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Xiàn Shí
別名 : 莧子(《飲膳正要》),莧菜子(《得配本草》)。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》
來源 : 為莧科植物莧的種子。9~11月采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莧"條。
歸經(jīng) : 《玉楸藥解》:"入手陽明大腸、足太陽膀胱、足厥陰肝經(jīng)。"
性味 : 甘,寒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甘,寒。"②《別錄》:"大寒,無毒。"③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甘,寒,澀,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肝明目,通利二便。治青盲翳障,目霧不明,乳糜血尿,二便不利。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青盲,明目,除邪,利大小便,去寒熱。"②《別錄》:"主白翳,殺蛔蟲。"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益精。"④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主翳目黑花,肝風客熱等。"⑤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治傷風咳嗽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;或研末。
復方 : ①治眼霧不明及白翳:莧菜子、青葙子、蟬花,燉豬肝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②治紅崩:莧菜子、紅雞冠花、紅綾子,燉肉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③治大小便難:莧實末半兩。分二服,以新汲水調(diào)下。(《圣惠方》)④治乳糜血尿:紅莧菜種子炒至炸花,研成細末。每服三錢,糖水送服,每日三次。服幾次后,如小便仍混濁不清,可用委陵菜一兩,水煎服。(徐州《單方驗方新醫(yī)療法選編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Xiàn Shí
別名 : 莫實、莧子、莧菜子
出處 : 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。陶弘景:莧實當是白莧,所以云細莧亦同,葉如藍也。細莧即是糠莧,食之乃勝,而并冷利。被霜乃熟,故云十一月采。藥方用莧實甚稀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莧科植物莧種子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maranthus tricolor L.[Amaranthus man-gostanus L.; A. gangeticus L.」。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地上部分,曬后搓揉脫下種子,揚凈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,有時逸為半野生。
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粗壯,綠色或紅色,分枝較少,高80-150cm。葉互生;葉輛長3-10cm,綠色或紅色;葉片卵形、菱狀卵形或披針形,長4-12cm,寬3-7cm,綠色或常成紅色、紫色或黃色,或部分綠色加雜其他顏色,鈍頭或微凹,基部廣楔形,全緣或波狀,無毛?;ù匾干?,球形,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,上都呈稍斷續(xù)的穗狀花序,花黃綠色,單性,雌雄同株;苞片及小苞片卵狀披針形,先端芒狀,長約4mm,膜質,透明;等片3,披針形,膜質,先端芒狀;雄蕊3;雌蕊1,柱頭3裂。胞果卵狀長圓形,長于果實,熟時環(huán)狀開裂,上半部成蓋狀脫落,包干宿存花被片內(nèi)。種子黑褐色,近于扁圓形,兩面凸,平滑有光澤,邊緣鈍?;ㄆ?-8月,果期7-9月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種子近圓形或倒卵形,黑褐色,平滑,有光澤。氣微,味淡。
歸經(jīng) : 肝;大腸;膀脫經(jīng)
性味 : 甘;性寒
功能主治 : 清肝明目;通利二便。主青盲翳障;視物昏暗;白濁血尿;二便不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6~9g;或研末。
各家論述 : 1.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:主青盲,明目,除邪,利大小便,去寒熱。2.《名醫(yī)別錄》:主白翳,殺蛔蟲。3.《日華子本草》:益精。4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主翳目黑花,肝風客熱等。5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治傷風咳嗽。6.《本草綱目》:莧實與青葙子同類異種,故其治目之功,亦相仿佛也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13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莧
下一篇: 莧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