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仙茅
拼音注音 : Xiān Máo
別名 : 獨腳絲茅、山棕 、地棕
、千年棕
、番龍草
英文名 : RHIZOMA CURCULIGINIS
來源 : 本品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. 的干燥根莖。秋
、冬二季采挖
,除去根頭和須根
,洗凈,干燥
。
性狀 : 本品呈圓柱形,略彎曲,長3~10cm
,直徑0.4~0.8cm
。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,粗糙
,有細孔狀的須根痕及縱橫皺紋
。質(zhì)硬而脆,易折斷
,斷面不平坦
,淡褐色或棕褐色,近中心處色較深
。氣微香
,味微苦、辛
。
貯藏 : 置干燥處,防霉,防蛀
。
炮制 : 酒仙茅:凈仙茅用黃酒拌勻,潤透后炒至微干
,取出晾至全干
。每100斤用黃酒10斤。
鑒別 : (1)本品橫切面:木栓細胞3~10列 。皮層寬廣
,偶見根跡維管束,皮層外緣有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
。內(nèi)皮層明顯。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,散列
。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(shù)黏液細胞
,類圓形,直徑60~200μm
,內(nèi)含草酸鈣針晶束
,長50~180μm。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
。(2)取本品粉末2g
,加乙醇20ml,加熱回流 30 分鐘,濾過
,濾液蒸干
,殘渣加醋酸乙酯1 ml使溶解,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
。另取仙茅苷對照品
,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.1mg 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
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
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
,以醋酸乙酯-甲醇-甲酸(10:1:0.1)為展開劑
,展開,取出
,晾干
,噴以2%鐵氰化鉀溶液-2%三氯化鐵溶液(1:1)。供試品色譜中
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
,顯相同的藍色斑點。
歸經(jīng) : 歸腎、肝
、脾經(jīng)。
性味 : 辛,熱
;有毒。
功能主治 : 補腎陽,強筋骨
,祛寒濕。用于陽痿精冷
,筋骨痿軟
,腰膝冷痹,陽虛冷瀉
。
用法用量 : 3~9g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仙茅
拼音注音 : Xiān Máo
別名 : 獨茅根、茅爪子、婆羅門參(《開寶本草》),獨腳仙茅、蟠龍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 ,風苔草
、冷飯草(《質(zhì)問本草》)
,小地棕根(《草木便方》),地棕根(《分類草藥性》)
,仙茅參(《中藥志》)
,獨腳絲茅(《江西中藥》),黃茅參
、獨腳黃茅(《廣西中藥志》)
,獨足綠茅根(《四川中藥志》),天棕
、山棕
、土白芍、平肝薯
、盤棕
、山蘭花(《草藥單方臨床病例經(jīng)驗匯編》)。
出處 : 《海藥本草》
來源 : 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莖 。2~4月發(fā)芽前或7~9月苗枯萎時挖取根莖
,洗凈,除去須根和根頭
,曬干
。或蒸后曬干
。
生境分布 : 野生于平原荒草地陽處 ,或混生在山坡茅草及芒箕骨叢中。分布江蘇
、浙江
、福建、臺灣
、廣東
、廣西
、湖南
、湖北、四川
、貴州
、云南等地。主產(chǎn)于四川
、云南
、貴州,此外
,廣東
、廣西等地亦產(chǎn)
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。根莖延長,長可達30厘米,圓柱狀,肉質(zhì),外皮褐色;根粗壯,肉質(zhì),地上莖不明顯。葉3~6片根出,狹披針形,長10~25厘米,先端漸尖,薹部下延成柄,再向下擴大呈鞘狀 ,長4~10厘米,綠白色
,邊緣膜質(zhì)
;葉脈顯明,有中脈
;兩面疏生長柔毛
,后漸光滑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;ㄒ干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花梗長1~2.5厘米,藏在葉鞘內(nèi)
;花雜性
,上部為雄花,下部為兩性花
;苞片披針形
,綠色,膜質(zhì)
,被長柔毛
;花的直徑約1匣米,花被下部細長管狀
,長約2厘米或更長
,上部6裂,裂片披針形
,長8~12毫米
,內(nèi)面黃色
,外面白色,有長柔毛
;雄蕊6
,花絲短;子房狹長
,被長柔毛
。漿果橢圓形,稍肉質(zhì)
,長約1.2厘米
,先端有喙,被長柔毛
,種子稍呈球形
,亮黑色,有喙
,表面有波狀溝紋
。花期6~8月
。
性狀 : 干燥根莖為圓柱形,略彎曲,兩端平,長3~10厘米
,直徑3~8毫米。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
,粗糙
,皺縮不平,有細密而不連續(xù)的橫紋
,并散布有不甚明顯的細小圓點狀皮孔
。未去須根者,在根莖的一端常叢生兩端細
、中間粗的須根
,長約3~6厘米,有極密的環(huán)狀橫紋
,質(zhì)輕而疏松
,柔軟而不易折斷。根莖質(zhì)堅脆
,易折斷,斷面平坦
,微帶顆粒性(經(jīng)蒸過者略呈透明角質(zhì)狀)
,皮部淺灰棕色或因糊化而呈紅棕色
,靠近中心處色較深。微有辛香氣
,味微苦辛
。以根條粗長、質(zhì)堅脆
、表面黑褐色者為佳
。
貯藏 : 置干燥處,防霉,防蛀。
化學成分 : 含鞣質(zhì)4%,脂肪1%及樹脂、淀粉等。
炮制 : 酒仙茅:取凈仙茅用黃酒拌勻,潤透后,置鍋內(nèi)微炒至干,取出,晾干。(每仙茅100斤
,用黃酒10~20斤)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"凡采得(仙茅)后,用清水洗令凈
,刮上皮
,于槐砧上用銅刀切豆許大,卻用生稀布袋盛
,于烏豆水中浸一宿
,取出,用酒濕拌了蒸
,從巳至亥
,取出暴干。"②《海藥本草》:"仙茅
,用時竹刀切
,糯米泔浸。"
歸經(jīng) : 入腎、肝經(jīng)
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"入腎、肝二經(jīng)
。"②《本草求真》:"專入命門
。"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肺、腎二經(jīng)
。"
性味 : 辛,溫
,有毒。①《海藥本草》:"味甘
,微沮
,有小毒。"②《開寶本草
,:"味辛
,溫,有毒
。"③《滇南本草》:"性溫
,味辛微咸。"④《綱目):"性熱
。"
注意 : 凡陰虛火旺者忌服。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"勿犯鐵,斑人須鬢
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凡一概陰虛發(fā)熱
、咳嗽、吐血
、衄血
、齒血、溺血
、血淋
,遺精白濁,夢交
,腎虛腰痛
,腳膝無力,虛火上炎
,口干咽痛
,失志陽痿,水涸精竭
,不能孕育
,老人孤陽無陰,遺溺失精
,血虛不能養(yǎng)筋
,以致偏枯痿痹,胃家邪熱不能殺谷
,胃家虛火嘈雜易饑
,三消五疸,陰虛內(nèi)熱外寒,陽厥火極似水等證
,法并禁用
。"
功能主治 : 溫腎陽,壯筋骨
。治陽萎精冷,小便失禁
,崩漏
,心腹冷痛,腰腳冷痹
,癰疽
,瘰疬,陽虛冷瀉
。陽痿精寒
,腰膝風冷,筋骨痿痹等癥
。古方中有"仙茅丸"
,能壯筋骨、益精神
、明目
、黑須發(fā)。其配方及服法如下: 仙茅二斤
,放入淘糯米水中浸五天
,取出刮銼,陰干
。另用蒼術(shù)二斤
,放入淘米水中浸五天,取出刮皮
,焙干
。取這樣制過的仙茅、蒼術(shù)各一斤
,與枸杞子一斤
,車前十二兩,白茯苓(去皮)
、茴香(炒)
、柏子仁(去殼)各八兩,生地黃(焙)
、熟地黃(焙各四兩)一起研細
,加酒煮糊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
,飯前服
,溫酒送下。一天服二次
。溫腎壯陽:用于腎陽不足之陽痿
、腰膝冷痛、老年遺尿及胃腹冷痛
、食欲不振
。①《海藥本草》:"主風,補暖腰腳
,清安五臟
,強筋骨,消食
。""宣而復補
,主丈夫七傷,明耳目
,益筋力
,填骨髓,益陽
。"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一切風氣
,補五勞七傷,開胃下氣
。"③《開寶本草》:"主心腹冷氣不能食
,腰腳風冷攣痹不能行,丈夫虛勞
,老人失溺
。"④《滇南本草》:"治婦人紅崩下血,攻癰疽
,排膿
。"⑤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補腎,止痛
,治白濁
,理痰火,煲肉食
。十蒸九曬
,用沙糖藏好,早晨茶送
,能壯精神
,烏須發(fā)
。"⑥《玉楸藥解》:"治皮膚風癩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,1.5~3錢
,或入丸、散
。外用:搗敷
。
復方 : ①治陽痿、耳鳴:仙茅、金櫻子根及果實各五錢。燉肉吃。(《貴州草藥》)②治老年遺尿:仙茅一兩。泡酒服。(《貴州草藥》)③壯筋骨,益精神,明目:仙茅二斤(糯米泔浸五日,去赤水,夏月浸三日,銅刀刮銼,陰干,取一斤),蒼術(shù)二斤(米泔浸五日,刮皮,焙干,取一斤),枸杞子一斤,車前子十二兩,白茯苓(去皮)、茴香(炒)、柏子仁(去殼)各八兩,生地黃(焙)、熱地黃(焙)各四兩。為末,酒煮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前溫酒下,日二服 。(《圣濟總錄》仙茅丸)④定喘
,補心腎
,下氣:白仙茅半兩(米泔浸三宿,曬干
,炒)
,團參一分,阿膠一兩三分(炒)
,雞膍胵兩半
。上為末,每服二錢
,糯米飲調(diào)
,空腹服。(《三因方》神秘散)⑤治沖任不調(diào)癥狀的高血壓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。合擅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、仙靈脾、巴戟、知母、黃柏、當歸,六味等分,煎成濃縮液。日服二次,每次五錢至一兩。(《中醫(yī)研究工作資料匯編》二仙湯)⑥治婦人紅崩下血,已成漏癥:仙茅三錢(為末),全秦歸、蛇果草各等分,以二味煎湯,點水酒將仙茅末送下。(《滇南本草》)⑦治癰疽火毒,漫腫無頭,色青黑者:仙茅不拘多少,連根須煎,點水酒服;或以新鮮者搗爛敷之。有膿者潰,無膿者消。(《滇南本草》)⑧治蛇咬:天棕同半邊蓮搗爛貼患處
。(《草藥單方臨床病例經(jīng)驗匯編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仙茅
拼音注音 : Xiān Máo
別名 : 獨茅根、茅爪子、婆羅門參
、獨腳仙茅
、蟋龍草、風苔草
、冷飯草
、小地棕根、地棕根
、黃茅參
、獨腳黃茅、獨足綠茅根
、獨腳絲茅
、天棕、山棕
、土白芍
、平肝薯、盤棕
、山蘭花
、仙茅參、千年棕
、山棕皮、尖刀草
英文名 : Common Curculigo Rhizome, Rhizome of Common Curculigo
出處 : 出自1.《海藥本草》。2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仙茅,今蜀川、江湖、兩浙諸州亦有之。葉青如茅而軟,復稍闊,面有縱理,又似棕櫚,至冬盡枯,春初乃生,三月有花,如梔子黃
,不結(jié)實,其根獨莖而直
,傍有短細根相附
,肉黃白,外皮稍粗
,褐色
,二月
、八月采根暴干用。衡山出著
,花碧
,五月結(jié)黑子。謹按:《續(xù)傳信方》敘仙茅云
,主五勞七傷
,明目,益筋力
,宣而復補
。八、九月時采得
,竹刀子刮去黑皮
,切如豆粒,米泔浸兩宿
,陰干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仙茅科植物仙茅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.[C.orchioides Gaertn.var.ninor Benth.]采收和儲藏:仙茅移栽后生長2年,在10月倒苗后至春季末發(fā)芽前采挖
。把根莖全部挖起
,抖凈泥土,除盡殘葉及須根曬干
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下草地或荒坡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