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玄參
拼音注音 : Xuán Shēn
別名 : 元參、烏元參、黑參
英文名 : RADIX SCROPHULARIAE
來源 :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玄參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.的干燥根 。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
。除去根莖
、幼芽
、須根及泥沙
,曬或烘至半干
,堆放3 ~6 天
,反復數(shù)次至干燥
。
性狀 : 本品呈類圓柱形,中間略粗或上粗下細,有的微彎曲
,長6~20cm,直徑1~3cm
。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
,有不規(guī)則的縱溝、橫向皮孔及稀疏的橫裂紋和須根痕
。質(zhì)堅實
,不易折斷,斷面黑色,微有光澤
。氣特異似焦糖
,味甘、微苦
。
貯藏 : 置干燥處,防霉,防蛀
。
炮制 : 除去殘留根莖及雜質(zhì),洗凈,潤透
,切薄片
,干燥;或微泡
,蒸透
,稍晾,切薄片
,干燥
。
鑒別 : (1)本品橫切面:皮層較寬,石細胞單個散在或2~5個成群 ,多角形
、類圓形或類方形,壁較厚
,層紋明顯
;韌皮射線多裂隙。形成層成環(huán)
。木質(zhì)部射線寬廣,亦多裂隙
;導管少數(shù),類多角形
,直徑約至113μm
,伴有木纖維。薄壁細胞含核狀物
。(2)取本品粉末1g
,加水飽和的正丁醇20ml,超聲處理30分鐘
,濾過
,濾液蒸干,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
。另取玄參對照藥材1g
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
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
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
,以正丁醇-冰醋酸-水(7:1:2)為展開劑,展開
,取出
,晾干,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
,105℃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
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
,顯相同的兩個紅色主斑點
。
歸經(jīng) : 歸肺、胃 、腎經(jīng)
。
性味 : 甘 、苦
、咸,微寒
。
注意 : 不宜與藜蘆同用 。
功能主治 : 涼血滋陰,瀉火解毒 。用于熱病傷陰
,舌絳煩渴,溫毒發(fā)斑
,津傷便秘
,骨蒸勞嗽,目赤
,咽痛
,瘰癘,白喉
,癰腫瘡毒
。
用法用量 : 9~15g。
備注 : (1)北玄參Scrophularia buergeriana Miq.[S. oldhami Oliv.]分布于東北 、華北與華東地區(qū)
。根與玄參功效相同。(2)玄參為咸寒之品
,質(zhì)潤多液
,功能滋陰降火
、解毒、利胭
。配鮮生地
、丹皮、赤芍等
,則清熱涼血
;配大生地、麥冬等
,則滋陰增液
;配牛蒡子、板藍根等
,則解毒利咽
;配大生地、石決明
、密蒙花
、蟬蛻等,則明目退翳
;配牡蠣
、貝母、夏枯草等
,則散結消瘰
;配銀花、當歸
、甘草
,則解毒消腫。(3)玄參滋養(yǎng)腎陰的功效
,與地黃相近
,故兩藥常配合同用。但玄參苦泄滑腸而通便
,瀉火解毒而利咽
,臨床應用范圍較為廣泛,一般不作長服的滋補之劑
;地黃則功專補腎養(yǎng)陰
,可作為久用的滋陰藥品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《中藥大辭典》:玄參
拼音注音 : Xuán Shēn
別名 : 重臺(《本經(jīng)》) ,鬼藏
、正馬、鹿腸
、端
、玄臺(《吳普本草》)
,咸(《別錄》),逐馬(《藥性論》)
,馥草(《開寶本草》)
,黑參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,野脂麻(《綱目》)
,元參(《本草通玄》)
。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根。立冬前后采挖,除去莖、葉、須根,刷凈泥沙,曝曬5~6天,并經(jīng)常翻動,每晚須加蓋稻草防凍(受凍則空心),曬至半干時,堆積2~3天,使內(nèi)部變黑,再行日曬,并反復堆、曬,直至完全干燥。陰雨天可采取烘干法。本品易反潮,應貯于通風干燥處,防止生霉和蟲蛀。
生境分布 : 生長在山坡林下。分布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貴州、陜西等地。浙江有大量栽培,其他各地也有栽培。主產(chǎn)浙江
、四川、湖北
。此外
,貴州、湖南
、江西等地亦產(chǎn)
。以浙江產(chǎn)量大,質(zhì)量好
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根圓柱形,長5~12厘米,直徑1.5~3厘米,下部常分叉,外皮灰黃褐色。莖直立,四枝形,光滑或有腺狀柔毛。葉對生;葉柄長0.5~2厘米;葉片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7~20厘米,寬3.5~12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或近截形,邊緣具鈍鋸齒,下面有稀疏散生的細毛。聚傘花序疏散開展,呈圓錐狀;花梗氏1~3匣米,花序和花梗都有明顯的腺毛;萼片5裂,卵圓形,先端鈍,外面有腺狀細毛;花冠暗紫色
,管部斜壺狀,長約8毫米
,有5裂片
,上面2裂較長而大
,側(cè)面2裂片次之
,下面裂片最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雄蕊4,2強
,另有1枚退化的雄蕊
,呈鱗片狀,貼生在花冠管上
;花盤明顯
;子房上位,2室
,花柱細長
。蒴果卵圓形,先端短尖
,深綠或暗綠色
,長約8毫米,萼宿存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ㄆ?~8月。果期8~9月
。
性狀 : 干燥根圓柱形,有的彎曲似羊角。中部肥滿
,兩頭略細
。長約10~20厘米,中部直徑約1.5~3厘米
。表面灰黃色或棕褐色
,有順紋及抽溝,間有橫向裂隙(皮孔)及須根痕
。頂端有蘆頭均已修齊,下部鈍尖
。質(zhì)堅實
,不易折斷。斷面烏黑色
,微有光澤
,無裂隙。無臭或微有焦糊氣
,味甘
,微苦咸
,嚼之柔潤。以支條肥大
、皮細
、質(zhì)堅、蘆頭修凈
、肉色烏黑者為佳
。支條小、皮粗糙
、帶蘆頭者質(zhì)次
。
化學成分 : 含生物堿、糖類、甾醇
、氨基酸、脂肪酸
、微量揮發(fā)油
、胡蘿卜素等。
藥理作用 : 北玄參的藥理作用:①降壓作用流浸膏對麻醉兔靜脈注射,小量能使血壓先略有上升
,繼則下降;大量則僅使血壓下降
。水浸劑
、乙醇水浸液及煎劑,對麻醉犬
、貓
、兔有顯著的降壓作用;健康犬及"腎型高血比"犬
,口服煎劑2克/公斤
,每日二次,均表現(xiàn)降壓作用
,對后者的效力較前者更顯著
,減少劑量時,作用出現(xiàn)剛延緩
。在蟾蜍心臟灌流時
,流浸膏小量可呈現(xiàn)強心作用,劑量加大則呈中毒現(xiàn)象
,對蟾蜍下肢血管有擴張作用
。②其他作用流浸膏對正常家兔皮下注射(5克/公斤),可使血糖略有降低。從其根中提出的p-Mcthoxycinnamic_acid對傷寒疫苗發(fā)熱的家兔
,有解熱作用
。浸劑在體外,有抗真菌作用
。因含皂甙
,故有顯著的溶血作用,并能引起局部刺激
。此外
,同屬植物S.grosslwimi中所含的總黃酮甙元有降低動物血壓、減少毛細血管通透性
、利膽等作用
。S.nodosa有鎮(zhèn)靜、降壓
、強心
、擴張血管,并有某些抗驚厥的作用
。
炮制 : 揀凈雜質(zhì),除去蘆頭,洗凈潤透
,切片
,晾干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蛳磧袈耘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置籠屜內(nèi)蒸透,取出晾6~7成干
。燜潤至內(nèi)外均呈黑色
,切片,再晾干
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!独坠谥苏摗罚?凡采得玄參后,須用蒲草重重相隔
,入甑蒸兩伏時后出
,曬干,揀去蒲草用之
。"
歸經(jīng) : 入肺 、腎經(jīng)。①《藥類法象》:"足少陰腎經(jīng)
。"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心、肺、腎三經(jīng)
。"③《本草新編》:"入脾
、腎、胃三經(jīng)
。"
性味 : 苦咸 ,涼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苦
,微寒
。"②《吳普本草》:"
神農(nóng)、桐君
、雷公
、扁鵲:苦,無毒
。岐伯:咸
。李氏:寒。"③《藥品化義》:"味微苦微咸略甘
,性涼
。"
注意 : 脾胃有濕及脾虛便溏者忌服。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"使用時勿令犯銅 ,餌之噎人喉
,喪人目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"惡黃耆
、干姜
、火棗、山茱萸
。反黎蘆
。"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血少目昏,停飲寒熱
,支滿
,血虛腹痛,髀虛泄瀉
,并不宜服
。"④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虛寒則忌。"
功能主治 : 滋陰,降火,除煩,解毒。治熱病傷陰,舌繹煩渴,發(fā)斑,骨蒸勞熱,夜寐不寧,自汗盜汗,津傷便秘,吐血衄血,咽喉腫痛,癰腫,瘰疬,溫毒發(fā)斑、目赤、白喉、瘡毒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腹中寒熱積聚 ,女子產(chǎn)乳余疾
,補腎氣,令人明目
。"②《別錄》:"主暴中風
,傷寒身熱,支滿狂邪
,忽忽不知人
,溫瘧灑灑,血瘕下寒血
,除胸中氣
,下水,止煩渴
,散頸下核
、癰腫、心腹痛
、堅癥
,定五藏。"③《藥性論》:"能治暴結熱
,主熱風頭痛
,傷寒勞復,散瘤癭瘰疬
。"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頭風熱毒游風
,補虛勞損,心驚煩躁
,劣乏骨蒸
,傳尸邪氣
,止健忘,消腫毒
。"⑤《醫(yī)學啟源》:"治心懊憹煩而不得眠
,心神顛倒欲絕,血滯小便不利
。"⑥《品匯精要》:"消咽喉之腫,瀉無根之火
。"⑦《綱目》:"滋陰降火
,解斑毒,利咽喉
,通小便血滯
。"⑧《本草正義》:"療胸膈心肺熱邪,清膀胱肝腎熱結
。療風熱之咽痛
,泄肝陽之目赤,止自汗盜汗
,治吐血衄血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入丸
,散。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(diào)敷
。
復方 : ①治傷寒發(fā)汗吐下后,毒氣不散,表虛里實
,熱發(fā)于外
,故身斑如錦文,甚則煩躁譫語
,兼治喉閉腫痛:玄參
、升麻、甘草(炙)各半兩
。上銼如麻豆大
,每服抄五錢匕,以水一盞半
,煎至七分
,去滓服。(《類證活人書》玄參升麻湯)②治三焦積熱:玄參
、黃連
、大黃各一兩
。為末,煉蜜丸梧子大
。每服三
、四十丸,白湯下
。小兒丸粟米大
。(《丹溪心法》)③治陽明溫病,無上焦證
,數(shù)日不大便
,當下之,若其人陰素虛
,不可行承氣者:玄參一兩
,麥冬(連心)八錢。水八杯
,煮取三杯
,口干則與飲令盡。不便
,再作服
。(《溫病條辨》增液湯)④治傷寒上焦虛,毒氣熱壅塞
,咽喉連舌腫痛:玄參
、射干、黃藥各一兩
。上藥搗篩為末
,每服五錢,以水一大盞
,煎至五分
,去滓,不拘時溫服
。(《圣惠方》玄參散)⑤治急喉痹風
,不拘大人小兒:玄參、鼠粘子(半生半炒)各一兩
。為末
,新汲水服一盞。(《圣惠方》)⑥治瘰疬初起:元參(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