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Tiě Biān Cǎo
別名 : 米湯草(《陜西中草藥》),石告杯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。
出處 : 《陜西中草藥》
來源 : 為豆科植物多花胡枝子的全草或根。6~10月采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山坡叢林中。分布東北各省,南至長江流域以至西南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小灌木。莖常在近基部分枝,枝條細長柔弱,先端下垂,具條紋。三出復(fù)葉,小葉片小而薄,倒卵形或狹長倒卵形,長6~25毫米,寬3~16毫米,先端截形,微缺,且具尖刺,初生時多毛,尤以下面密被白色絨毛??偁罨ㄐ蛞干?,柄短,總花梗較粗;小苞片卵形,急尖;萼5裂,裂片披針形;花冠蝶形,粉紅色至紫色,旗瓣倒卵形,較龍骨瓣為短;雄蕊10,2體;雌蕊1,花柱細長。莢果橢圓形,長4毫米,有毛?;ㄆ?月。
性味 : 《陜西中草藥》:"根:味澀,性涼。"
功能主治 : ①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"治瘧疾。"②《陜西中草藥》:"根:消積,散瘀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。
復(fù)方 : 治疳積:鐵鞭草根五錢,野棉花五錢,水煎雞蛋三個,蛋熟后,將殼打碎,再煮至雞蛋變?yōu)楹谏?。吃蛋喝湯,每日一劑。(《陜西中草藥》?/span>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Tiě Biān Cǎo
別名 : 米湯草、石告杯。
英文名 : Herb of Manyflower Bushclover
出處 : 出自《陜西中草藥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多花胡枝子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spedeza floribunda Bge.采收和儲藏:6-10月采收,根洗凈,切片曬干;莖葉,切段,曬干備用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干旱山坡或山坡叢林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及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花胡枝子 半灌木,高30-10cm。枝條細長,具白色柔毛。三出復(fù)葉,互生;葉柄長約7mm;托葉條形,長約5mm,先端刺芒狀,有毛;頂生小葉較大,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,長1-2.5cm,寬4-10mm,先端微凹,有短尖,基都楔形,上面無毛,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,側(cè)生小葉稍小,小葉柄長約7mm。總狀花序腋生,花梗長1.5-2.5cm;小苞片卵形,與萼筒貼生;花萼杯狀,長4-5mm,窯生絹毛,萼齒5,披針形,疏生白色柔毛;花冠蝶形,紫紅色;雄蕊10,二體;雌蕊1,花往細長。莢果卵狀菱形,長約5mm,先端尖,有網(wǎng)狀腺紋,密被柔毛?;ㄆ?-9月,果期9-10月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莖多基部分枝,枝條細長柔弱,具條紋。三出復(fù)葉,葉片多皺縮,完整小葉倒卵形或狹長倒卵形,長6-25mm,寬3-16mm,葉端截形,具尖刺,嫩葉下表面密被白色絨毛。總狀花序腋生,蝶形花冠暗紫紅色。莢果卵狀菱形,長約5mm,有柔毛。氣微,味澀。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: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或稍彎曲,下表皮細胞較小,垂周壁較平直,有時可見狀角質(zhì)紋理。上、下表皮均有2-3細胞組成的非腺毛,下表皮甚密,壁疣細小,頂端細胞極長,基部膨大,上表皮非腺毛長45-183μm,直徑7-10μm,下表皮非腺毛長167-591μm,直徑8-17μm。葉腺處具縱向排列整齊的草酸鈣方晶。
歸經(jīng) : 脾經(jīng)
性味 : 澀;涼
功能主治 : 消積;截瘧。主疳積瘧疾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
復(fù)方 : 治疳積:鐵鞭草根五錢,野棉花五錢。水煎雞蛋三個,蛋熟后,將殼打碎,再煮至雞蛋變?yōu)楹谏?。吃蛋喝湯,每日一劑?《陜西中草藥》)
各家論述 : 1.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治瘧疾。2.《陜西中草藥》:根:消積,散瘀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330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鐵釘菜
下一篇: 鐵馬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