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五靈脂
拼音注音 : Wǔ Línɡ Zhī
別名 : 靈脂、糖靈脂、靈脂米 、靈脂塊
來源 : 為鼯鼠科動物橙足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-Edwards或飛鼠科動物小飛鼠Pteromys volans L.的干燥糞便 。全年可收采
。將砂石
、泥土等雜質除凈
。
原形態(tài) : 藥材分為靈脂米(散靈脂)及靈脂塊(糖靈脂)靈脂米(散靈脂):長橢圓形顆粒,兩端鈍圓,長0.5~1.2厘米,直徑0.3~0.6厘米
。表面粗糙
,棕褐色或黑褐色,顯麻點
,體輕
,質松,易折斷
。斷面呈纖維性
,黃色、黃綠色或黑棕色
。氣微弱
,味苦咸。靈脂塊:為鼯鼠尿和糞粒凝結而成的不規(guī)則團塊
,黑棕色
、黃棕色或灰棕色
,凹凸不平
,有的有油潤性光澤,糞粒呈長橢圓形
,表面常裂碎
,顯纖維性,體輕
,質較硬
,但易碎。斷面不平坦
,可模糊看出糞粒的形狀
,有的間有黃棕色松香樣物質。有腥臭氣
,味苦
。以塊狀、黑褐色
、有光澤
、顯油潤、無雜質者佳
。
炮制 : 醋靈脂:將凈五靈脂放鍋內微炒 ,噴灑米醋,再炒至微干
,表面稍有光澤時取出
,晾干即可
。如系靈脂塊須砍成小塊(每10斤用醋1.5斤)。
性味 : 甘 ,溫
。
注意 : 不宜與人參同用。
功能主治 : 活血散瘀,炒炭止血
。用于心腹淤血作痛,痛經
,血瘀經閉
,產后淤血腹痛;炒炭治崩漏下血
;外用治跌打損傷
,蛇、蟲咬傷
。
用法用量 : 1~3錢;外用適量,研粉酒調敷
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五靈脂
拼音注音 : Wǔ Línɡ Zhī
別名 : 藥本(侯寧極《藥譜》),寒號蟲糞(《開寶本草》),寒雀糞(《中藥志》)。
出處 : 《開寶本草》
來源 : 為鼯鼠科動物橙足鼯鼠和飛鼠等的干燥糞便。全年可采,但以春、秋為多,春采者品質較仕。采得后,揀凈砂石、泥土等雜質,按形狀分別為"靈脂塊"和"靈脂米"兩類。
原形態(tài) : ①橙足鼯鼠,又名:寒號蟲(《開寶本草》),寒號鳥 、寒搭拉蟲
。全長約54厘米,尾長而粗
,幾與體長相等
。吻短,眼圓而大
,耳廓發(fā)達
,無束毛
。后肢長于前肢,均有鉤爪
;肢間有飛膜
。頭部耳前側有橘黃色斑點;背毛基部淡灰黑色
,上部淡黃色
,尖端黑色;頸背部黃色較背部明顯
。腹毛灰白色
,具淡橙色毛尖。飛膜色與腹面同
,惟邊緣為灰白色
,可清楚的看出背腹的分界。尾背面色與體背面近似
,但較淺
,尾端黑色,連成一縱紋
,直至尾端
。前后足背面為橙黃色,但后足雜有灰黑色
。棲于長有柏樹的山地
。筑窩于巖石陡壁上的石涸或巖縫中
;在洞穴附近常見到灰黑色的糞便
。喜在晨昏或晚間活動,能滑翔和爬樹
。食物主要為柏樹的樹籽及嫩葉
。分布河北、山西
、青海
、甘肅、云南等地
。②飛鼠形似松鼠而小
,體長135~160毫米。尾長約為體長的2/3
。眼大
,周圍有黑毛構成窄環(huán)
。前后肢間具被毛的飛膜
。尾扁平,被密而柔軟的長毛。全體深灰黑色
,背毛夏季為棕灰色,帶有灰黑色的波紋
;冬季淡黃灰或黃灰色
。腹毛白色.尾兩側橙黃色。飛膜上下面毛色與體背
,腹面相同
,惟與腹面兩側相交處帶橙黃色。棲深山密林
,筑窩于樹洞中
。夜晚活動覓食,常在樹間滑翔
。食物主要為松籽
、橡實、嫩樹枝
、漿果等
。分布東北、內蒙古
、河北
、山西、新疆等地
。
性狀 : ①靈脂塊又名:糖靈脂。系由許多糞粒凝結而成,呈不規(guī)則的塊狀,大小不一。表面黑棕色,黃棕色、紅棕色或灰棕色,凹凸不平,有的有油潤性光澤;糞粒呈長橢圓柱形,其表面常碎裂,呈纖維性。體輕,質較硬,但較易破碎,斷面不平坦,可模糊地看出糞粒的形狀,有時呈纖維性。氣腥臭,味苦。以塊狀、黑棕色、有光澤、油潤而無雜質者佳。②靈脂米又名:散靈脂。呈長橢圓形圓柱狀,兩端鈍圓,長5~15毫米
,直徑3~6毫米
。表面黑棕色,較平滑殘微祖糙
,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?梢姕\色的斑點,有的具有光澤
。體輕而松
,易折斷,斷面黃色
,黃綠色或黑棕色
,呈纖維性。氣微弱
,味微苦咸
。以表面粗糙,外黑棕色
、內黃綠色
,體輕無雜質者佳。品質較靈脂塊為差
。以上2種藥材主產河北
、山西。此外
,甘肅、吉林
、新疆
、北京郊區(qū)亦產。
炮制 : 五靈脂:揀凈雜質,打碎(靈脂塊)或篩去灰屑(靈脂米)用。醋靈脂:取凈五靈脂,置鍋內,文火微炒,隨即噴淋米醋,再炒至微干、有光澤為度,取出晾干。酒靈脂:制法同上,惟用黃酒噴淋
。
歸經 : 入肝、脾經。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心
、肝二經
。"②《本草經解》:"入足厥陰肝經、足太陰脾經
。"
性味 : 苦甘,溫。①《開寶本草》:"味甘
,溫
,無毒。"②《本草匯言》:"味甘酸
,氣平
,無毒。"③《本經逢原》:"苦酸
,寒
,小毒。"
注意 : ①《綱目》:"惡人參,損人
。"②《本草經疏》:"血虛腹痛,血虛經閉
,產婦去血過多發(fā)暈
,心虛有火作痛,病屬血虛無瘀滯者
,皆所當忌
。"
功能主治 : 生用行血止痛。治心腹血氣諸痛,婦女經閉
,產后瘀血作痛;外治蛇
、蝎
、蜈蚣咬傷。炒用止血。治婦女血崩
,經水過多
,赤帶不絕。①《開寶本草》:"主療心腹冷氣
,小兒五疳
,辟疫,治腸風
,通利氣脈
,女子月閉。"②《本草圖經》:"治傷冷積聚及小兒女子方中多用之
。"③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"能行血止血
。治心腹冷氣,婦人心痛
,血氣刺痛
。"④《本草蒙筌》:"行血宜生,止血須炒
,通經閉及治經行不止
;定產婦血暈,除小兒疳蛔
。"⑤《綱目》:"止婦人經水過多
,赤帶不絕,胎前產后
,血氣諸痛
;男女一切心腹、脅肋
。少腹諸痛
,疝痛,血痢
、腸風腹痛
;身體血痹刺痛,肝瘧發(fā)寒熱
,反胃
,消渴及痰涎挾血成窠,血貫疃子
,血凝齒痛
,重舌,小兒驚風
,五癇,癲疾;殺蟲
,解藥毒及蛇蝎蜈蚣傷
。"⑥《本草述》:"主損傷接骨。"⑦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涂敷瘡疥
。"
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 ,1.5~3錢;或入丸
、散
。外用:研末調敷。
復方 : ①治產后惡露不快 ,腰痛
,少腹如刺,時作寒熱
,頭痛不思飲食
;又治久有瘀血,月水不調
,黃瘦不食
;亦療心痛:五靈脂水淘凈,炒末一兩
,以好米醋調稀
,慢火熬膏,入真蒲黃和丸龍眼大
。每服一丸
,以水與童子小便各半盞,煎至七分
,溫服
,少頃再服;經閉者
,酒磨服下
。(《產乳集驗方》紫金丸)②治婦人經血不止:五靈脂末,炒令過熟
,出盡煙氣
。每服大兩錢,用當歸兩片
,酒一中盞
,與藥末同煎至六分,去滓熱服
,連三
、五服
。(《經效方》)③治產后心腹痛欲死:蒲黃(炒香)、五靈脂(酒研
,淘去砂土)等分
。為末,先用釅醋調二錢
,熬成膏
,入水一盞,煎七分
,食前熱服
。(《局方》失笑散)④治丈夫脾積氣痛,婦人血崩諸痛:飛過五靈脂(炒煙盡)
,研末
。每服一錢,溫酒調下
。(《永類鈐方》靈脂散)⑤治卒暴心痛
,不可忍者:五靈脂,為細末
。每服二錢
,熱灑下,婦人醋湯下
。(《雞峰昔濟方》)⑥治風冷氣血閉
,手足身體疼痛,冷麻:五靈脂二兩
,沒藥一兩
,乳香半兩,川烏頭一兩半(炮去皮)
。同為末
,滴水丸如彈子大。每用一丸
,生姜溫酒磨服
。(《本草衍義》)⑦治腸風下血:飛過五靈脂,炒煙盡
,研末
。每服一錢,煎烏梅
、柏葉湯下
。(《永類鈐方》)⑧治血妄行入胃,吐不止:五靈脂一兩
,黃耆半兩
。為末
,新汲水服二錢。(《綱目》)⑨治蟲心痛欲絕:五靈脂(末)二錢匕
,白礬(火飛)半錢匕
。同研
,每服一
、二錢,水一盞
,煎五分
,溫服,無時
。(《閻氏小兒方論》)⑩治骨折腫痛:五靈脂
、白芨各一兩,乳香
、沒藥各三錢
。為末,熱水同香油調涂患處
。(《乾坤生意秘韞》)⑾治損傷
,接骨:五靈脂一兩,茴香一錢
。上二味為細末
;另研乳香為細末,于極痛處摻上
,用小黃米粥涂了
,后用二味藥末摻于上,再用帛子裹了
,用木片子纏了
。(《儒門事親》接骨丹)⑿治火風瘡癩:油調五靈脂末涂之。(《摘元方》)⒀治蜈蚣蛇蝎毒蟲傷:以五靈脂末涂之
。(《金匱鉤玄》)⒁治肺脹:五靈脂(研)二兩
,柏子仁半兩,胡桃八枚(去殼研)
。上三味研成膏
,滴水為丸,如小豆大
,煎木香甘草湯下十五丸
。(《圣濟總錄》皺肺丸)⒂治目生浮翳:五靈脂、海螺蛸各等分
。為細末
,熟豬肝日蘸食
。(《明目經驗方》)⒃治重舌、喉痹:五靈脂一兩
,為細末
,用米醋一大碗煎,旋噙漱口
。(《經驗良方》)
臨床應用 : ①治療兒枕痛(產后子宮復舊不全)取五靈脂置鍋內加熱,隨炒隨加米醋拌勻,待嗅到藥味后,取出研細末。每服2錢,黃酒送下,每日3次。通常服1天痛減,2天痊愈。②治療毒蛇咬傷取五靈脂2份,雄黃1份,共研細末,每次用黃酒沖服2錢(不善飲酒者可用茶調服),同時外敷創(chuàng)口,每日3次。再配合內服食醋、擴創(chuàng)、吸毒等法
。如有高熱
、咽干痛、譫妄
、狂躁等癥
,是蛇毒內陷所致,除加重藥物用量外
,再根據(jù)臨床癥狀辨證施治
。治療10例,皆愈
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五靈脂
拼音注音 : Wǔ Línɡ Zhī
別名 : 藥本、寒號蟲糞、寒雀糞
英文名 : Trogopterus Dung, dung of Complex-toothed Flying Squirrel
出處 : 出自《開寶本草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鼯鼠科動物復齒鼯鼠之干燥糞便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-Edwards采收和儲藏:全年可采
,但在春、秋季為多
,春季采者品質較佳
,采得后
,揀凈砂石、泥土等雜質
,曬干
。按春形狀的不同常分為“靈脂塊”及“靈脂米”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本種炮國特有。資源分布:已知分布于河北
、山西、陜西
、四川
、云南、西藏等
。
原形態(tài) : 復齒鼯鼠,形如松鼠,但較松鼠略大,為中等的一種鼯鼠。體長20-30cm,體生250-400g。頭寬、吻較短
。眼圓而大
,耳殼顯著,耳基部前后方生有黑色細長的簇毛
。前后肢間有皮膜相連
。尾呈扁平狀,略短于體長
,尾毛長而蓬松
。全身背毛為灰黃褐色,毛基部黑灰色
,上部黃色
,尖端黑褐色。顏臉部較淡
,為灰色
,耳同身色。腹部毛色較淺
。毛基灰白色
,毛尖黃棕色。皮膜上下一與背腹面色相同
,唯側緣呈鮮橙黃色
。四足色較深
,為棕黃色。尾為灰黃色
,尾尖有黑褐色長毛
。
栽培 : 生活習性,生活于長有松柏樹的高山巖石陡壁的石洞或石縫中窩形如鳥巢,內鋪以樹枝
、雜草等。白天于窩中睡覺
,清晨或夜間外出活動
,善攀爬,能滑翔
。以松柏樹葉為食
,尤喜食柏樹籽。每年繁殖1-2次
,每次2-4仔幼仔初生時無毛
,但皮膜及為明顯。養(yǎng)殖技術
,鼯鼠的人工飼養(yǎng)有箱養(yǎng)
、籠養(yǎng)和洞養(yǎng)3種方法。飼喂柏樹葉
、嫩皮
、嫩枝和一些昆蟲類等。冬季注意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?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,夏季防熱,并及時供給干凈冷水
。盡量為它創(chuàng)造活動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