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Xiànɡ Tóu Huā
別名 : 紅南星、母豬半夏、大半夏、獨葉半夏、小獨腳蓮
來源 : 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紫盔天南星Arisaema francketianum Engl.,以塊莖入藥。夏季采挖,曬干。
性味 : 辛,溫。有大毒。
功能主治 : 散瘀解毒,消腫止痛。用于胃痛,乳腺炎,瘡癤腫毒,頸淋巴結(jié)結(jié)核,毒蛇咬傷。
用法用量 : 3~5分,泡酒服。外用適量,搗爛敷患處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Xiànɡ Tóu Huā
別名 : 母豬半夏、巖芋、獨葉半夏、紅半夏、山半夏、小獨腳蓮、紅南星、大半夏、狗爪南星、巖半夏、野芋頭、南星、野磨芋、三不跳
出處 : 本品始載于《植物名實圖考》卷二十三毒草類,云:“象頭花生云南。紫根長須,根旁生枝,一枝三葉,如半夏而大,厚而淡。一枝一花,花似南星,其包下垂,長尖幾二寸余,宛如屈腕,又似象垂頭伸鼻,其色紫黑,白筋凸起,條縷明勻。”以上所述及附圖,據(jù)其形態(tài)及產(chǎn)地,與今天南星科象頭花相符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天南星科植物象頭花的塊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isaema franchetianum Engl.[A.purpureogaleatum Engl.]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挖,洗凈,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960-3000m的林下、灌叢或草坡。資源分布:我國特有,分布于西南及廣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象頭花,多年生草本。塊莖扁球形,直徑l-6cm或更大,周圍有多數(shù)直徑l-2cm的小塊莖,均肉紅色。鱗葉2-3,被外形,膜質(zhì),最內(nèi)的長13-20cm,淡褐色,帶紫色斑潤,包圍葉柄及花序柄,上部分離。葉1,葉柄長20-50cm,肉紅色。幼株葉片輪廓心狀箭形,全緣,腰部稍狹縮,兩側(cè)基部近圓形;成年植株葉片綠色,背淡,近革質(zhì),3全裂,裂片無柄或近無柄,中裂片卵形,寬橢圓形或近倒卵形,基部短楔形至近截形,驟狹漸尖,長7-23cm,寬6-22cm,側(cè)裂片偏斜,橢圓形,比中裂片小,基部楔形,均全緣;側(cè)脈5-10對,集合脈距邊緣3-6mm,有明顯的網(wǎng)脈?;ㄐ虮逃谌~柄,肉紅色,花期直立,果期下彎180°。佛焰苞污紫色、深紫色,具白色或綠白色寬條紋,管部長4-6cm,圓筒形,粗1.2-2cm,喉部邊緣反卷;檐部下彎成盔狀,漸尖,有長5-6cm以上的線形尾尖,下垂;肉穗花序單性;雄花序紫色,長圓錐形,花疏,長1.5-4cm,粗2.5-6mm,雄花具粗短的柄,花藥2-5,藥室球形,頂孔開裂,附屬器綠紫色,圓錐狀,長3.5-6cm,由中部以下開始下彎,有時幾彎成圓圈;雌花序圓柱形,長1.2-3.5cm,粗0.8-2cm,花密,子房綠紫色,頂部扁平,近五角形,下部棱狀楔形,柱頭明顯凸起。漿果綠色,干時黃褐色,倒圓錐形,長1.2cm,粗5mm;種子l-2,倒卵形或卵形,淡褐色,骨質(zhì),表面泡沫狀。花期5-7月,果期9-10月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:塊莖扁平,主塊莖上周邊著生數(shù)個突出的小側(cè)芽,略似爪,直徑l-6cm,表面深棕色;質(zhì)堅硬,角質(zhì)。氣微,味微辛、麻。
藥理作用 : 象頭花水浸液20g/kg給小鼠腹腔注射可因抽搐死亡,氯仿或甲醇部分也有毒性。
性味 : 味辛;性溫;大毒
注意 : 內(nèi)服宜慎。
功能主治 : 散瘀解毒;消腫止痛。主食積胃痛;乳癰;瘰疬;無名腫毒;毒蛇咬傷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適量,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24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西青果
下一篇: 象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