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五加皮
拼音注音 : Wǔ Jiā Pí
別名 : 南五加皮 、刺五加、刺五甲
英文名 : CORTEX ACANTHOPANACIS
來源 : 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細(xì)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.W. Smith的干燥根皮。夏、秋二季采挖根部
,洗凈
,剝?nèi)「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,曬干?/span>
性狀 : 本品呈不規(guī)則卷筒狀,長5~15cm,直徑0.4~1.4cm厚約0.2cm。外表面灰褐色,有稍扭曲的縱皺紋及橫長皮孔;內(nèi)表面淡黃色或灰黃色,有細(xì)縱紋。體輕,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不整齊,灰白色。氣微香,味微辣而苦。
貯藏 : 置干燥處,防霉,防蛀。
炮制 : 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曬干。
鑒別 : 本品橫切面:木栓層為數(shù)列細(xì)胞。皮層窄
,有少數(shù)分泌道散在。韌皮部寬廣
,外側(cè)有裂隙
,射線寬 1~5 列細(xì)胞;分泌道較多
,周圍分泌細(xì)胞 4~11個
。薄壁細(xì)胞含草酸鈣簇晶及細(xì)小淀粉粒
。粉末灰白色。草酸鈣簇晶直徑 8~64μm
,有時含晶細(xì)胞連接
,簇晶排列成行。木栓細(xì)胞長方形或多角形
,壁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。焕细さ哪舅?xì)胞有時壁不均勻增厚
,有少數(shù)紋孔
。分泌道碎片含無色或淡黃色分泌物。淀粉粒甚多
,單粒多角形或類球形
,直徑2~8μm;復(fù)粒由2至數(shù)十分粒組成
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
性味 : 辛、苦,溫。
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濕,補肝腎,強(qiáng)筋骨。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,筋骨痿軟,小兒行遲,體虛乏力,水腫,腳氣。
用法用量 : 4.5~9g。
備注 : 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、筋骨拘攣
、腰膝酸痛等癥
,對肝腎不足有風(fēng)濕者最為適用,可單用浸酒服
,也可與羌活
、秦艽、威靈仙等配伍應(yīng)用
。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疼
、下肢痿弱以及小兒行遲等癥
,在臨床應(yīng)用上常與牛膝、木瓜
、續(xù)斷等藥同用
。治水腫、小便不利
,常配合茯苓皮
、大腹皮、生姜皮
、地骨等藥同用
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五加皮
拼音注音 : Wǔ Jiā Pí
別名 : 南五加皮(《科學(xué)的民間藥草》)。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五加科植物五加或無梗五加、刺五加
、糙葉五加、輪傘五加等的根皮
。夏
、秋采挖,剝?nèi)「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,曬干?/span>
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湖北、河南、安徽、陜西、四川、江蘇、廣西、浙江等地亦產(chǎn)。
原形態(tài) : ①五加(《本經(jīng)》),又名:豺漆(《本經(jīng)》)
,文章草(《巴蜀異物志》),五花(《雷公炮炙論》)
,豺節(jié)(《別錄》)
,木骨、追風(fēng)使
、刺通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
,白刺(《綱目》),茨五甲(《草木便方》)
,白竻樹
、五葉路刺、細(xì)柱五加
、老虎獠
、五花眉
、水面油、白蘆刺
、五加花
、雞腳風(fēng)。落葉灌木
,高2~3米
。莖直立或攀援,分枝無刺或有外曲刺
,刺通常單生于葉柄的基部
。葉互生或數(shù)葉簇生于短枝上;葉柄長4~9厘米
,光滑或疏生有小刺
;掌狀復(fù)葉,小葉5枚
,少有3或4枚
,頂端1枚較大,兩側(cè)小葉漸次較小
,倒卵形至卵狀披針形或近菱形
,長3~8厘米,寬1.5~4厘米
,先端尖或漸尖
,基部楔形,邊緣具鋸齒
,兩面光滑或僅沿脈上有銹色絨毛
;小葉無柄。傘形花序
,單生于葉腋或短枝末梢
,花序柄長1~3厘米,果時伸長
;花多數(shù)
,黃綠色,直徑約2厘米
,花柄柔細(xì)
,光滑,長6~10毫米
;萼5齒裂
,裂片三角形
,直立或平展
;花瓣5片
,著生于肉質(zhì)花盤的周圍,卵狀三角形
,頂端尖
,開放后反卷;雄蕊5
;子房下位
,2室,花柱2枚
,分離
,柱頭圓頭狀。漿果狀核果近球形
,側(cè)向壓扁
,直徑約5毫米,熟時紫黑色
,近中央有縱脈3條
。種子2粒,細(xì)小
,半圓形而扁
,淡褐色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;ㄆ?~7月
。果期7~10月。生長于山坡上或叢林間
。分布陜西
、河南、山東
、安徽
、江蘇、浙江
、江西
、湖北、湖南
、四川
、云南、貴州
、廣西
、廣東等地。本植物的葉(五加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
。②無梗五加灌木
,高至4米。枝上有錐形的硬刺或無刺
。掌狀復(fù)葉
,小葉3~5枚,矩圓狀倒卵形或倒卵形至矩圓狀倒披針形
,長3~8厘米
,有不規(guī)則鋸齒,幾無毛
;葉柄長3~6厘米
。花暗紫色
,幾無柄
,成密生球形頭狀花序生于有細(xì)毛的短梗上,通常數(shù)個生于小枝頂端
。果黑色
,闊橢圓形,長10~14毫米
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;ㄆ?月。果期9月
。生于山地林下
,林緣。分布東北
、華北等地
。③刺五加灌木,高1米許
。小枝密生細(xì)刺毛或刺
。掌狀復(fù)葉,小葉3~5枚
,橢圓狀倒卵形至矩圓形
,長6~12厘米,有雙重銳鋸齒
,上面散生毛
,下面幼時沿葉脈有帶褐色細(xì)毛。傘形花序球形
;花紫黃色
;花梗長1~2厘米。果近球形,徑約8毫米
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;ㄆ?月。果期10月
。生于山地林下
、林邊
。分布遼寧
、吉林、黑龍扛
、河北
、山西等地。④糙葉五加灌木
,高至3米.小枝細(xì)時有粗糙細(xì)毛
,后變?yōu)辄S灰色,漸脫落
,有粗壯微反曲刺
。掌狀復(fù)葉,小葉5枚
,幾無柄
,倒卵形或長橢圓形,長3~6厘米
,有細(xì)鋸齒
,上面粗糙,下面有細(xì)毛
;葉柄長4~7厘米
,粗糙。傘形花序數(shù)個生枝頂
,總梗長1~3厘米
,有毛;花梗長8~15毫米
,微有毛或無毛
。花期8月
。果期10月
。分布河北、河南
、陜西
、甘肅、四川、湖南
、湖北
、浙江、安徽等地
。⑤輪傘五加灌木
,高2~3米。枝棕褐色
,枝和葉柄基部有小倒刺
。葉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;掌狀復(fù)葉
,小葉3~5片
,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邊緣有鋸齒
,齒端有小刺毛
,基部楔形或斜形,葉脈上有刺毛
,主脈于下面稍突起
。傘形花序腋生或頂生
,多成輪狀排列
;花小,多數(shù)
;花瓣5
,黃綠色
。果近球形,熟時紫黑色
;內(nèi)有種子2粒
。多生于山坡叢林間。分布西藏等地
。
性狀 : 干燥根皮呈卷筒狀,單卷或雙卷,長7~10厘米,筒徑約6毫米,厚約1~2毫米。夕表面灰褐色,有橫向皮孔及縱皺,內(nèi)表面淡黃色或淡黃棕色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不整齊;淡灰黃色。氣微香,味微苦澀
。以粗長、皮厚
、氣香
、無木心者為佳。
炮制 : 揀凈雜質(zhì),用水洗凈
,稍潤后切片,干燥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侗静菔鲢^元》:"五加皮
,剝?nèi)ス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,陰干酒洗,或用姜汁制?
歸經(jīng) : 入肝、腎經(jīng)
。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、腎二經(jīng)
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足少陰
、厥陰經(jīng)。"
性味 : 辛,溫
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辛,溫
。"②《別錄》:"苦
,微寒,無毒
。"③《藥性論》:"有小毒
。"④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苦微辛,寒
。"⑤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溫
,味甘,無毒
。"
注意 : 陰虛火旺者慎服。①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遠(yuǎn)志為使。畏蛇皮
、玄參
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下部無風(fēng)寒濕邪而有火者不宜用
,肝腎虛而有火者亦忌之。"③《得配本草》:"肺氣虛
、水不足二者禁用
。"
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濕,壯筋骨,活血去瘀
。治風(fēng)寒濕痹,筋骨攣急
,腰痛
,陽痿,腳弱
,小兒行遲
,水腫,腳氣
,瘡疽腫毒
,跌打勞傷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心腹疝氣
,腹痛
,益氣療躄,小兒不能行
,疽瘡陰蝕
。"②《別錄》:"療男子陰痿,囊下濕
,小便余瀝
,女人陰癢及腰脊痛,兩腳疼痹風(fēng)弱
,五緩虛羸
,補中益精,堅筋骨
,強(qiáng)志意
。"③《藥性論》:"能破逐惡風(fēng)血,四肢不遂
,賊風(fēng)傷人
,軟腳,臀腰
,主多年瘀血在皮肌
,治痹濕內(nèi)不足,主虛羸
,小兒三歲不能行
。"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"明目
,下氣,治中風(fēng)骨節(jié)攣急
,補五勞七傷
。"⑤《綱目)):"治風(fēng)濕痿痹,壯筋骨
。"⑥《本草再新》:"化痰除濕
,養(yǎng)腎益精,去風(fēng)消水
,理腳氣腰痛
,治瘡疥諸毒。"⑦《陜西中草藥》:"活血消腫
。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痛
,陰囊濕疹,跌打損傷
,水腫
,小便不利。"’⑧《云南中草藥》:"治跌打損傷
,骨折
,瘡毒
,瘧疾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浸酒或入丸
、散。外用:搗敷
。
復(fù)方 : ①治男子婦人腳氣,骨節(jié)皮膚腫濕疼痛,進(jìn)飲食
,行有力
,不忘事:五加皮四兩(酒浸),遠(yuǎn)志(去心)四兩(酒浸令透
,易為剝皮)
。上曝干,為末
,春秋冬用浸藥酒為糊
,夏則用酒為糊,丸如梧桐子大
。每服四
、五十丸
,空心溫酒送下。(《瑞竹堂經(jīng)驗方》五加皮丸)②治一切風(fēng)濕痿痹
,壯筋骨
,填精髓:五加皮,洗刮去骨
,煎汁和曲米釀成飲之
;或切碎袋盛,浸酒煮飲
,或加當(dāng)歸
、牛膝、地榆諸藥
。(《綱目》五加皮酒)③治腰痛:五加皮
、杜仲(炒)。上等分
,為末
,酒糊丸,如梧桐子大
。每服三十丸
,溫酒下。(《衛(wèi)生家寶方》五加皮散)④治鶴膝風(fēng):五加皮八兩
,當(dāng)歸五兩
,牛膝四兩,無灰酒一斗
。煮三炷香
,日二服,以醺為度
。(《外科大成》五加皮酒)⑤治四
、五歲不能行:真五加皮、川牛膝(酒浸二日)
、木瓜(干)各等分
。上為末,每服二錢
,空心米湯調(diào)下
,一日二服,服后再用好酒半盞與兒飲之
,仍量兒大小
。(《保嬰撮要》五加皮散)⑥治虛勞不足:五加皮、枸杞根皮各一斗
。上二味細(xì)切
,以水一石五斗
,煮取汁七斗,分取四斗
,浸麴一斗
,余三斗用拌飯,下米多少
,如常釀法
,熟壓取服之,多少任性
。(《千金方》五加酒)⑦治婦人血風(fēng)勞
,形容憔悴,肢節(jié)困倦
,喘滿虛煩
,吸吸少氣,發(fā)熱汗多
,口干舌澀
,不思飲食:五加皮、牡丹皮
、赤芍藥
、當(dāng)歸(去蘆)各一兩。上為末
,每服一錢
,水一盞,將青銅錢一文
,蘸油入藥
,煎七分,溫服
,日三服。(《局方》油煎散)⑧治損骨:小雞一只
,約重五
、六兩(連毛),同五加皮一兩
,搗為糊
,搦在傷處,一炷香時
,解下后
,用山梔三錢,五加皮四錢
,酒一碗
,煎成膏貼之
,再以大瓦松煎酒服之。(梅氏《驗方新編》)
備注 : 此外,五加科下列同屬植物的莖皮或根皮,在少數(shù)地區(qū)亦作五加皮使用:①紅毛五加的莖皮,使用于四川,參見"紅毛五加皮"條。②白竻的根皮,使用于西南地區(qū)民間,參見"刺三甲"條。③喬木五加的根皮,使用于西藏地區(qū)。④蜀五加和藤五加的根皮,使用于陜西等地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?贾T《本草》記載
,五加皮當(dāng)以上述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為正。但市場上使用較廣者
,為蘿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
,商品習(xí)稱"香加皮"或"北五加皮"。其性狀不同
,應(yīng)予區(qū)
。參見"香加皮"條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五加皮
拼音注音 : Wǔ Jiā Pí
別名 : 南五加皮、五谷皮
、紅五加皮
英文名 : 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 Bark, Slenderstyle Acanthopanax Bark, Manyprickle Acanto Panax Root, Root-bark of Sessileflower Acanthopanax
出處 : 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。1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五加皮,今江
、淮、湖南州郡皆有之
。春生苗
,莖葉俱青,作叢
,赤莖
,又似藤蔓,高三
、五尺
,上有黑刺,葉生五叉,作簇者良
。四葉
、三葉者最多,為次
。每一葉下生一刺
。三、四月開白花
,結(jié)細(xì)青子
,至六月漸黑色。根若荊根
,皮黃黑
,肉白,骨堅硬
。五月
、七月采莖,十月采根
,陰干用
。蘄州人呼為木骨。一說乃有數(shù)種
,京師
、北地者,大片
,類秦皮
、黃柏輩,平直如板而色白
,絕無氣味
,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細(xì)柱五加和無梗五加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. W. Smith2.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(Rupr. Et Maxim.) Seem.采收和儲藏:栽后3-4年于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