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國藥典》:委陵菜
拼音注音 : Wěi Línɡ Cài
別名 : 毛雞腿子、野雞膀子 、蛤蟆草
、山蘿卜
、翻白草[山東]
、白頭翁[湖北]
英文名 : HERBA POTENTILLAE CHINENSIS
來源 :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. 的干燥全草。春季未抽莖時(shí)采挖,除去泥沙,曬干。
性狀 : 本品根呈圓柱形或類圓錐形,略扭曲,有的有分枝,長5~17cm,直徑0.5~1cm;表面暗棕色或暗紫紅色,有縱紋,粗皮易成片狀剝落;根頭部稍膨大;質(zhì)硬
,易折斷,斷面皮部薄
,暗棕色
,常與木部分離,射線呈放射狀排列
。葉基生
,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有柄
;小葉狹長橢圓形
,邊緣羽狀深裂,下表面及葉柄均密被灰白色柔毛
。氣微
,味澀、微苦
。
貯藏 : 置通風(fēng)干燥處。
炮制 : 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潤透,切段,曬干。
鑒別 : (1)本品粉末灰褐色。非腺毛極多,單細(xì)胞,平直或彎曲,有的纏結(jié)成團(tuán),細(xì)長,直徑7~37μm,長約至4000μm,壁厚。草酸鈣簇晶存在于葉肉組織中,直徑6~65μm,偶有小方晶。木纖維長梭形,直徑7~14μm,壁稍厚,孔溝明顯
。木栓細(xì)胞類多角形或扁長方形,內(nèi)含黃棕色物
。(2)取本品粉末1g
,加石油醚(60~90℃)10ml,溫浸3 小時(shí),濾過
,濾液揮干
,加乙醇10ml使溶解,濾過
,濾液濃縮至約1ml,作為供試品溶液
。另取委陵菜對照藥材1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
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(yàn)
。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μl,分別點(diǎn)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
,以甲苯-甲酸乙酯-甲酸(5:4:1)為展開劑
,展開,取出
,晾干
,噴以2% 三氯化鐵溶液與鐵氰化鉀試液的等量混合溶液。供試品色譜中
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
,顯相同的藍(lán)色斑點(diǎn)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肝、大腸經(jīng)。
性味 : 苦,寒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。用于赤痢腹痛,久痢不止,痔瘡出血,癰腫瘡毒。
用法用量 : 9~15g。外用鮮品適量,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。
備注 : (1)同屬植物粘委陵菜Potentilla viscosa Donn,西藏以全草作委陵菜入藥功效類似
。
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委陵菜
拼音注音 : Wěi Línɡ Cài
別名 : 翻白菜(《救荒本草》),根頭菜,野鴆旁花(《植物名匯》)
,黃州白頭翁(《中國藥植志》),龍牙草(《南京民間藥草》)
,天青地白
、小毛藥、虎爪菜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
,蛤蟆草(《東北藥植志》)
,老鴉翎、老鴉瓜(《山東中藥》)
,地區(qū)草(呼和浩特市《醫(yī)藥衛(wèi)生》(3):42
,1972)。
出處 : 《救荒本草》
來源 : 為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的根或帶根全草。4~10月間采收
。將帶根全草除去花枝及果枝,曬干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?qū)⒌厣喜糠智o葉全部除去,僅用其根
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山坡、路邊、田旁
、山林草叢中
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主產(chǎn)于山東
、遼寧
、安徽
。此外,河北
、河南
、內(nèi)蒙古、湖北
、江蘇
、廣西、福建等地亦產(chǎn)
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 ,高30~60厘米。根肥大
,圓錐狀
。莖直立,密生灰白色綿毛
。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
,基生葉有小葉8~11對,頂端小葉最大
,兩側(cè)小葉向下漸次變小,小葉狹長橢圓形
,長2~5厘米
,寬8~15毫米,邊緣羽狀深裂
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
,邊緣向下反卷,上面被短柔毛
,下面密生白綿毛
;托葉長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,全緣殘羽狀裂
,密被長綿毛
;莖生葉與根生葉同形而較小,小葉1~7對
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ǘ鄶?shù),頂生
,呈傘房狀豪傘花序
;花萼5裂,裂片廣卵形
,副萼5片
,披針形至線形
,均有白綿毛;花瓣5
,黃色
,倒卵狀圓形,凹頭
;雄蕊多敷
,花絲不等長,花藥黃色
;雌蕊多數(shù)
,聚生,子房卵形而小
。微扁
,花柱側(cè)生,柱頭小
。瘦果卵圓形
,長約2毫米,褐色
,光滑
,包于宿存花萼內(nèi)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ㄆ?~8月
。果期8~10月。
性狀 : 為干燥的根或帶根的全草 ,根圓柱形
,偶有彎曲,長短不一
,直徑0.5~1厘米
,外表紅棕色或暗棕色,具有不規(guī)則的縱裂紋
,栓皮多呈片狀剝落
;質(zhì)堅(jiān)硬,折斷面不平坦
,皮部與木部極易分離
,皮部淡紅棕色,木部棕白色
。根頭部較粗大
,并叢生多數(shù)黃棕色的葉基部分;羽狀復(fù)葉
,皺縮
,小葉多向內(nèi)對折
,邊緣向外反卷,背面的綿毛密而長
。氣微弱
,味微苦而澀。以干燥
、無花莖
,無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新鮮植物含水分62.39%,抗壞血酸49.4毫克%。干品含水分12.12%、蛋白質(zhì)9.18%、脂肪4.03%,粗纖維21.89%、灰分7.25%、P2O5-0.26%、Ca0-2.63%。
藥理作用 : 委陵菜對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的作用較白頭翁為弱,參見"白頭翁"條。
性味 : 苦,平。①《救荒本草》:"味苦微辣 。"②《山東中藥》:"味微苦,性平
,無毒。"③《貴陽民間藥草》:"澀苦
,寒
,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祛風(fēng)濕 ,解毒
。治痢疾,風(fēng)濕筋骨疼痛
,癱瘓
,癲癇,瘡疥
。①《中國藥植志》:"治阿米巴痢
。"②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治痢疾,母豬瘋
,羊癲瘋
。"③《東北藥植志》:"煎湯洗疥瘡
。"④《貴陽民間藥草》:"清熱解毒。治赤白痢下
,風(fēng)濕疼痛
,癱瘓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,搗敷或研末撒。
復(fù)方 : ①治痢疾:天青地白根五錢。煎水服,一日三、四次,服二、三日。②治久痢不止:天青地白、白木槿花各五錢,煎水吃。③治赤痢腹痛:天青地白細(xì)末五分。開水吞服,飯前服用。④治風(fēng)濕麻木癱瘓,筋骨久痛:天青地白、大風(fēng)藤、五香血藤、兔耳風(fēng)各半斤,泡酒連續(xù)服用,每日早晚各服一兩。⑤治風(fēng)癱:天青地白(鮮)一斤。泡酒二斤,每次服一、二兩
。第二次用量同樣
。另加何首烏一兩(痛加指甲花根二兩)。⑥治疔瘡初起:天青地白根一兩
。煎水服
。⑦刀傷止血生肌:天青地白葉(干)研末外擻
;或鮮根搗爛外敷
。⑧治癲癇:天青地白根(去心)一兩
,白礬三錢。加酒浸泡
,溫?zé)醿?nèi)服
,連發(fā)連服,服后再服白礬粉一錢
。(選方出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①治療出血性疾病取新鮮地區(qū)草全草2~4兩(干品0.5~1兩)切碎,水煎2次,兩次煎液混合,加入少量紅糖再煎片刻,2次分服,每日一劑,必要時(shí)可續(xù)服1~2劑。臨床觀察子宮功能性出血、月經(jīng)過多、鼻出血、咯血、血尿和部分癌癥出血共112例,結(jié)果治愈66例,有效29例。其中對婦科疾病的治療效果最為滿意,內(nèi)科疾病次之。本品的止血作用以根部最強(qiáng),如一例大咯血患者服干根1兩,次日咯血停止。②治療急性細(xì)菌性痢疾取委陵菜干根制成20%溶液,每次60毫升,每日口服2次
。或制成20%注射液供肌肉注射
,首次2毫升,以后逐漸增至3.5毫升
,每日1~2次
。不論口服或注射,均同時(shí)用20%溶液60毫升
,行保留灌腸
,每日1~2次。用藥2~10天不等
。臨床用注射劑治療52例
,治愈49例
,好轉(zhuǎn)3例,每例平均總劑量為3.4克
;口服3例
,治愈2例,好轉(zhuǎn)1例
,每例平均總劑量為82克
;肌注加口服治療9例,治愈8例
,好轉(zhuǎn)1例
,每例平均總劑量為59.8克。③治療阿米巴痢疾將委陵菜根莖制成煎劑或流浸膏服用
。成人每日量為20~30克(以生藥計(jì)算)
。3次分服。少數(shù)患者并用10%煎液100毫升行保留灌腸
。7~10日為一療程
,必要時(shí)休息1、2日再行第二療程
。臨床治療27例
,其中包括急性、慢性和慢性隱伏期急性發(fā)作者
。服藥后
。發(fā)熱病例體溫均迅違下降,腹痛
、里急后重
、腹瀉及粘液便大多在1~4天消失,大便鏡檢病原體平均轉(zhuǎn)陰時(shí)間為3天
。8例經(jīng)追蹤觀察
,其中1例于1月后復(fù)發(fā)。因此認(rèn)為對慢性隱伏性患者
,應(yīng)給予反復(fù)徹底的治療
。
備注 : 本品在大部分地區(qū)作翻白草入藥;少數(shù)地區(qū)作白頭翁使用,稱為"黃州白頭翁"
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委陵菜
拼音注音 : Wěi Línɡ Cài
別名 : 翻白菜、白頭翁、根頭菜
、野鳩旁花、黃州白頭翁、龍牙草
、天青地白
、小毛藥、虎爪菜
、蛤蟆草
、老鴉翎、老鴉爪
、地區(qū)草
、翻白草、野雞脖子
、痢疾草
英文名 : Chinese Cinquefoil Herb, Herb of Chinese Cinquefoil
出處 : 出自《救荒本草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的帶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tentilla chinensis Ser.采收和儲藏:4-10月間采挖帶根全草,除去花枝與果枝
,洗凈,曬干
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400-3200m的山坡、草地、溝谷
、林緣
、灌叢及疏林下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
、華北
、中南、西南及陜西
、甘肅
、山東、江蘇
、安徽
、浙江、江西
、臺灣
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委陵菜 多年生草本 ,高20-70cm
。根粗壯,圓柱狀
,稍木質(zhì)化
。花莖直立或上升
,被疏稀短柔毛及白色娟大辯論長柔毛
。基生葉為羽狀復(fù)葉
;總?cè)~柄被短毛及絹狀長柔毛
;托葉近膜質(zhì),褐色
,外被白色絹狀長柔毛
;小葉5-15對,對生或互生
,上部小葉較長
,向下漸變短,無柄
;小葉片長圓形
,倒卵形或長圓披針形,長1-5cm
,寬0.5-1.5cm
,先端急尖或圓鈍,邊緣羽狀中裂
,裂片三角卵形
、三角狀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,邊緣向下反卷
,上面被短柔毛或近無毛
,中脈下陷,下面被生白絨毛
,沿脈被白色絹狀長柔毛
;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,唯葉片對數(shù)較少
,托葉草質(zhì)
,邊緣通常呈齒牙狀分裂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▋尚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傘房狀聚傘花序,花莖被白色絹狀長柔毛
,花序基部有披針形苞片
,外密被短柔毛;花直徑0.8-1cm
,稀達(dá)1.3cm
;萼片5,三角卵形,先端急尖
,花后不增大
,緊貼果實(shí),副萼5片
,比萼片短約1倍
,且狹窄,外被短柔毛及少數(shù)絹狀柔毛
;花瓣5
,寬倒卵形,先端微凹
,比萼片稍長
,黃色;花柱近頂生
,柱頭擴(kuò)大
。瘦果卵球形,深褐色
,有明顯皺紋
。花
、果期4-10月
。
栽培 : 1.氣候土壤:宜溫和干燥的氣候,以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為佳。2.整地:播種前翻耕土地1-2次,并施廄肥或堆肥,作畦寬約1.5m。3.種植:3月下旬,在畦面開溝,深6-7cm,溝距18-21cm,然后將種子與細(xì)土混和,疏播在溝中,覆土一層,澆水。4.播種后約3周出苗,當(dāng)苗高3-6cm時(shí)勻苗,使每株相距12-15cm。以后每隔15天左右,除草松土1次。追肥第1次在幼苗期,第2次在生長花蕾前,前者以氮肥為主,后者以磷鉀肥為主 。干旱嚴(yán)重時(shí)須灌水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根圓柱形或類圓錐形 ,略扭曲,有的分枝
,長5-17cm
,直徑0.5-1cm;表面暗棕色或暗紫紅色
,有縱紋
,粗皮易成片狀剝落;根頭部稍膨大
;質(zhì)堅(jiān)
,易折斷,斷面皮部薄
,暗棕色
,常與木部分離,射線呈放射狀排列
。葉基生
,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有柄
;小葉狹長橢圓形
,邊緣羽狀深裂,下面及葉柄均密被灰白色柔毛
。氣微
,味澀,微苦
。以無花莖
、色灰白、無雜質(zhì)者為佳
。顯微鑒別 葉橫切面:上表皮細(xì)胞類方形
,下表皮細(xì)胞切向延長;上下表皮有多數(shù)單細(xì)胞非腺毛
,以下表皮尤密
,且多彎曲。柵欄組織為2-3列細(xì)胞
,有的含草酸鈣簇晶
,直徑8-37μm
;海綿組織為數(shù)列類圓形細(xì)胞。主脈極向下凸起
,維管束外韌型
,木質(zhì)部半月形,韌皮部呈新月形
,外側(cè)有厚角組織
,上下表皮內(nèi)方有2-4列厚角細(xì)胞。粉末特征:灰褐色
。①非腺毛極多
,單細(xì)胞,平直或彎曲
,有的纏結(jié)成團(tuán)
,細(xì)長,長約至4000μm
,直徑7-37μm
,壁極厚或較厚。②草酸鈣簇晶存在于葉肉組織中
,簇晶直徑6-65μm
,偶有方晶。③木纖維長梭形
,直徑7-14μm
,壁稍厚,紋孔明顯
。④木栓細(xì)胞類多角形或扁長方形
,內(nèi)含黃棕色物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全草含槲皮素(quercetin)、山柰素(kaempferol)和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,壬二酸(anchoic acid),3,3ˊ,4ˊ-三-O-甲基并沒食子酸(3,3ˊ,4ˊ-tri-O-methylellagic acid)。
藥理作用 : 1.抗病原體作用 委陵菜中含有的沒食子酸、槲皮素具有抗菌活性。另外含有的抗菌成分壬二酸對福氏痢疾桿菌2a的抑菌直徑為21mm,對志賀痢疾桿菌抑菌直徑為14mm,對宋內(nèi)痢疾桿菌為12mm。全草煎劑用平板打洞法,對痢疾村菌有抑制作用。根煎劑每日以3g/kg給感染阿米巴的大鼠灌胃,連續(xù)6d
,對體內(nèi)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有一定抑制作用,但體外無效
。2.其他作用 葉及根煎劑1:5000-1:25對離體蛙
、兔心臟呈抑制作用
,對兔離體及在體腸管亦有抑制作用
;還可擴(kuò)張豚鼠離體支氣管
,興奮豚鼠離體子宮。3.毒性根流浸膏小鼠灌胃的LD/50為60g/k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