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Xìnɡ Yè
出處 : 《滇南本草》
來源 : 為薔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葉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杏仁"條。
化學成分 : 含蕓香甙、硝酸鹽還元酶。
功能主治 : 治目疾,水腫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"敷大惡瘡。"②《本草蒙筌》:"煎湯洗眼止淚。"
復方 : 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:杏葉,銼,煮令濃,及熱潰之,亦可服之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Xìnɡ Yè
別名 : 杏樹葉
英文名 : leaf of Apricot, leaf of Ansu Apricot
出處 : 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杏、野杏或山杏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Armeniaca vulgaris Lam.2.Armeniaca vulgaris Lam.var.ansu(Maxim.)Yü et Lu.3.Armeniaca sibirica(L.)Lam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葉長茂盛時采收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3.山杏 生于海拔700-2000m的干燥向陽、丘陵、草原。4.東北杏 生于海拔400-1000m的開闊的向陽山坡灌木林或雜木林下。1.杏 分布于全國各地,多系栽培。在新疆伊犁一帶有野生。2.野杏 主產于我國北部地區(qū),栽培或野生,尤其在河北、山西等地普遍野生,山東、江蘇等地也產。3.山杏 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和甘肅等地。4.東北杏 分布于吉林、遼寧等地。資源分布:1.杏 分布于全國各地,多系栽培。在新疆伊犁一帶有野生。2.野杏 主產于我國北部地區(qū),栽培或野生,尤其在河北、山西等地普遍野生,山東、江蘇等地也產。3.山杏 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和甘肅等地。4.東北杏 分布于吉林、遼寧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1.杏 落葉小喬木,高4-10cm;樹皮暗紅棕色,縱裂。單葉互生;葉片圓卵形或寬卵形,長 5-9cm,寬4-8cm。春季先葉開花,花單生枝端,著生較密,稍似總狀;花幾無梗,花萼基部成筒狀,外面被短柔毛,上部5裂;花瓣5,白色或淺粉紅色,圓形至寬倒卵形;雄蕊多數,著生萼筒邊緣;雌蕊單心皮,著生萼筒基部。核果圓形,稀倒卵形,直徑2.5cm以上。種子1,心狀卵形,淺紅色?;ㄆ?-4月,果期6-7月。2.野杏 本變種的主要特征為 葉片基部楔形或寬楔形;花常2朵簇生,淡紅色;果實近球形,紅色;核卵球形,離肉,表面粗糙而有網紋,腹棱常銳利。3.山杏 灌木或小喬木,高2-5m。葉卵形或近圓形,長(3-)5-10cm,寬(2.5-)4-7cm?;▎紊?,直徑1.5-2cm;萼片長圓狀橢圓形,先端尖;花瓣近圓形或倒卵形,白色或粉紅色。果實扁球形,直徑 1.5-2.5cm,兩側扁,果肉薄而干燥,熟時開裂,味酸澀,不能吃。核易與果肉分離,基部一側不對稱,平滑?;ㄆ?-4月,果期6-7月。4.東北杏 大喬木,高5-15m。幼枝無毛。葉橢圓形或卵形,長6-12cm,寬3-8cm。花粉紅色或白色;雄蕊多數;子房密被柔毛。核果近球形,直徑1.5-2.6cm,黃色;核近球形或寬橢圓形,長13-18mm,寬11-18mm,粗糙,邊緣鈍?;ㄆ?-5月,果期7月。
化學成分 : 1.杏葉 含蕓香甙(rutin),槲皮素-3-鼠李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rhamnoglucoside),綠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新綠原酸(neochlorogenic acid)。2.野杏葉 含槲皮甙(quercitrin),鼠李素-3-O-鼠李糖甙(rhamnetin-3-O-rhamnoside),鼠李檸檬素-3-O-鼠李糖甙(rhamnocitrin-3-O-rhamnoside)。3.山杏葉 含根皮甙(phlorizin)。
歸經 : 肝;脾經
性味 : 辛;苦;微涼
功能主治 : 祛風利濕;明目。主水腫;皮膚瘙癢;目疾多淚;癰瘡瘰疬
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3-10g;外用:煎水洗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滇南本草》:敷大惡瘡。2.《本草蒙筌》:煎湯洗眼止淚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00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顯脈香茶菜
下一篇: 杏葉防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