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藥大辭典》:豨薟
拼音注音 : Xī Xiān
別名 : 稀薟草(《海上方》),火薟、豬膏莓、虎膏、狗膏、火枚草(《唐本草》) ,豬膏草(《本草拾遺》)
,粘糊菜(《救荒本草》),希仙
、虎薟(《綱目》)
,黃豬母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
,肥豬苗(《分類草藥性》)
,母豬油(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),亞婆針(《國藥的藥理學》)
,黃花草
、豬母菜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,棉蒼狼
、粘強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
,粘不扎(《東北藥植志》),棉黍棵(《山東中藥》)
,綠薟草(《中藥志》),大葉草(《中藥材手冊》)
,蝦鉗草
、銅錘草(《廣西中藥志》),土伏虱
、金耳鉤
、有骨消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,豬冠麻
出處 : 《唐本草》
來源 : 為菊科植物腺梗豨薟、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全草。夏季開花前割取全草,除去雜質(zhì),曬至半干后,再置通風處晾干。
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于我國中部及北部。以湖北
、湖南、江蘇等地產(chǎn)量較大
。
原形態(tài) : ①腺梗豨薟一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莖直立,常帶紫色。枝上部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和紫褐色腺毛,葉對生,有柄;闊卵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9~14厘米,寬4~9厘米,基部楔形,下延成翼柄,先端尖,葉緣有不規(guī)則的鋸齒,兩面均密被長柔毛;通常上部葉逐漸變小
,成長橢圓狀披針形
。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
,排列成圓錐狀
;總花梗密被長柔毛和腺毛
,分泌粘液;總苞片2層
,外層苞片5枚,線狀匙形
,內(nèi)層苞片10~12枚
,倒卵形兜狀,內(nèi)外層苞片皆有腺毛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s性,黃色
,邊緣為舌狀花
,雌性
,先端3淺裂;柱頭2裂
;中央為管狀花
,兩性;先端5裂
;雄蕊5
,子房下位,柱頭2裂
。瘦果倒卵形,微彎
,有4棱
,黑色,無冠毛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ㄆ?~10月
。果期9~12月。生于山坡或路旁
。分布東北
、華北
、華東、華南
、西南
。②豨薟與上種相似,花梗和枝上部密被短柔毛
。葉片闊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.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淺裂或粗齒
。生山坡、林緣及路旁
。分布秦嶺及長江以南。③毛梗豨薟
,又名:少毛豨薟
。一年生草本,高35~100厘米
。外形與上種很相似
,但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灰白色短柔毛,葉片及瘦果也較小
。花期8~10月
。果期10~11月
。生長于山坡及路邊雜草中
。分布長江以南及西南等地
。以上三種植物的根(豨薟根)、果實(豨薟果)亦供藥用
,各詳專條
。
性狀 : 干燥全草,莖方柱形 ,略具四棱
,側(cè)面下陷成縱溝
,灰綠色至灰棕色
,有時帶紫棕色,被有灰白色柔毛.分校對生
,上有葉柄的環(huán)形殘痕
,形成明顯的節(jié)
。質(zhì)輕而脆
,易折斷,斷面有白色髓部
。葉對生
,多破碎而不完整,灰綠色
,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,紙質(zhì)而脆
。在莖頂或葉腋間有時可見黃色頭狀花序
,外有匙形的總苞
,總苞上可見點狀腺毛。氣微
,味微苦。以莖粗
、葉多
、花未開放
、灰綠色者為佳
。
化學成分 : 腺梗豨薟含豨薟苦味質(zhì)及生物堿。
藥理作用 : ①抗炎作用毛梗豨薟與海州常山以1:2混合之水煎劑10克/公斤給予大鼠,對雞蛋清性關節(jié)腫脹有抑制作用 ,如單用毛梗豨薟則無明顯抑制作用。②降壓作用豨薟(品種不明)的水浸液
、乙醇-水浸出液和30%乙醇浸出液
,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。
炮制 : 豨薟草:揀去雜質(zhì),除去殘根與老梗,先抖下葉另放,將梗洗凈,用水浸泡,撈出,潤透后切段,曬干,再與葉和勻。制豨薟草:取凈豨薟草段,用黃酒拌勻(一法,用蜂蜜加等量的黃酒化烊拌勻),俟酒吸干后,置蒸籠內(nèi)蒸燜,取出曬至半干,再蒸至黑色為度。(每豨薟草100斤,用黃酒20斤)
歸經(jīng) : 入肝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肝、腎二經(jīng)
。"②《本草匯言》:"入手
、足少陽經(jīng)。"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
、脾二經(jīng)。"
性味 : 苦,寒
。①《唐本草》:"味苦
,寒,有小毒
。"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苦微辛,寒
,有小毒。"
注意 : 陰血不足者忌服。①《唐本草》:"多則令人吐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凡病人患四肢麻痹,骨間疼,腰膝無力,由于腫、腎兩虧
,陰血不足
,不因風濕所中而得者
,不宜服之
。"③《本草述》:"忌鐵
。"
功能主治 : 祛風濕,利筋骨
,降血壓
。治四肢麻痹,筋骨疼痛,腰膝無力
,瘧疾,急性肝炎
,高血壓病
,疔瘡腫毒,外傷出血
。①《唐本草》:"主熱匿
,煩滿不能食,生搗汁服三
、四合
。""主金瘡
,止痛
,斷血
,生肉
,除諸惡瘡
,消浮腫
,搗封之
。湯漬、散敷并良
。"②《本草拾遺》:"主久瘧
,痰飲
,生搗絞汁服
,得吐出痰
;亦碎敷蜘蛛咬,蟲蠶咬
,蠼螋溺瘡
。"③《開寶本草》:"療虎及狗咬瘡。"④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治肝腎風氣
,四肢麻痹
,骨間疼,腰膝無力者
。亦能行大腸氣。""服之補虛
,安五臟,生毛發(fā)
。兼主風濕瘡
,肌肉頑痹
;婦人久冷,尤宜服用之
。"⑤《履巉巖本草》:"醫(yī)軟癱風疾
,筋脈緩弱
。為末
,酒調(diào)服
。"⑥《滇南本草》:"治諸風
、風濕癥
,內(nèi)無六經(jīng)形癥
,外見半身不遂
,口眼歪斜
,痰氣壅盛,手足麻木
,痿痹不仁
,筋骨疼痛
,濕氣流痰
,癱瘓痿軟
,風濕痰火
,赤白癜風,須眉脫落等癥
。"⑦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祛風除濕
,兼活血之要藥
。"⑧《分類草藥性》:"明目
,黑發(fā)
,滋陰養(yǎng)血
。"⑨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潤肺止咳
。"⑩《廣西中藥志》:"其葉外敷蝦鉗瘡(生兩指隙間)
。"⑾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安神降壓
,祛風止痛
。治神經(jīng)衰弱
,失眠
;高血壓;風濕痹痛
;蛇蟲咬傷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4錢(大劑1~2兩);搗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敷、研末撒或煎水熏洗。
復方 : ①治風、寒、濕三氣著而成痹,以致血脈凝澀,肢體麻木,腰膝酸痛,二便燥結(jié),無論痛風,痛痹,濕痰,風熱,宜于久服,預防中風痿痹之病:豨薟草不拘多寡,去梗取葉,曬干,陳酒拌透,蒸過曬干,再拌再蒸,如法九次。曬燥,為細末,貯聽用,蜜丸
,早空心溫酒吞服四、五錢
。(《活人方匯編》豨薟散)②治感受風濕,或嗜飲冒風
,內(nèi)濕外邪
,傳于四肢脈絡,壅塞不舒
,以致兩足軟酸疼痛
,不能步履,或兩手牽絆
,不能仰舉
,凡辛勞之人,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即税Y,狀似風癱:地梧桐(花
、葉、梗、子俱可
,切碎曬干
,炒
,磨末子)一斤,豨薟草(炒
,磨末子)八兩
。上二味,和勻
,煉蜜丸
,如桐子大
。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
,或單用臭梧桐二兩
,煎湯飲
,以酒過之,連服十劑
,其痛即瘥
,或煎湯洗手足亦可。忌食豬肝
、羊血、番茄等物
。(《養(yǎng)生經(jīng)驗合集》豨桐丸)③治癘風腳弱:豨薟草(五月取赤莖者
,陰干
,以凈葉蜜酒九蒸九曬)一斤
,當歸、芍藥
、熱地各一兩
,川烏(黑豆制凈)六錢,羌活
、防風各一兩
。為末
,蜜丸
。每服二錢
,空心溫酒下
。(《張氏醫(yī)通》豨薟丸)④治中風口眼歪斜
,手足不遂,語言蹇澀
,口角流涎
,筋骨攣強
,腰腳無力等證:豨薟(酒蒸
,曬九次)三斤,蘄蛇二條,人參
、黃耆、枸杞子
、川萆薢、於白術
、當歸身各八兩,蒼耳子
、川芎、葳靈仙、半夏曲各四兩(以上諸藥
,但用酒拌炒)
,沉香二兩(不見火)。共十三味
,俱為細末
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
。每早晚各服三錢
,白湯送下。(《方脈正宗》)⑤治瘧疾:豨薟草(干品)一兩
。每天一劑,兩次煎服
,連服三天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⑥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:黃花草五錢
,山梔子一錢,鐵銹釘二枚
。按病情可加三叉槍(三葉鬼針草)適量。加水800毫升
,煎成300毫升
。每天一劑
,兩次煎服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⑦治發(fā)背丁瘡:豨薟草
、五葉草(即五爪龍)
、野紅花(即小薊)
、大蒜等分
。擂爛
,入熱酒一碗
,絞汁服
,得汗效
。(《乾坤生意秘韞》)⑧治癰疽腫毒,一切惡瘡:豨薟草(端午采者)一兩
,乳香一兩
,白礬(燒)半兩
。為末
。每服二錢,熱酒調(diào)下
,毒重者連進三服
,得汗妙
。(《乾坤生意秘韞》)⑨治蜘蛛咬傷及狗咬
、其它蟲咬:豨薟草
,搗爛敷患處
。(《貴州省中醫(yī)驗方秘方》)⑩治風氣行于腸胃泄瀉:火枚草,為末
,醋糊丸
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
,白湯下
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火坎丸)⑾治翻胃及脾間諸疾,腹痛泄瀉:皺面地蔥花(即火枚草花)
,不以多少
,焙干,為細末
,蜜煮面糊為丸
,如梧桐子大
。每服五十丸
,白湯送下
,不拘時候
。(《百一選方》)⑿治腸風下血:豨薟葉
,酒蒸為末
,煉蜜丸
。每服三錢,白湯下
。(《方脈正宗》)
臨床應用 : 治療瘧疾:取干豨薟草1~1.5兩,每日2次煎服,連服2~3天。小兒遞減。臨床觀察63例,結(jié)果癥狀控制者55例(當天控制23例,隔天控制24例,第3天控制8例),無效8例。有效率達87.3%。但有5例復發(fā)
。
各家論述 : ①《綱目》:"豨薟,生搗汁服則令人吐
,故云有小毒
;九蒸九暴則補人
,去痹
,故云無毒
。生則性寒
,熟則性溫,云熱者非也
。"②《本草通玄》:"豨薟
,苦寒之品
,且有毒,令人吐
,以為生寒熟溫
,理或有之
,以為生瀉熱補
,未敢盡言
,豈有苦寒搜風之劑
,一經(jīng)蒸煮
,便有補益之功耶?世俗以慎微《本草》譽之太過
,遂誤認為風家至寶
,余少時亦信之
,及恪誠修亭
,久用無功
,始知方書未可盡憑也
。古人所謂補者
,蓋以邪氣去則正氣昌
,非謂其本性能補耳
。"③《本草正》:"豨薟
,氣味頗峻
,善逐風濕諸毒
,用蜜酒層層和灑,九蒸九曝
,蜜丸
,空心酒吞,多寡隨宜
。善治中風口眼歪斜,除濕痹
,腰腳痿痛麻木
。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
,散撤麻疔
,惡毒惡瘡
,浮腫
,虎傷狗咬
,蜘蛛蟲毒,或搗爛封之
,或煎湯
,或散敷并良。其掃蕩功力若此
,似于元氣虛者非利。"④《本草述》:"有云
,豨薟制如法,大益氣血
,四肢不遂
,大有功
。又曰
,古方愈風湯
、四白丹,藥多辛散
,恐非類中所宜。半身不遂病久
,補氣血
、化痰藥外,更常服豨薟丸佳
。又云
,口眼歪勢緩者
,豨薟尤佳
。合而參之
,則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
,口眼歪斜證,似不能療中藏奄忽之證也
。蓋中藏證是陰不能御陽
,風火相煽,致陰已離陽,所謂升降息而氣立孤危者也
,至是以索益元氣之劑
,以求生于萬一
,毋亦后時而濟于存亡之數(shù)乎
,固不得責其效于茲藥也
。""凡患四肢麻痹
,骨間疼
,腰膝無力
,由于外因風濕者
,生用
,不宜熟
;若內(nèi)因?qū)俑文I兩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