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Xiǎo Qīnɡ Yánɡ
別名 : 東北楊
來源 : 楊柳科小青楊Populus pseudo-simonii Kitag.,以樹皮入藥。
生境分布 : 吉林。
性味 : 苦,寒。
功能主治 : 解毒 用法用量 : 外用適量 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 拼音注音 : Xiǎo Qīnɡ Yánɡ 出處 : 《吉林中草藥》 來源 : 為楊柳科植物小青楊的樹皮 生境分布 : 生長河邊及沙地 原形態(tài) : 落葉喬木,高可達30米 功能主治 : 解毒。治頑癬瘡毒 復方 : ①治干濕癬:楊樹嫩皮適量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Xiǎo Qīnɡ Yánɡ 出處 : 出自《吉林中草藥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楊柳科植物小青楊的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pulus pseudo-simonii Kitag.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季采收樹枝嫩皮,鮮用或曬干。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長海拔2300m的以下的山坡、山溝和河岸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 原形態(tài) : 喬木,高達20m,樹冠廣卵形。樹皮灰白色;老時淺溝裂。幼枝有棱,萌枝棱更著,小枝圓柱形。芽圓錐形,黃紅色,有粘性 化學成分 : 樹皮含柳匍匐甙(salireposide),水楊甙(salicin),2,6-二甲氧基對苯醌(2,6-dimethoxy-p-benzoquinone),鄰苯二酚(catechol),香草酸(vanillic acid), 阿魏酸(ferulic acid),丁香酸(syringic acid),對-羥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,對-羥基桂皮酸(p-hydroxycinnanic acid),壬二酸(nonanedi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亞油酸(linoleic acid)及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等。 藥理作用 : 小青楊水煎液、醇提取物、乙酸乙酯提取物和乙醚提取均用抗菌作用。抑菌實表明:小青楊樹皮中分離出的成分,2,6-二甲氧基對苯醌、鄰苯二酚、香草酸、阿魏酸、水楊甙、對羥基苯甲酸、對羥基肉桂酸 性味 : 苦;性寒 功能主治 : 解毒。主頑癬瘡毒 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研末調敷。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191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《中藥大辭典》:小青楊
《中華本草》:小青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