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Wú Tónɡ Zǐ
別名 : 瓢兒果、桐麻豌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
出處 : 《履巉巖本草》
來源 : 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種子。秋季種子成熟時將果枝采下,打落種子,簸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密貯干燥處,防蛀。
生境分布 : 常栽培作行道樹,村邊、路旁亦有生長。我國北自河北、南達云南都有栽植。主產(chǎn)江蘇、浙江。此外,甘肅 原形態(tài) : 梧桐(陶弘景),又名:櫬、梧(《爾雅》),青梧(《品匯精要》),桐麻、瓢羹樹(《草木便方》),耳桐、蒼桐、青皮樹、春麻、九層皮、白梧桐。落葉喬木,高可達15米。樹干直,枝肥粗,樹皮青色,平滑,芽近圓形,被褐色短柔毛。單葉互生,3~5掌狀深裂,長15~30厘米,寬11~20厘米,基部心形,裂片先端漸尖 性狀 : 干燥種子 化學(xué)成分 : 含脂肪油(不干性油)39.69%,灰分4.85% 歸經(jīng) : 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 性味 : 甘 功能主治 : 順氣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:或研末。外用:煅存性研末撒。 復(fù)方 : ①治疝氣:梧桐子炒香,剝(去)殼食之。(《貴州省中醫(yī)驗方秘方》)②治傷食腹瀉:梧桐子炒焦研粉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Wú Tónɡ Zǐ 別名 : 瓢兒果、桐麻豌 英文名 : Phoenix Tree Seed 出處 : 出自《履巉巖本草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種子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為人工栽培 原形態(tài) : 梧桐 落葉喬木 性狀 : 性狀鑒別 種子球形,狀如豌豆,直徑約7mm,表面黃棕色至棕色,微具光澤,有明顯隆起的網(wǎng)狀皺紋。質(zhì)輕而硬,外層種皮較脆易破裂,內(nèi)層種皮堅韌。剝除種皮,可見淡紅色的數(shù)層外胚乳,內(nèi)為肥厚的淡黃色內(nèi)胚乳,油質(zhì),子葉2片薄而大,緊貼在內(nèi)胚乳上,胚根在較小的一端。以飽滿、完整 化學(xué)成分 : 含脂肪油其脂肪酸有蘋婆酸(oterculic acid),錦葵酸(malvalic acid)等,還含具止血作用的生物堿及咖啡堿(caffein)。 藥理作用 : 1.止血:梧桐子粉6g/kg灌胃,連續(xù)3天,對兔血小板聚集有促進作用 歸經(jīng) : 心 性味 : 味甘 功能主治 : 順氣和胃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復(fù)方 : ①治疝氣: 梧桐子炒香 各家論述 : 1.《綱目》:治小兒口瘡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541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梧桐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