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Tiáo Yú
別名 : 鮂 出處 : 《綱目》 來源 : 為鯉科動(dòng)物鰷魚的肉。 生境分布 : 分布很廣,我國南北各河流、湖泊中均有。 原形態(tài) : 體細(xì)長,側(cè)扁,背部幾成直線,腹部略凸。自胸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。體長約15厘米左右,頭尖,略呈三角形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 歸經(jīng) : 《本草求真》:"入腸、胃、心。" 性味 : 《綱目》:"甘,溫 功能主治 : 《綱目》:"暖胃,止冷瀉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Tiáo Yú 別名 : 鮂、黑鰦 英文名 : fish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鯉科動(dòng)物鰷魚的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Hemiculter lcucisculus (Basilewsky.)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中上層魚類。棲于河流、湖泊沿岸水體上層,是極常見的小型魚類。雜食性 原形態(tài) : 鰷魚 性狀 : 四季均可捕撈 歸經(jīng) : 胃 性味 : 味甘;性溫 功能主治 : 溫中止瀉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煮食 各家論述 : 《綱目》:暖胃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35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鰷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