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Wú Yí Jiànɡ
出處 : 《別錄》
來源 : 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實(shí)與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醬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參見"蕪荑"條。
性味 : 辛,溫。①《唐本草》:"辛。"②《綱目》:"辛,溫,無毒。"
注意 : 《食療本草》:"多食落發(fā)。"
功能主治 : 殺蟲,除瘡癬。①《別錄》:"殺蟲。"②《唐本草》:"殺三蟲。"③《食療本草》:"蕪荑醬功力強(qiáng)于榆人醬。"(指"殺諸蟲,利大小便,心腹惡氣。")④《本草拾遺》:"主五雞病,除瘡癬。"
制法 : 《綱目》:"造法與榆仁醬同。"(取蕪荑仁水浸一伏時,袋盛,揉洗去涎,以蓼汁拌曬,如此七次,同發(fā)過面曲,如造醬法,下鹽曬之。每一升,曲四斤,鹽一斤,水五斤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Wú Yí Jiànɡ
出處 : 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榆科植物大果榆的果實(shí)與面曲等加工制成的醬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Ulmus macrocarpa Hance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0-1300m的向陽山坡、丘陵及固定沙丘上,在林區(qū)多生于林緣及河岸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江蘇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落葉小喬木或灌木,高15-30m。枝常有具木栓質(zhì)翅,當(dāng)年生枝綠褐色或褐色,有粗毛;老枝褐色無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2-6mm,有短柔毛;托葉早落;葉片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,長5-10cm,寬3-7cm,中上部最寬,先端突尖,基部狹或淺心形,兩邊不對稱,兩面粗糙,有粗毛,邊緣具鈍單鋸齒或重鋸齒?;ㄏ热~開放,數(shù)朵簇生于去年枝的葉腋或散生于當(dāng)年枝的基部;花大,長達(dá)15mm,兩性;花被4-5裂,綠色;雄蕊與花被片同數(shù),花藥大,帶黃玫瑰色;雌蕊1,子房1室,綠色,柱頭2裂。翅果特大,長2.5-3.5cm,寬2.2-2.5cm,被毛,花被宿存,種子位于翅果的中部?;ㄆ?-5月,果熟期5-6月。
性味 : 辛;性溫
注意 : 不宜過量、久服
功能主治 : 殺蟲。主蟲積腹痛;瘡癬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適量,開水沖服
各家論述 : 1.《名醫(yī)別錄》:殺蟲。2.《唐本草》:殺三蟲。3.《食療本草》:蕪荑醬功力強(qiáng)于榆人醬。(指殺諸蟲,利大小便,心腹惡氣。)。4.《本草拾遺》:主五雞病,除瘡癬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586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蕪荑
下一篇: 蕪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