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 : 矮大黃
來源 : 蓼科小大黃Rheum pumilum Maxim.,以根入藥。
生境分布 : 青海。
性味 : 苦,寒。
功能主治 : 瀉腸胃積滯,實熱,下瘀血,消癰腫。主治食積停滯,脘腹脹痛,實熱內(nèi)蘊,大便秘結(jié),急性闌尾炎,黃疸,經(jīng)閉,痛腫,跌打損傷。
用法用量 : 1~3錢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Xiǎo Dài Huánɡ
別名 : 大黃、次大黃、白大黃
出處 : 始載于《藏藥標(biāo)準(zhǔn)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小大黃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eum pumilum Maxim采收和儲藏:秋末挖取根,除去地上部分,洗凈泥土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4000-4300m的坡灌叢、河谷階地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小草本,高10-20cm。莖直立,具短柔毛;基生葉寬卵形,長3-5cm,寬1.5-3cm,近革質(zhì),先端圓鈍,基部心形,邊緣全緣有緣毛,上面無毛,有時沿葉脈疏生短柔毛,下面沿葉脈被柔毛;主脈粗壯,稍凸出;葉柄粗壯,與葉近等長或比葉片長,莖生葉1-2,較??;托葉鞘膜質(zhì)。花序圓錐狀,鋏窄,分枝稀疏;花被片淡綠色,或帶紫紅色;花梗細(xì)弱,近基部具關(guān)節(jié)。瘦果連翅成卵狀三角形,翅狹窄,長約5mm,寬3-4mm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根呈類圓錐形,上面下細(xì),表面黃褐色,長5-10cm,直徑1.5cm,具縱皺紋,斷面灰棕色,味苦、澀。
性味 : 苦;性寒
功能主治 : 瀉實熱;破積滯;下瘀血;消癰腫。主食積停滯;脘腹脹痛;熱結(jié)便秘;黃疸;經(jīng)閉;癥瘕;癰腫丹毒;跌打損傷;水火燙傷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-10g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葉:味苦、酸,性寒。有瀉"黃水"、清積熱、緩下的功能。用于"黃水"病、腹水、關(guān)節(jié)炎、搔癢、濕疹、便秘。2.《中藏經(jīng)·論水腫脈證生死候》:黃水者,其根起于脾,其狀先從腹中也。用本品能利二便,消積熱、消水、通便,似大黃,但力緩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742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小喇叭
下一篇: 小天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