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Wènɡ Cài
別名 : 空心菜、藤藤菜、蕻菜
來源 : 旋花科植物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. [I. reptans (L.)Poir.],以全草及根入藥。夏秋采,鮮用或分別曬干 性味 : 甘、淡,涼 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利尿 用法用量 : 鮮品2~4兩水煎服 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 拼音注音 : Wènɡ Cài 別名 : 甕菜(《閩書》) 出處 : 《本草拾遺》 來源 : 為旋花科植物蕹菜的莖 生境分布 : 生于濕地或水田中。我國長江流域 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蔓狀草本 藥理作用 : 曾有報告紫色蕹菜中含胰島素樣成分,可用于糖尿病 歸經(jīng) : 《本草求真》:"入腸 性味 : 甘 功能主治 : 治鼻衄,便秘,淋濁,便血,痔瘡,癰腫,折傷,蛇蟲咬傷。①《南方草木狀》:"能解冶葛毒。"②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解砒石毒,補(bǔ)心血,行水。"③《嶺南采藥錄》:"食狗肉中毒,煮食之。"④《廣州植物志》:"內(nèi)服解飲食中毒,外用治一切胎毒,腫物和撲傷。"⑤《廣西野生資源植物》:"根莖舂爛煨熟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復(fù)方 : ①治鼻血不止:蕹菜數(shù)根,和糖搗爛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Wènɡ Cài 別名 : 蕹、甕菜、空心菜、空筒菜、藤藤菜、無心菜 英文名 : stem and leaf of Swamp Morningglory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旋花科植物蕹菜的莖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氣候濕暖、土壤肥沃多濕的地方或水溝、水田中。資源分布:我國中部和南部各地常為無性栽培,北方較少。 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草本,蔓生。莖圓柱形,節(jié)明顯,節(jié)上生根,節(jié)間中空,無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3-14cm,無毛;葉片形狀大小不一,卵形、長卵形、長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長3.5-17cm,寬0.9-8.5cm,先端銳尖或漸尖,具小尖頭,基部心形,戟形或箭形,全緣或波狀,偶有少數(shù)粗齒,兩面近無毛。聚傘花序腋生,花序梗長1.5-9cm,有1-5朵花 性狀 : 性狀鑒別 莖葉常纏繞成把。莖扁柱形 化學(xué)成分 : 含蛋白質(zhì)(protein) 歸經(jīng) : 腸 性味 : 甘 功能主治 : 涼血止血;清熱利濕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60-120g 復(fù)方 : ①治鼻血不止:蕹菜數(shù)根 各家論述 : 1.《南方草木狀》:能解冶葛毒。2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解砒石毒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59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藥大辭典》:蕹菜
《中華本草》:蕹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