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五倍子
拼音注音 : Wǔ Bèi Zǐ
別名 : 棓子、百藥煎
、百蟲倉
英文名 : GALLA CHINENSIS
來源 : 本品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.、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. 或紅麩楊Rhus pun-jabensis Stew.var.sinica (Diels)Rehd. et Wils.葉上的蟲癭 ,主要由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(Bell)Baker寄生而形成
。秋季采摘,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,殺死蚜蟲
,取出,干燥
。按外形不同
,分為“肚倍”和“角倍”。
性狀 : 肚倍:呈長圓形或紡錘形囊狀 ,長2.5~9cm
,直徑1.5~4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
,微有柔毛
。質(zhì)硬而脆,易破碎
,斷面角質(zhì)樣
,有光澤,壁厚0.2~0.3cm
,內(nèi)壁平滑
,有黑褐色死蚜蟲及灰色粉狀排泄物。氣特異
,味澀
。角倍:呈菱形,具不規(guī)則的角狀分枝
,柔毛較明顯
,壁較薄。
貯藏 : 置通風干燥處,防壓。
炮制 : 敲開,除去雜質(zhì)。
鑒別 : 取本品粉末0.5g,加甲醇5ml,超聲處理15分鐘,濾過,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五倍子對照藥材0.5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再取沒食子酸對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,以氯仿-甲酸乙酯-甲酸(5:5:1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 ,置紫外光燈(254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
,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
。
含量測定 : 取本品粉末(過三號篩)約2g[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(附錄Ⅸ H 第一法)],精密稱定,照鞣質(zhì)含量測定方法(附錄Ⅹ B)測定,即得。本品按干燥品計算,含鞣質(zhì)不得少于50.0%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肺、大腸、腎經(jīng)。
性味 : 酸、澀,寒。
功能主治 : 斂肺降火,澀腸止瀉,斂汗止血,收濕斂瘡。用于肺虛久咳,肺熱痰嗽,久瀉久痢,盜汗,消渴,便血痔血,外傷出血,癰腫瘡毒,皮膚濕爛。
用法用量 : 3~6g;外用適量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五倍子
拼音注音 : Wǔ Bèi Zǐ
別名 : 文蛤、百蟲倉(《開寶本草》),木附子(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)。
出處 : 《本草拾遺》
來源 : 為倍蚜科昆蟲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鹽膚木、青麩楊或紅麩楊等樹上形成的蟲癭。其寄主植物分別參見"鹽麩子"、"膏麩楊根"、"紅麩楊"條
。角倍蚜的蟲癭,稱為"角倍"
,多于9~10月間采收
;倍蛋蚜的蟲癭稱為"肚倍",多于5~6月間采收
。如收采過時
,則蟲癭開裂;影響質(zhì)量
。采得后
,入沸水中煎3~5分鐘,將內(nèi)部仔蟲殺死
,曬干或陰干
。
原形態(tài) : ①角倍蚜成蟲有有翅型及無翅型兩種。有翅成蟲均為雌蟲,全體灰黑色
,長約2毫米,頭部觸角5節(jié)
,第3節(jié)最長
,感覺芽分界明顯,缺緣毛
。翅2對
,透明
,前翅長約3毫米,痣紋長鐮狀
。足3對
。腹部略呈圓錐形。無翅成蟲
,雄者色綠
,雌者色褐,口器退化
。本種的寄主植物為鹽膚木
。當早春鹽膚本樹萌發(fā)幼芽時,蚜蟲的春季遷移蚜(越冬幼蚜羽化后的有翅胎生雌蟲)
,便在葉芽上產(chǎn)生有性的雌雄無翅蚜蟲
,經(jīng)交配后產(chǎn)生無翅單性雄蟲,稱為干母
。干母侵入樹的幼嫩組織
,逐步形成多角的蟲癭。干母在成癭期間
,旺盛地營單性生殖
,在蟲癭中產(chǎn)生許多幼蟲,于9~10月間
,逐漸形成有翅的成蟲
,稱為秋季遷移蚜。此時蟲癭自然爆裂
,秋季遷移蚜便從蟲癭中飛出
,到另一寄主茶盞苔及其同屬植物上,進行無性生殖
,產(chǎn)生幼小蚜蟲。此種幼蚜固定在寄主的莖上
,分泌蠟質(zhì)
,包圍整個蟲體,形成白色的球狀繭而越冬
;至第二年春天
,越冬幼蚜在繭內(nèi)成長為有翅成蟲,即春季遷移蚜
,又飛到鹽膚木上進行繁殖
。分布四川、貴州
、云南
、陜西
、湖北、廣西
、湖南
、河南、甘肅
、廣東
、安徽、浙江
、江西
、福建、山西等地
。②倍蛋蚜形態(tài)及生活史與上種相似
,惟秋季遷移蚜的觸角,第3節(jié)較第5節(jié)略短
,感覺芽境界不明
;蟲癭蛋形。寄主植物為青麩楊及紅麩楊
。分布同上種
。以上兩種昆蟲蟲癭內(nèi)的幼蟲(五倍子內(nèi)蟲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
。
性狀 : ①角倍又名:菱倍,花倍.呈不規(guī)則的囊狀或菱角狀,有若干瘤狀突起或角狀分枝
,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
,有灰白色軟滑的絨毛,質(zhì)堅脆
,中空
,破碎后可見黑褐色倍蚜的尸體及白色外皮和粉狀排泄物。壁厚1~2毫米
,內(nèi)壁淺棕色
,平滑。破折面角質(zhì)樣
。氣微而特異
,味澀而有收斂性。以皮厚
、色灰棕
、完整不碎者為佳。②肚倍又名:獨角倍。呈紡錘形囊狀或長圓形
,無突起或分枝
,外表毛茸較少,壁厚2~3毫米
,折斷面角質(zhì)樣
,較角倍光亮。以個大
、皮厚
、質(zhì)堅、完整者為佳
。上述藥材產(chǎn)于四川
、貴州、云南
、陜西
、湖北、廣西等地
。此外
,如湖南、河南
、甘肅
、廣東、安徽
、浙江
、江西、福建
、山西等地亦產(chǎn)
。以角倍的產(chǎn)量為大,肚倍的質(zhì)量為佳。
化學成分 : 鹽膚木蟲癭含大量五倍子鞣酸及樹脂、脂肪 、淀粉。
炮制 : 揀凈 、敲開、剔去其中雜質(zhì)
。
歸經(jīng) : 入肺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
。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大腸經(jīng)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手太陰、足陽明經(jīng)
。"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
、肺、腎三經(jīng)
。"
性味 : 酸,平。①《開寶本草》:"味苦酸,平,無毒。"②《綱目》:"酸咸,平,無毒。"③《本草備要》:"咸酸澀,寒。"
注意 : 外感風寒或肺有實熱之咳嗽及積滯未清之瀉痢忌服。
功能主治 : 斂肺,澀腸,止血,解毒。治肺虛久咳,久痢。久瀉 ,脫肛
,目汗,盜汗
,遺精
,便血,衄血
,崩漏
,外傷出血,腫毒
,瘡癤
,睫毛倒卷。①《本草拾遺》:"治腸虛泄痢
,熱湯服
。"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中藥毒,消酒毒
。"③《開寶本草》:"療齒宣疳蠿
,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瘡
,瘙癢膿水,五痔下血不止
,小兒面鼻疳瘡
。"④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生律液。"⑤《本草衍義》:"口瘡
,以末摻之
。"⑥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"菩收頑痰,解諸熱病
。"⑦《本草葷筌》:"煎湯洗眼目
,消亦目止疼,專為收斂之劑
。"⑧《綱目》:"斂肺降火
,化痰飲,止咳嗽
,消渴
,盜汗,嘔吐
,失血
,久痢,黃病
,心腹痛
,小兒夜啼,治眼赤濕爛
,消腫毒
、喉痹,斂潰瘡
、金瘡
,收脫肛、子腸墜下
。"⑨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鑒別法》:"用于火傷及燙傷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研末,0.5~2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湯熏洗、研末撒或調(diào)敷
。
復方 : ①治瀉痢不止:五陪子一兩。半生半燒,為末
,糊丸梧子大
。每服三十丸,紅痢燒酒下
,白痢水酒下,水泄米湯下
。(《綱目》)②治脫肛不收:五倍子末三錢
,入白礬一塊,水一碗
,煎湯洗之
。(《三因力》)③治產(chǎn)后腸脫:五倍子末摻之;或以五倍子
、白礬煎湯熏洗
。(《婦人良方》)④治寐中盜汗:五倍子末、蕎麥面等分
。水和作阱
,煨熟。夜臥待饑時
,干吃二
、三個,勿飲茶水
。(《綱目》)⑤治自汗盜汗:五倍子研末
,津調(diào)填臍中,縛定
。(《綱目》)⑥治虛勞遺濁:五倍子一斤
,白茯苓四兩,龍骨二兩
。為末
,水糊丸,梧子大
。每服七十丸
,食前用鹽湯送下,日三服
。(《局方》玉鎖丹)⑦治消渴飲水:五倍子為末
,水服方寸匕,日二服
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⑧治糞后下血
,不拘大人小兒:五倍子末,艾湯服一錢
。(《全幼心鑒》)⑨治小便尿血:五倍子末
,鹽梅搗和丸
,梧子大,每空心酒服五十丸
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⑩治鼻出血:五倍子末吹之
,仍以末同鮮綿灰等分,米飲服二錢
。(《綱目》)⑾治牙縫出血不止:五倍子
,燒存性,研末敷之
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力》)⑿治孕婦漏胎:五倍子末
,酒服二錢。(《朱氏集驗醫(yī)方》)⒀治金瘡血不止:五倍子
,生
,為細散,干貼
。(《圣濟總錄》五倍散)⒁治一切腫毒:五倍子
、大黃、黃柏各一兩
。剉
,共搗羅為散,新汲水調(diào)如糊
,日三
、五度,涂敷患處
。(《圣濟總錄》五倍子散)⒂治軟硬癤
,諸熱毒庖瘡:五倍子,炒焦為末
,油調(diào)
,紙花貼。一方水調(diào)涂
,仍入麻油數(shù)點
。(《昔濟方》獨珍膏)⒃治頭瘡熱瘡,風濕諸毒:五倍子
、白芷等分
。研末摻之,膿水即干
。如干者
,以清油調(diào)涂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方》)⒄治咽中懸癰
,舌腫塞痛:五倍子末
、白僵蠶末
、甘草末等分。白梅肉搗和丸
,彈子大
,噙咽,其癰啟破
。(《朱氏集驗醫(yī)方》)⒅治走馬牙疳:五倍子
、青黛、枯礬
、黃檗等分。為末
,以鹽湯漱凈
,摻之。(《痘疹便覽》)⒆治聘耳:五倍子
,先以綿拈干
,置末半字許入耳中。(《苦濟方》)⒇治風毒上攻
,眼腫庠澀痛不可忍者
,或上下瞼眥赤爛,浮肉瘀翳侵睛:五倍子一兩
,蔓荊子一兩半
。同杵末,每服二錢
,水二盞
,銅石器內(nèi)煎及一盞,澄滓
,熱淋洗
;留滓二服,又依前煎淋洗
。(《博濟方》神效驅(qū)風散)(21)治陰囊濕瘡
,出水不瘥:五倍子、臘茶各五錢
,膩粉少許
。研末,先以蔥椒湯洗過
,香油調(diào)搽
。(《圣惠方》)(22)治瘡口不收:五倍子,焙
,研末
,以臘醋腳調(diào)涂四圍
。(《綱目》)(23)治手足皸裂:五倍子末,同牛骨髓填納縫中
。(《醫(yī)方大成論》)
臨床應用 : ①防治水田皮炎五倍子1斤研成細末,放入白醋8斤中溶解,在下水田前
,涂抹四肢受水浸泡處
,使呈一黑色保護層。如已患水田皮炎
,涂抹后半至1天內(nèi)
,患處滲出停止,疼痛減輕
。②治療盜汗五倍子研成細末
,每晚睡前取1~3錢用冷開水調(diào)成糊狀,敷于臍窩
,紗布覆蓋
,膠布固定。重癥每晚可敷2次
。一般1~3次即可生效
。共觀察肺結(jié)核、硅肺合并肺結(jié)核等病的盜汗患者61例
,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療效
。③治療宮頸糜爛用五倍子、枯礬各等量研細末
,加甘油調(diào)成糊劑
,用帶線的小紗布塊涂藥貼塞于宮頸糜爛處,12小時后取出
。每周復查一次
。觀察18例,4例糜爛處完全光滑
,14例好轉(zhuǎn)
。④治療枕部癤腫先剃光枕部頭發(fā),清潔消毒后拔除癤子膿栓
,用五倍子粉適量與醋調(diào)成膏狀敷于癤腫上
,厚約2毫米。每日更換1~2次
,每次換藥需清潔創(chuàng)面
。共治20例,除2例不斷出現(xiàn)新癤外,余18例均經(jīng)3~9天治愈
。⑤治療睫毛倒卷用五倍子1兩研細末
,加入蜂蜜或醋適量調(diào)勻,拌成糊狀
。用時先洗凈眼瞼皮膚
,然后再將適量的糊劑涂于距瞼緣2毫米處,每日1次
,一般連涂3~10次
,可望倒睫矯正。⑥用于拔牙創(chuàng)止血牙齒拔除后
,如繼續(xù)出血不止
,可用五倍子粉末適量撒于創(chuàng)內(nèi)(避免唾液浸入),3~5分鐘內(nèi)拔牙創(chuàng)表面即為一層黃白色薄膜所覆蓋
,血塊凝固于薄膜之下
,無須咬棉紗條壓迫。上頒牙拔除
,粉末撒入不易,有時須稍加壓迫以促進血塊凝固
。試用此法于拔牙后止血54人(63只牙)
,止血效果均滿意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五倍子
拼音注音 : Wǔ Bèi Zǐ
別名 : 鹽麩葉上球子、文蛤、百蟲倉、木附子、漆倍子、紅葉桃、旱倍子、烏鹽泡。
英文名 : Chinese Gall, Chinese Nut-gall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!毒V目》:五倍子
,宋《開寶本草》收入草部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!都斡颖静荨芬迫肽静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,雖知生于膚木之上,而不知其乃蟲所造也
。膚木
,即鹽膚子木也。此木生叢林處者
,五
、六月有蟲如蟻
,食其汁,老則遺種
,結(jié)小球于葉間
,正如蛅嘶之作雀甕,蠟蟲之作蠟子也
。初起甚小
,漸漸長堅,其大如拳
,或小如菱
,形狀圓長不等。初時青綠
,久而細黃
,綴于枝葉,宛若結(jié)成
,其殼堅脆
,其中空虛,有細蟲如蠛蠓
。山人霜降前采取
,蒸殺貨之,否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.、青麩楊R.potaninii Maxim.和紅麩楊R.punjabensis Steward var.sinica(Diels)Rehd.et Wils.等樹上寄生倍蚜科昆蟲角倍蚜或倍蛋蚜后形成的蟲癭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Rhus chinensis Mill.[Schinus indicus Burm.;Rhus semialata Murr.;R.javanica Thunb.]2.Rhus potaninii Maxim.3.Rhus punjabensis Stew.var.Sinica(Diels)Rehd.et Wils.[R.sinica Diels]采收和儲藏:角倍于9-10月間采摘,肚倍在6月間采,如過期則蟲癭開裂。采香后,用沸水煮3-5min,殺死內(nèi)部仔蟲,曬干或陰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海拔350-2300m的石灰山灌叢、疏林中。2.生于海拔900-2500m白山坡疏林或灌叢中。3.生于海拔460-3000m的石灰山灌叢或密林中。資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國各地(除新疆、青海外)。2.分布于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3.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
、云南、西藏等地
。
原形態(tài) : 1.鹽膚子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,高2-10m。小枝棕褐色
,被銹色柔毛
,具圓形小皮孔。奇數(shù)羽狀復葉互生
,葉軸及葉柄常有翅
;小葉5-13,小葉無柄
;小葉紙質(zhì)
,多形
,常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
,長6-12cm,寬3-7cm
。先端急尖
,基部圓形,邊緣具粗鋸齒或圓鋸
,葉面暗綠色
,葉背粉綠色,被白粉
,葉面沿中脈疏被柔毛或近無毛
,葉背被銹色柔毛。圓錐花序?qū)挻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,頂生
,多分枝,雄花序長30-40cm,雌花序較短
,密被銹色柔毛
;花小,雜性
,黃白色
;雄花花萼裂片長卵形,長約1m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