煮5~6小時(shí),去山羊血晾干。(每藤黃1斤,用鮮山羊血半斤)
性味 : 《海藥本草》:"酸澀,有毒。"
注意 : 體質(zhì)虛弱者忌服,多量易引起頭昏、嘔吐、腹痛、泄瀉,甚或致死。
功能主治 : 消腫,化毒,止血,殺蟲。治癰疽腫毒,頑癬惡瘡,損傷出血,牙疳蛀齒,湯火傷。①《海藥本草》:"主蚛牙蛀齒,點(diǎn)之便落。"②《綱目拾遺》:"治癰疽,止血化毒,斂金瘡,亦能殺蟲。"③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:"為峻下劑,治絳蟲及水腫。"
用法用量 : 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、磨汁涂或熬膏涂。內(nèi)服:入丸劑(一次量1~2厘)。
復(fù)方 : ①治一切癰腫:雄黃、膽礬、硼砂、藤黃、銅綠、皮硝、草烏各一兩,麝香二錢。為細(xì)末,和蟾酥為條,如筆管大,金箔為衣,用時(shí)以醋磨濃,新筆蘸藥,涂(腫)毒四圍。數(shù)次愈。(《祝穆試效方》一筆消)②治一切無名腫毒:藤黃四兩,白蠟八兩,小磨麻油十二兩。先將油煎熟,將成珠,入水不散,再加黃、白攪勻,磁瓶收,面上仍以麻油養(yǎng)之,臨用攤貼。(王玷桂《不藥良方》風(fēng)氣膏)③治一切無名腫毒,及對口發(fā)背:滴花燒酒,磨藤黃敷,不住手敷之。(《救生苦?!废痉剑苤蔚驌p傷,腫毒危重之癥,內(nèi)服外敷皆效:牛黃、冰片各二錢半,阿魏、雄黃各一兩,生大黃、乳香、沒藥、兒茶、天竺黃、血竭、參三七各二兩。各研細(xì)末,以山羊血五錢,拌曬干透,再磨為粉,加藤黃二兩,隔水煮透,去凈浮膩,丸如芡實(shí)大,曬干忌火烘,以黃蠟為殼包裹。臨用以一丸,陳酒送服。(《外科全生集》)⑤箍毒:五倍子(略焙)一兩,藤黃四兩,銅青少許,小粉(炒)八兩。作錠,用時(shí)醋磨涂。(《類證活人書》)⑥治一切頑癬:雞腳大黃、硫黃、雄黃、姜黃、藤黃各等分。為細(xì)末,菜油調(diào)涂患處,七日勿洗浴。(《綱目拾遺》五黃散)⑦治癩痢頭:藤黃一錢,枯礬一錢,輕粉五分,明雄五分。共研細(xì)末,用麻油四兩,黃白蠟各三錢,熬枯收膏。先剃凈頭發(fā),后用明礬、川椒各一錢五分,煎水洗凈患區(qū),最后涂上藥膏,每日涂一次,至愈為止。(《江蘇中醫(yī)》(5):27,1961)⑧治刀斧木石傷及湯火傷,竹木刺入肉,一切諸傷:真麻油一斤,藤黃八兩,白蠟八兩。先將油入銅鍋,次將藤黃捶碎熬透,以麻布濾去渣,加入白蠟,至滴水成珠為度,貯磁罐。其膏夏老冬嫩為宜。敷之即能止疼、止血、收口取效。(《綱目拾遺》神效膏)
各家論述 : ①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藤黃性毒,而能攻毒,故治蟲牙蛀齒,點(diǎn)之即落。毒能損骨,傷腎可知。"②《得宜本草》:"服藤黃藥,忌吃煙。按三黃寶蠟丸、黎峒丸,俱用藤黃,以其善解毒也。有中藤黃毒者,食海蜇即解。"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Ténɡ Huánɡ
別名 : 玉黃、月黃。
英文名 : Gamboge
出處 : 出自《海藥本草》。1.《海藥本草》:按《廣志》云,藤黃出鄂、岳等州諸山崖,其樹名海藤,花有蕊,散落石上,彼人收之,謂沙黃,就樹采者輕妙,謂之臘草。搖今所呼銅黃謬矣,蓋以銅藤語訛也。按此與石淚采無異也,畫家及丹灶家并時(shí)用。2.《綱目》:今畫家所用藤黃,皆經(jīng)煎煉成者,溉之麻入。招局達(dá)觀《真臘記》云,國有畫黃,乃樹脂,以刀砍樹枝滴下,次年收之。似與郭氏(《廣志》)說微不同,不知即一物否也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藤黃科植物藤黃的樹脂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Garcinia hanburyi Hook.f.采收和儲(chǔ)藏:在開花之前,在離地3m處將莖干的皮部作螺旋狀的割傷,傷口內(nèi)插一竹簡,盛受流出的樹脂,加熱蒸干,用刀刮下,即可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原產(chǎn)柬埔寨及馬來西亞,印度、泰國、越南亦產(chǎn)。資源分布:現(xiàn)我國廣東、廣西有引種栽培。
原形態(tài) : 藤黃 常綠喬木,高約15-18m。小枝四棱形。單葉對生,幾無柄;葉片薄革質(zhì),闊披針形,長9-13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緣或微波狀?;▎紊?yàn)榫郯慊ㄐ?;兩性與單性花黃存;花綠白色,無梗;萼片5,花瓣5;雄花通常2-3朵簇生,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短,花藥1室,橫裂;雌花具退化雄蕊12枚,其基部合生而環(huán)繞子房周圍,子房上位,平滑無毛,柱頭盾形,為不整齊之裂片或瘤塊,4室。漿果,徑約2cm。種子4顆。花期11月,果熟期次年2-3月。
栽培 : 野生
性狀 : 性狀鑒別 樹脂為不規(guī)則的圓柱形或塊狀,棕紅色或橙色,外被黃綠色粉霜,可見縱條紋。質(zhì)硬脆,較易擊碎,破面有空隙,具藍(lán)褐色略帶蠟樣光澤。味辛,有毒。以半透明、色紅黃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藤黃樹含藤黃酸(gambogic acid),別藤黃酸(allogambogic acid),新藤黃酸(neogambogic acid)。
藥理作用 : 1.抗菌作用:其種子衣中的色素--藤黃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,體外的有效濃度為1∶10000;對若干真菌、草分支桿菌、人型結(jié)核桿菌效力很豹,對大腸桿菌亦無效閉。新藤黃寧也有抗金黃色葡韻球菌的作用。異構(gòu)體(異藤黃寧及異新藤黃寧)的抗原蟲作用較其母體有效(藤黃寧或新藤黃寧通過腸管時(shí)可異構(gòu)化)。藤黃索在體外對非致病性原蟲有抑制作用,特別是β-及γ-藤黃素效力較強(qiáng)??乖x與抗菌作用,并不平行。α1-及γ-藤黃素在各方面(如抑制革蘭氏陽性細(xì)菌之能力、對小鼠人工感染葡萄球菌的保護(hù)作用、在血清或金屬離干存在時(shí)的反應(yīng)、對熱及酸堿度的穩(wěn)定性等)皆與α2-及β-藤黃素相似。2.其他作用與毒性:β-及α1-藤黃索在超過治療量時(shí)可引起小鼠腹瀉(β-藤黃索致瀉力更強(qiáng))。對小鼠的急性毒性(半數(shù)致死量,mg/kg)為:α1-及γ-藤黃素皮下注射均為277;腹腔注射分別為87.1及77.18;靜脈注射分別為108.4及108,這些數(shù)值與α2-及β-藤黃素的毒性棲差甚微。
炮制 : 制藤黃:1.先用豆腐一大塊,平鋪于盤內(nèi),中間挖一不透底的槽,將藤黃放人,再用豆腐蓋嚴(yán),置于籠屜內(nèi),放入鍋中,將此鍋再坐于大鍋內(nèi),隔水加熱,蒸至藤黃溶化,取出,冷卻凝固,去豆腐曬干。2.先將藤黃放入磁罐內(nèi),加入比藤黃多10倍量的鮮荷葉煎汁,將罐放入鍋中,隔水加熱40-60分鐘,至罐內(nèi)溶液呈紫紅色時(shí),倒入銅鍋內(nèi)再煎,濃縮成糊狀,曬干。(每藤黃斤約用荷 葉半斤煎法,去渣)3.將藤黃加入鮮山羊血中,置銅鍋內(nèi),加水同煮5-6小時(shí),去山羊血晾干。(每藤黃1斤,用鮮山羊血半斤)
性味 : 酸;澀;涼;有毒
注意 : 體質(zhì)虛弱者忌服,多量易引起頭昏、嘔吐、腹痛、泄瀉,甚或致死。
功能主治 : 消腫;攻毒;止血;殺蟲;祛腐劍瘡。主癰疽腫毒;潰瘍;濕瘡;腫癬;頑癬;跌打腫痛;創(chuàng)傷出血及燙傷
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、磨汁涂或熬督涂。內(nèi)服:0.03-0.06g,入丸劑。
復(fù)方 : ①治一切癰腫:雄黃、膽礬、硼砂、藤黃、銅綠、皮硝、草烏各一兩,麝香二錢。為細(xì)末,和瞻酥為條濃口筆管大,金箔為衣,用時(shí)以醋磨濃,新筆蘸藥,涂(腫)毒四圍。數(shù)次愈。(《祝穆試效方》一筆消)②治一切無名腫毒:藤黃四兩,自蠟八兩,小磨麻油十二兩。先將油煎熟,將成珠,入水不散,再加黃、白攪習(xí),磁瓶收,面上仍以麻油養(yǎng)之,臨用攤貼。(王玷桂《不藥良方》風(fēng)氣膏)③治一切無名腫毒,及對口發(fā)背:滴花燒酒,磨藤黃敷,不住手敷之。(《救生苦?!废痉?④治跌打損傷,腫毒危重之癥,內(nèi)服外敷皆效:牛黃、冰片各二錢半,阿魏、雄黃各一兩,生大黃、乳香、沒藥、 兒茶、天竺黃、血竭、參三七各二兩。各研細(xì)末,以山羊血五錢,拌曬干透,再磨為粉,加藤黃二兩,隔水煮透,去凈浮膩,丸如英實(shí)大,曬干忌火烘,以黃蠟為殼包裹。臨用以一丸,陳酒送服。(《外科全生集》)⑤箍毒:五倍子(略焙)一兩,藤黃四兩,桐青少許,小粉(炒)八兩。作錠,用時(shí)醋磨涂。(《類證活人書》)⑥治一切頑癬:雞腳大黃、硫黃、雄黃、姜黃、藤黃各等分。為細(xì)末,菜油調(diào)涂患處,七日匆洗浴。(《綱目拾遺》五黃散)⑦治額痢頭:藤黃一錢,枯礬一錢,輕粉五分,明雄五分。共研細(xì)末,用麻油四兩,黃白蠟各三錢,熬桔收冒。先剃凈頭發(fā),后用明礬、川椒各一錢五分,煎水洗凈患區(qū),最后涂上藥膏,每日涂一次,至愈為止?!病督K中醫(yī)》(5):27,1961〕⑧治刀斧木石傷及湯火傷,竹木刺入肉,一切諸傷:真麻油一廳,藤黃八兩,自蠟八兩。先將油人銅鍋,次將藤黃捶碎熬透。以麻布濾去渣,加入自蠟,至滴水成珠為度,貯磁罐。其冒夏老冬嫩為宜。敷之即能止疼、止血、收口取效。(《綱目拾遺》神效膏)
各家論述 : 1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藤黃性毒,而能攻毒,故治蟲牙院齒,點(diǎn)之即落。毒能損骨,傷腎可知。2.《得宜本草》:服藤黃藥,忌吃煙。擯三黃寶蠟丸、黎峒丸,懼用藤黃,以其善解毒也。有中藤黃毒者,食海蟹即解。3.《海藥本草》:主牙蛀齒,點(diǎn)之便落。4.《綱目拾遺》:治癰疽,止血化毒,斂金瘡,亦能殺蟲。5.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:為峻下劑,治絳蟲及水腫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25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(shí)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(huì)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(cuò)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(huì)第一時(shí)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(shí)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貒肉
下一篇: 貼生石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