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Wèn Jīnɡ
別名 : 節(jié)節(jié)草、接續(xù)草、馬草、筆頭菜
來源 : 為木賊科木賊屬植物問荊Equisetum arvense L.的全草。夏、秋采割,曬干。成品綠色,不帶根。
性味 : 苦,平。
功能主治 : 利尿,止血。用于小便不利,鼻衄,月經(jīng)過多。
用法用量 : 2~3錢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Wèn Jīnɡ
別名 : 接續(xù)草(《本草拾遺》),公母草、摟接草、空心草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,馬蜂草、豬鬃草(《東北藥植志》),黃螞草(《四川中藥志》),節(jié)節(jié)草、接骨草(《陜西中草藥》)。
出處 : 《本草拾遺》
來源 : 為木賊科植物問荊的全草。5~7月間割取全草,陰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溪邊或陰谷。分布江西、安徽、貴州、四川、西藏、新疆、陜西、山東、河北及東北等地。產(chǎn)東北、陜西、四川、貴州、江西、安徽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。根莖匍匐生根,黑色或暗褐色。地工莖直立,2型。營養(yǎng)莖在孢子莖枯萎后生出,高15~60厘米,有棱脊6~15條。葉退化,下部聯(lián)合成鞘,鞘齒披針形,黑色,邊緣灰白色,膜質(zhì);分枝輪生,中實,有棱脊3~4條,單一或再分枝。孢子莖早春先發(fā),常為紫褐色,肉質(zhì),不分枝,鞘長而大。孢子囊穗5~6月抽出,頂生,鈍頭,長2~3.5厘米;孢子葉六角形,盾狀著生,螺旋排列,邊緣著生長形孢子囊。孢子一形。
性狀 : 干燥全草,長約30厘米,外形與生長時相近,但多于縮,或枝節(jié)脫落。莖略扁圓形或圓形,淺綠色,有縱紋,節(jié)間長,每節(jié)上有退化的鱗片葉,呈鞘狀,先端有齒裂,硬膜質(zhì)。小枝干生,梢部漸細。基部有時帶有部分的根,作黑褐色。以干燥、色綠、不帶根及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化學成分 : 全草含問荊皂甙、木賊甙、異槲皮甙、木犀草甙、硅酸(含量達干生藥的5.19~7.77%)、有機酸、脂肪、β-谷甾醇、犬問荊堿、二甲砜、胸嘧啶、3-甲氧基吡啶、多種氨基酸。孢子含五羥基蒽醌葡萄糖甙、廿八烷二酸、卅烷二酸、卅烷二酸二甲酯、棉花皮次甙和草棉甙。
藥理作用 : ①利尿作用新鮮全草的醇溶性成分、流浸膏有利尿作用,但不強。水煎劑則未能證實有利尿作用。②對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的影響水煎劑(1:2)靜脈注射于兔、犬,可引起血壓下降及反射性的呼吸興奮。降壓作用不受阿托品影響,降壓成分溶于水而不溶于醇及氯仿。小量新鮮水煎劑對離體蛙心可增加其收縮力,大量則抑制之。③其他作用臨床上有用問荊治療糖尿病的,但動物實驗未證明有此作用。也有報道在痔瘡及子宮出血時用作止血劑的。所含沼澤木賊堿即犬問荊堿,對馬有毒,對人無害。
性味 : 苦,涼。①《本草拾遺》:"苦,平,無毒。"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涼,味澀,無毒。"③《陜西中藥志》:"苦甘,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,涼血,止咳,利尿。治吐血,衄血,便血,倒經(jīng),咳嗽氣喘,淋病。①《本草拾遺》:"主結(jié)氣瘤痛,上氣氣急。"②《國藥的藥理學》:"利尿。"③《中藥新編》:"治鼻衄,月經(jīng)過多,腸出血,咯血,痔出血等。"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"清熱止咳。治吐血,衄血及女子倒經(jīng)。"⑤《陜西中草藥》:"清熱利尿,止血,消腫。治尿路感染,小便澀痛,骨折,鼻衄,咯血,腸出血,月經(jīng)過多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(鮮者1~2兩)。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復方 : ①治咳嗽氣急:問荊二錢,地骷髏七錢。水煎服。(《中醫(yī)藥實驗研究》)②治急淋:鮮問荊一兩,冰糖為引。水煎服。③治腰痛:鮮問荊二兩,豆腐二塊。水煎服。④治刀傷:問荊燒灰存性,撒傷口。⑤治跌打損傷:骨整復后,鮮問荊一握,加紅糖搗爛外敷。(②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臨床應用 : 治療慢性氣管炎:觀察72例,近期控制21例,顯效18例,好轉(zhuǎn)23例,無效10例,以止咳、祛痰效果較佳。治療中發(fā)現(xiàn)本品還有一定的降壓作用。制劑及用法:㈠煎劑:干節(jié)節(jié)草1兩(10兩制),加水600~800毫升,煎沸5~8分鐘,早晚分服。㈡片劑:每片含0.43克。日服3次,每次10片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Wèn Jīnɡ
別名 : 接續(xù)草、公母草、摟接草、空心草、馬蜂草、豬鬃草、黃螞草、節(jié)節(jié)草、接骨草、寸姑草、筆頭草、土木賊
英文名 : Bottle Brush Herb, Herb of Bottle Brush, Herb of Common horsetail, Herb of Field Horsetail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木賊科植物問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quisetum arvense L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割取全草,置通風處陰干,或鮮用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潮濕的草地、溝渠旁、沙土地、耕地、山坡及草甸等處。資源分布:分布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新疆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貴州和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問荊,多年生草本。根莖匍匐生根,黑色或暗褐色。地上莖直立,2型。營養(yǎng)莖在孢子莖枯萎后生出,高15-60cm,有棱脊6-15條。葉退化,下部聯(lián)合成鞘,鞘齒披針形,黑色,邊緣灰白色,膜質(zhì);分枝輪生,中實,有棱脊3-4條,單一或再分枝。孢子莖早春先發(fā),常為紫褐色,肉質(zhì),不分枝,鞘長而大。孢子囊穗5-6月抽出,頂生,鈍頭,長2-3.5cm;孢子葉六角形,盾狀著生,螺旋排列,邊緣著生長形孢子囊。孢子一形。
栽培 : 1.生物學特性 對氣候、土壤有較強的適應性。2.栽培技術(shù) 用孢子繁殖。孢子繁殖:從孢子囊穗上采下成熟的孢子囊,將孢子播種于土壤表面,稍覆土,澆水保持濕潤,即可萌發(fā)。根莖繁殖:早春或秋季將根莖分成6cm長小段,栽于土壤中,覆土5-6cm,澆水易成活。
性狀 : 1.性狀鑒別 全草長約30cm,多干縮,或枝節(jié)脫落。莖略扁圓形或圓形,淺綠色,有細縱溝,節(jié)間長,每節(jié)有退化的鱗片葉,鞘狀,先端齒裂,硬膜質(zhì)。小枝輪生,梢部漸細?;坑袝r帶有部分的根,呈黑褐色。氣微,味稍苦澀。2.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(節(jié)間,直徑1590μm):斷面呈深凹凸波狀。表皮細胞1列,壁增厚,外壁有突起的硅質(zhì)塊,棱槽處有氣孔。表皮內(nèi)側(cè)厚壁細胞不成環(huán),僅于棱槽處有2-3列薄壁細胞,棱脊處有數(shù)十個纖維組成的纖維束,未伸入皮層。皮層細胞多列,最外側(cè)細胞在棱脊纖維束內(nèi)側(cè)為柵狀,長69-166μm,在棱槽厚壁細胞內(nèi)側(cè)為類圓形;皮層內(nèi)側(cè)細胞均為類圓形,相對棱槽處有大型空腔(即槽腔、皮腔),徑向長117-183μm,切向長159-197μm;內(nèi)皮層細胞1列,位于維管束外側(cè),微呈波狀,維管束與棱脊相對,斷續(xù)排列成環(huán),木質(zhì)部位于兩側(cè),分別有管胞2-5個,中間為韌皮部,較寬廣,內(nèi)側(cè)有一明顯空腔(即脊腔,維管束腔),徑向長38-52μm,切向長69-97μm。中央髓腔小,直徑僅170μm,邊緣細胞破碎不正齊。莖表皮表面觀:表皮細胞長方形,直徑24-31μm,壁厚,呈微波狀彎曲,壁孔小,不明顯,可見硅質(zhì)塊。氣孔不內(nèi)陷,常2-5個橫向相連,長圓形,縱向長59-76μm,橫向長52-66μm。保衛(wèi)細胞內(nèi)壁具多數(shù)橫向平行的條狀增厚的紋理。
化學成分 : 全草含紫云英甙(astragalin),楊屬甙(populnin),問荊甙(equisetrin),山柰酚-3,7-雙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,7-diglucoside),山柰酚-3-槐糖甙(kaempferol-3-sophoroside),芫花素-5-葡萄糖甙(genkwanin-5-glucoside),原芫花素4'-葡萄糖甙(protogenkwanin-4'-glucoside),芹菜素-5-葡萄糖甙(apigenin-5-glucoside),異槲皮素(isoquercetin),6-氯芹菜素(6-chloroapigenin),木犀草素-5-葡萄糖甙(luteolin-5-glucoside),柚皮素(naringenin),二氫山柰酚(dihydrokaempferol),二氫槲皮素(dihydroquercetin),棉花皮異甙(gossypitrin),對羥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,香草酸(vanillic acid),原兒茶酸(protocatechric acid),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,對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,阿魏酸(ferulic 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,烏頭酸(aconitic acid)即問荊酸(equisetic acid),阿拉伯酸(arabinonic acid),枸櫞酸(citric acid),延胡索酸(fumaric acid),葡萄糖糖酸(gluconic acid),甘油酸(glyceric acid),丙二酸(malonic acid),磷酸(phosphoric acid),奎寧酸(quinic acid),蘇糖酸(threonic acid),問荊皂甙(equisetonin),2,2,5,7-四甲基-4-羥基-6(2-羥乙基)-茚滿酮[2,α,5,7-tetramethyl-4-hydroxy-6-(α-hydroxyethyl)indanone],異棉花皮次甙(isoarticulatin),木賊二酸(equisetolic acid)等,以及鈣、錳、硅等。還含菊苣酸(chicoric acid),茉莉酮酸(jasmonic acid),5-O-咖啡莽草酸(5-O-caffeoyl shikimic acid)。
藥理作用 : 1.利尿作用:新鮮全草的醇溶性成分、流浸膏有利尿作用,但不強。水煎劑則未能證實有利尿作用。2.對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的影響:水煎劑(1∶2)靜脈注射于兔、犬,可引起血壓下降及反射性的呼吸興奮。降壓作用不受阿托品影響,降壓成分溶于水而不溶于醇及氯仿。小量新鮮水煎劑對離體蛙心可增加其收縮力,大量則抑制之。3.其他作用:3.1. 治療糖尿病:臨床上有用問荊治療糖尿病的,但動物實驗未證明有此作用。3.2. 止血劑:也有報道在痔瘡及子宮出血時用作止血劑的。3.3.毒性:所含沼澤木賊堿(Equisetin)即犬問荊堿,對馬有毒,對人無害。
歸經(jīng) : 肺;胃;肝經(jīng)
性味 : 苦;涼;無毒;平
功能主治 : 止血;利尿;明目。主吐血;咯血;便血;崩漏;鼻衄;外傷出血;目赤翳膜;淋病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-15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干品研末調(diào)敷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本草拾遺》:主結(jié)氣瘤痛,上氣氣急。2.《國藥的藥理學》:利尿。3.《中藥新編》:治鼻衄,月經(jīng)過多,腸出血,咯血,痔出血等。4.《四川中藥志》:清熱止咳。治吐血,衄血及女子倒經(jīng)。5.《陜西中草藥》:清熱利尿,止血,消腫。治尿路感染,小便澀痛,骨折,鼻衄,咯血,腸出血,月經(jīng)過多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612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豌豆七根
下一篇: 問題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