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Tiě Mǎ Biān
別名 : 野花生
來源 : 豆科胡枝子屬植物鐵馬鞭Lespedeza pilosa (Thunb.)Sieb. et Zucc.,以根及全株入藥。夏秋采,曬干。
性味 : 苦、辛,平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散結(jié),活血止痛,行水消腫。用于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冷膿腫,虛熱不退,水腫,腰腿筋骨痛;外用治乳腺炎。
用法用量 : 0.5~1兩;外用鮮葉適量,加酒搗爛敷患處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Tiě Mǎ Biān
別名 : 金錢藤、野花草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。
出處 : 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
來源 : 為豆科植物鐵馬鞭的全草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陽坡林下或草叢中。分布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半灌木,高60~80厘米,全株被棕黃色長粗毛。3出復(fù)葉;總?cè)~柄長0.5~2厘米;小葉廣橢圓形至圓卵形,長8~20毫米,寬5~15毫米,先端圓或截形,微凹,具短尖,全緣??偁罨ㄐ蛞干?;總花軸及小花梗極短;小苞片披針形;花萼深5裂,裂片披針形;花冠黃白色,旗瓣有紫斑,倒卵形,翼瓣先端彎,龍骨瓣較小,均具爪;無瓣花腋生成簇。莢果卵圓形,徑約3毫米,表面被白色長毛,頂端有喙?;ㄆ?~9月。果期10~11月。
功能主治 : 治體虛久熱不退,痧癥腹部脹痛,水腫,癰疽,指疔?!吨参锩麑?shí)圖考》:"散血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5~6錢。外用:酒浸后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體虛長熱不退(俗稱脫力傷寒):鐵馬鞭一兩,寒扭根、金腰帶(豆科山螞蝗)、仙鶴草、天青地白草(菊科)各五至六錢。水煎,早、晚飯前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②治腋癰疽:鮮鐵馬鞭二兩,雞蛋三個(gè)。煎水服。③治水腫:鐵馬鞭全草或根、山查根、白茅根各三至七錢,豬肉半斤。蒸服,連服三次。④治痧癥或腹脹肚痛:鐵馬鞭根或全草五錢至一兩。煎水服。⑤治指疔:鐵馬鞭用酒浸后,把酒倒掉,搗爛敷患處。(②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藥手冊(cè)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Tiě Mǎ Biān
別名 : 落花生、三葉藤、野花生、金錢藤、野花草、假山豆、夜?fàn)颗?、土黃芪。
英文名 : Herb of Pilose Bushclover
出處 : 出自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鐵馬鞭的帶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Lespedeza pilosa(Thunb.)Sieb.et Zucc.[Hedysarum pilosum Thunb.;Desmodium pilosum(Thunb.)DC.]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切段曬干備用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向陽山坡疏林下或林緣草叢中、郊野曠地和路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鐵馬鞭 半灌木,高60-80cm。莖枝均細(xì)長,常平臥地面,全株密被長粗毛。三出復(fù)葉,互生;葉柄長0.5-2cm;葉片廣橢圓形至廣倒卵形,長1-2cm,寬0.8-1.2cm,先端圓或截形,有短尖,常內(nèi)凹,基部近圓形,全緣,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粗毛。總狀花序腋生,花梗短,每花序著生3-5朵花;小苞片披針形,具淡黃色長粗毛;花萼深5裂,裂片披針形,外被長毛;蝶形花冠,黃白色,旗瓣倒卵形,基部帶紫紋,先端微凹,翼瓣、龍骨瓣基均具爪;雄蕊10,二體;子房有毛。莢果卵圓形,扁平,徑約3mm,先端具細(xì)尖,表面有白色長毛。種子腎圓形,光滑無毛。花期6-9月,果期10-11月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莖枝細(xì)長,分枝少,被棕黃色長粗毛。三出復(fù)葉,總?cè)~柄長0.5-2cm,完整小葉片廣橢圓形至圓卵形,長8-20mm,寬5-15mm,葉端圓或截形,微凹,具短尖,葉基近圓形,全緣。總狀花序腋生,總花軸及小花軸極短,蝶形花冠黃白色,旗瓣有紫斑。莢果長圓狀卵形,先端有長喙,徑約3mm,表面密被白色粗毛。氣微,味微苦。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:上、下表皮細(xì)胞垂周壁波狀彎曲,密布非腺毛,長208-325μm,直徑8-16μm,壁疣細(xì)小,頂端細(xì)胞細(xì)長,基部1-3短細(xì)胞,末端明顯膨大;下表皮具氣孔,直軸式或不定式。葉脈處細(xì)胞中草酸鈣方晶較多,排列整齊。
歸經(jīng) : 脾;心經(jīng)
性味 : 苦;辛;性平
功能主治 : 益氣安神;活血止痛;利尿消腫;解毒散。主虛發(fā)熱;失眠;痧癥腹痛;風(fēng)濕痹痛;水腫;瘰疬;癰疽腫毒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或燉肉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體虛長熱不退(俗稱脫力傷寒):鐵馬鞭一兩,寒扭根、金腰帶(豆科山螞蝗)、仙鶴草、天青地白草(菊科)各五至六錢。水煎,早、晚飯前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②治腋癰疽:鮮鐵馬鞭二兩,雞蛋三個(gè)。煎水服。③治水腫:鐵馬鞭全草或根、山查根、白茅根各三至七錢,豬肉半斤。蒸服,連服三次。④治痧癥或腹脹肚痛:鐵馬鞭根或全草五錢至一兩。煎水服。⑤治指疔:鐵馬鞭用酒浸后,把酒倒掉,搗爛敷患處。(②-⑤方均出江西《草藥手冊(cè)》)
各家論述 : 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散血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33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(shí)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(qǐng)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(huì)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(cuò)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(qǐng)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(huì)第一時(shí)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(shí)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鐵馬豆
下一篇: 鐵骨銀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