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,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,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,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,久久精品这里精品,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,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,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,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,久久亚洲日韩精品,高清白嫩偷拍视频,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,噜噜噜66网站,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,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,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,男人深夜精品网站

登錄
首頁 >> 中醫(yī)基礎常識 >> 中藥材

豨薟

中醫(yī)世家 2023-05-04 02:14:42

《中藥大辭典》:豨薟

拼音注音 : Xī Xiān

別名 : 稀薟草(《海上方》),火薟

、豬膏莓
、虎膏、狗膏、火枚草(《唐本草》)
,豬膏草(《本草拾遺》)
,粘糊菜(《救荒本草》),希仙
、虎薟(《綱目》)
,黃豬母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
,肥豬苗(《分類草藥性》)
,母豬油(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),亞婆針(《國藥的藥理學》)
,黃花草
、豬母菜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
,棉蒼狼
、粘強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
,粘不扎(《東北藥植志》),棉黍棵(《山東中藥》)
,綠薟草(《中藥志》),大葉草(《中藥材手冊》)
,蝦鉗草
、銅錘草(《廣西中藥志》),土伏虱
、金耳鉤
、有骨消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,豬冠麻

出處 : 《唐本草》

來源 : 為菊科植物腺梗豨薟、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全草

。夏季開花前割取全草
,除去雜質(zhì)
,曬至半干后
,再置通風處晾干。

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于我國中部及北部

。以湖北
、湖南、江蘇等地產(chǎn)量較大

原形態(tài) : ①腺梗豨薟一年生草本

,高50~100厘米。莖直立
,常帶紫色
。枝上部密被灰白色長柔毛和紫褐色腺毛,葉對生
,有柄
;闊卵形或卵狀三角形
,長9~14厘米,寬4~9厘米
,基部楔形
,下延成翼柄
,先端尖
,葉緣有不規(guī)則的鋸齒
,兩面均密被長柔毛
;通常上部葉逐漸變小
,成長橢圓狀披針形
。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
,排列成圓錐狀
;總花梗密被長柔毛和腺毛
,分泌粘液;總苞片2層
,外層苞片5枚,線狀匙形
,內(nèi)層苞片10~12枚
,倒卵形兜狀,內(nèi)外層苞片皆有腺毛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s性,黃色
,邊緣為舌狀花
,雌性
,先端3淺裂;柱頭2裂
;中央為管狀花
,兩性;先端5裂
;雄蕊5
,子房下位,柱頭2裂
。瘦果倒卵形,微彎
,有4棱
,黑色,無冠毛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ㄆ?~10月
。果期9~12月。生于山坡或路旁
。分布東北
、華北
、華東、華南
、西南
。②豨薟與上種相似,花梗和枝上部密被短柔毛
。葉片闊卵狀三角形至披針形.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淺裂或粗齒
。生山坡、林緣及路旁
。分布秦嶺及長江以南。③毛梗豨薟
,又名:少毛豨薟
。一年生草本,高35~100厘米
。外形與上種很相似
,但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灰白色短柔毛,葉片及瘦果也較小
。花期8~10月
。果期10~11月
。生長于山坡及路邊雜草中
。分布長江以南及西南等地
。以上三種植物的根(豨薟根)、果實(豨薟果)亦供藥用
,各詳專條

性狀 : 干燥全草,莖方柱形

,略具四棱
,側(cè)面下陷成縱溝
,灰綠色至灰棕色
,有時帶紫棕色,被有灰白色柔毛.分校對生
,上有葉柄的環(huán)形殘痕
,形成明顯的節(jié)
。質(zhì)輕而脆
,易折斷,斷面有白色髓部
。葉對生
,多破碎而不完整,灰綠色
,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,紙質(zhì)而脆
。在莖頂或葉腋間有時可見黃色頭狀花序
,外有匙形的總苞
,總苞上可見點狀腺毛。氣微
,味微苦。以莖粗
、葉多
、花未開放
、灰綠色者為佳

化學成分 : 腺梗豨薟含豨薟苦味質(zhì)及生物堿。

藥理作用 : ①抗炎作用毛梗豨薟與海州常山以1:2混合之水煎劑10克/公斤給予大鼠

,對雞蛋清性關節(jié)腫脹有抑制作用
,如單用毛梗豨薟則無明顯抑制作用。②降壓作用豨薟(品種不明)的水浸液
、乙醇-水浸出液和30%乙醇浸出液
,有降低麻醉動物血壓的作用。

炮制 : 豨薟草:揀去雜質(zhì)

,除去殘根與老梗
,先抖下葉另放,將梗洗凈
,用水浸泡,撈出
,潤透后切段,曬干
,再與葉和勻。制豨薟草:取凈豨薟草段
,用黃酒拌勻(一法,用蜂蜜加等量的黃酒化烊拌勻)
,俟酒吸干后
,置蒸籠內(nèi)蒸燜,取出曬至半干
,再蒸至黑色為度
。(每豨薟草100斤,用黃酒20斤)

歸經(jīng) : 入肝

、脾
、腎經(jīng)
。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肝
、腎二經(jīng)
。"②《本草匯言》:"入手
、足少陽經(jīng)。"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
、脾二經(jīng)。"

性味 :

,寒
。①《唐本草》:"味苦
,寒,有小毒
。"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苦微辛,寒
,有小毒。"

注意 : 陰血不足者忌服

。①《唐本草》:"多則令人吐
。"②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凡病人患四肢麻痹
,骨間疼,腰膝無力
,由于腫
、腎兩虧
,陰血不足
,不因風濕所中而得者
,不宜服之
。"③《本草述》:"忌鐵
。"

功能主治 : 祛風濕

,利筋骨
,降血壓
。治四肢麻痹,筋骨疼痛,腰膝無力
,瘧疾,急性肝炎
,高血壓病
,疔瘡腫毒,外傷出血
。①《唐本草》:"主熱匿
,煩滿不能食,生搗汁服三
、四合
。""主金瘡
,止痛
,斷血
,生肉
,除諸惡瘡
,消浮腫
,搗封之
。湯漬、散敷并良
。"②《本草拾遺》:"主久瘧
,痰飲
,生搗絞汁服
,得吐出痰
;亦碎敷蜘蛛咬,蟲蠶咬
,蠼螋溺瘡
。"③《開寶本草》:"療虎及狗咬瘡。"④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治肝腎風氣
,四肢麻痹
,骨間疼,腰膝無力者
。亦能行大腸氣。""服之補虛
,安五臟,生毛發(fā)
。兼主風濕瘡
,肌肉頑痹
;婦人久冷,尤宜服用之
。"⑤《履巉巖本草》:"醫(yī)軟癱風疾
,筋脈緩弱
。為末
,酒調(diào)服
。"⑥《滇南本草》:"治諸風
、風濕癥
,內(nèi)無六經(jīng)形癥
,外見半身不遂
,口眼歪斜
,痰氣壅盛,手足麻木
,痿痹不仁
,筋骨疼痛
,濕氣流痰
,癱瘓痿軟
,風濕痰火
,赤白癜風,須眉脫落等癥
。"⑦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祛風除濕
,兼活血之要藥
。"⑧《分類草藥性》:"明目
,黑發(fā)
,滋陰養(yǎng)血
。"⑨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潤肺止咳
。"⑩《廣西中藥志》:"其葉外敷蝦鉗瘡(生兩指隙間)
。"⑾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安神降壓
,祛風止痛
。治神經(jīng)衰弱
,失眠
;高血壓;風濕痹痛
;蛇蟲咬傷。"
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

,3~4錢(大劑1~2兩)
;搗汁或入丸
、散
。外用:搗敷
、研末撒或煎水熏洗

復方 : ①治風

、寒、濕三氣著而成痹
,以致血脈凝澀,肢體麻木
,腰膝酸痛
,二便燥結(jié),無論痛風
,痛痹
,濕痰
,風熱
,宜于久服
,預防中風痿痹之病:豨薟草不拘多寡
,去梗取葉,曬干
,陳酒拌透
,蒸過曬干
,再拌再蒸
,如法九次
。曬燥
,為細末,貯聽用
,蜜丸
,早空心溫酒吞服四、五錢
。(《活人方匯編》豨薟散)②治感受風濕,或嗜飲冒風
,內(nèi)濕外邪
,傳于四肢脈絡,壅塞不舒
,以致兩足軟酸疼痛
,不能步履,或兩手牽絆
,不能仰舉
,凡辛勞之人,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即税Y,狀似風癱:地梧桐(花
、葉、梗、子俱可
,切碎曬干
,炒
,磨末子)一斤,豨薟草(炒
,磨末子)八兩
。上二味,和勻
,煉蜜丸
,如桐子大
。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
,或單用臭梧桐二兩
,煎湯飲
,以酒過之,連服十劑
,其痛即瘥
,或煎湯洗手足亦可。忌食豬肝
、羊血、番茄等物
。(《養(yǎng)生經(jīng)驗合集》豨桐丸)③治癘風腳弱:豨薟草(五月取赤莖者
,陰干
,以凈葉蜜酒九蒸九曬)一斤
,當歸、芍藥
、熱地各一兩
,川烏(黑豆制凈)六錢,羌活
、防風各一兩
。為末
,蜜丸
。每服二錢
,空心溫酒下
。(《張氏醫(yī)通》豨薟丸)④治中風口眼歪斜
,手足不遂,語言蹇澀
,口角流涎
,筋骨攣強
,腰腳無力等證:豨薟(酒蒸
,曬九次)三斤,蘄蛇二條,人參
、黃耆、枸杞子
、川萆薢、於白術
、當歸身各八兩,蒼耳子
、川芎、葳靈仙、半夏曲各四兩(以上諸藥
,但用酒拌炒)
,沉香二兩(不見火)。共十三味
,俱為細末
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
。每早晚各服三錢
,白湯送下。(《方脈正宗》)⑤治瘧疾:豨薟草(干品)一兩
。每天一劑,兩次煎服
,連服三天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⑥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:黃花草五錢
,山梔子一錢,鐵銹釘二枚
。按病情可加三叉槍(三葉鬼針草)適量。加水800毫升
,煎成300毫升
。每天一劑
,兩次煎服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⑦治發(fā)背丁瘡:豨薟草
、五葉草(即五爪龍)
、野紅花(即小薊)
、大蒜等分
。擂爛
,入熱酒一碗
,絞汁服
,得汗效
。(《乾坤生意秘韞》)⑧治癰疽腫毒,一切惡瘡:豨薟草(端午采者)一兩
,乳香一兩
,白礬(燒)半兩
。為末
。每服二錢,熱酒調(diào)下
,毒重者連進三服
,得汗妙
。(《乾坤生意秘韞》)⑨治蜘蛛咬傷及狗咬
、其它蟲咬:豨薟草
,搗爛敷患處
。(《貴州省中醫(yī)驗方秘方》)⑩治風氣行于腸胃泄瀉:火枚草,為末
,醋糊丸
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
,白湯下
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火坎丸)⑾治翻胃及脾間諸疾,腹痛泄瀉:皺面地蔥花(即火枚草花)
,不以多少
,焙干,為細末
,蜜煮面糊為丸
,如梧桐子大
。每服五十丸
,白湯送下
,不拘時候
。(《百一選方》)⑿治腸風下血:豨薟葉
,酒蒸為末
,煉蜜丸
。每服三錢,白湯下
。(《方脈正宗》)

臨床應用 : 治療瘧疾:取干豨薟草1~1.5兩

,每日2次煎服
,連服2~3天。小兒遞減。臨床觀察63例
,結(jié)果癥狀控制者55例(當天控制23例,隔天控制24例
,第3天控制8例),無效8例。有效率達87.3%
。但有5例復發(fā)

各家論述 : ①《綱目》:"豨薟

,生搗汁服則令人吐
,故云有小毒
;九蒸九暴則補人
,去痹
,故云無毒
。生則性寒
,熟則性溫,云熱者非也
。"②《本草通玄》:"豨薟
,苦寒之品
,且有毒,令人吐
,以為生寒熟溫
,理或有之
,以為生瀉熱補
,未敢盡言
,豈有苦寒搜風之劑
,一經(jīng)蒸煮
,便有補益之功耶?世俗以慎微《本草》譽之太過
,遂誤認為風家至寶
,余少時亦信之
,及恪誠修亭
,久用無功
,始知方書未可盡憑也
。古人所謂補者
,蓋以邪氣去則正氣昌
,非謂其本性能補耳
。"③《本草正》:"豨薟
,氣味頗峻
,善逐風濕諸毒
,用蜜酒層層和灑,九蒸九曝
,蜜丸
,空心酒吞,多寡隨宜
。善治中風口眼歪斜,除濕痹
,腰腳痿痛麻木
。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
,散撤麻疔
,惡毒惡瘡
,浮腫
,虎傷狗咬
,蜘蛛蟲毒,或搗爛封之
,或煎湯
,或散敷并良。其掃蕩功力若此
,似于元氣虛者非利。"④《本草述》:"有云
,豨薟制如法,大益氣血
,四肢不遂
,大有功
。又曰
,古方愈風湯
、四白丹,藥多辛散
,恐非類中所宜。半身不遂病久
,補氣血
、化痰藥外,更常服豨薟丸佳
。又云
,口眼歪勢緩者
,豨薟尤佳
。合而參之
,則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
,口眼歪斜證,似不能療中藏奄忽之證也
。蓋中藏證是陰不能御陽
,風火相煽,致陰已離陽,所謂升降息而氣立孤危者也
,至是以索益元氣之劑
,以求生于萬一
,毋亦后時而濟于存亡之數(shù)乎
,固不得責其效于茲藥也
。""凡患四肢麻痹
,骨間疼
,腰膝無力
,由于外因風濕者
,生用
,不宜熟
;若內(nèi)因?qū)俑文I兩虛
,陰血不足者
,九制用
,不宜生。"⑤《本草新編》:"豨薟入腎
。然散人真氣
,最不宜服。不宜用而入之茲編者何也?蓋腎經(jīng)之藥,藥品中最少
,腎犯風邪濕氣
,又最難治,姑存之以治腎中風濕之病
。中風之癥,必問其腰間素有水濕之癬否?有水濕之癬
,又必問其腎囊之干濕若何
。腎中有風
,其人必然腰痛而重
,腎中有濕
,其人必然囊破而癢。即用豨薟
,亦必與人參
、白術大劑共用。至于濕痹腰腳酸疼之癥
,又必加入苡仁
、茯苓
、黃芪
、芡實同施
,始萬全也
。""夫豨薟未嘗無功,余慮人誤認補味而常用之耳
。風入腎者最難治,存豨薟而不刪去者
,正備妙用耳。不然
,防己可祛腎內(nèi)之風濕,存防己何必復取豨薟?正以豨薟功用勝于防己
,其耗散精血亦遜于防己,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薟
。蓋防己治腎內(nèi)之風濕
,止可一用以出奇
,不可再用以貽害
,若豨薟則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
,但不可久用耳
。"⑥《本草正義》:"豨薟
,生時氣臭味澀
,多服引吐
,蓋性本寒涼
,而氣猛烈,長于走竄開泄
,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;及其九次蜜酒蒸曬
,和蜜為丸
,則氣味已馴
,而通利機關
,和調(diào)血脈
,尤為純粹
,凡風寒濕熱諸痹
,多服均獲其效
,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
。"

備注 : 此外,在廣東

、廣西地區(qū)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風草的全草作豨薟草使用
。參見"防風草"條
。云南地區(qū)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蘇(又名香蘇)的全草作豨薟草使用
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:豨薟

拼音注音 : Xī Xiān

別名 : 火薟

、豬膏莓
、虎膏
、狗膏
、火杴草、豬膏草
、皺面地蔥花、豨薟草
、粘糊菜、希仙
、虎薟、黃豬母
、肥豬苗
、母豬油、亞婆針
、棉花狼、粘強子
、粘不扎
、蝦鉗草
、銅錘
、草
、土伏虱
、金耳鉤
、有骨消、黃花草
、豬母菜、豬冠麻葉
、四棱麻
、大接骨、老奶補補丁
、野芝麻
、毛檫拉子
、大葉草
、棉黍棵
、老陳婆
、油草子
、風濕草
、老前婆、野向日葵
、牛人參、大葉草

英文名 : Glandularstalk St. Paulswort Herb, Common St. Paulswort Herb, Herb of Common St. Paulswort,Herb of Hairstalk St. Paulswort

出處 : 出自《唐本草》

;1.《唐本草》:豨薟
,葉似酸漿而狹長
,花黃白色
,田野皆識之
。豬膏莓
,葉似蒼耳
,莖固有毛,生下濕地
,所在皆有
。2.《蜀本草》:《圖經(jīng)》云
,(豨薟)高二尺許
,子青黃,夏采葉用
,所在下濕地有之
。豬膏莓
,葉似蒼耳
,兩枝相對
,莖葉俱有毛
,黃白色,五月
、六月采苗
,日干之。3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豨薟
,春生苗
,葉似芥菜而狹長
,文粗,莖高二
、三尺
,秋初有花如菊,秋末結(jié)實
,頗似鶴虱
,夏采葉
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豨薟、腺梗豨薟或毛梗豨薟的地上部分

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.2.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 [S.orientalis L.f .pubescens Makino]3.Siegesbeckia glabrescens Makino [S.orientalis f. glabrescens Makino]采收和儲藏:夏季開花前或花期均可采收
。割取地上部分
,曬至半干時,放置燥通風處
,晾干
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海拔100-2700m的山野

、荒草地
、灌叢及林下
。2.生于海拔100-3400m的山坡
、灌叢
、林中或路旁
。3.生于海拔200-1000m的山坡
、路旁草地及灌叢中。資源分布:1.分布于陜西
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
、浙江
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
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
、四川、貴州
、云南等地
。2.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遼寧河北
、山西
、陜西、甘肅
、江蘇
、安徽、浙江
、江西、湖南
、湖北等地。3.分布于江蘇
、安徽、浙江
、江西
、福建
、湖北
、湖南、廣東
、四川
、貴州
、云南等地

原形態(tài) : 1.豨薟 一的生草本

,高30-100cm
。切直立
,上部分枝常成復二歧狀
,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
。葉對生
;基部葉花期枯萎
;葉部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
,長4-10cm,寬1.8-6.5cm
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
,下延成具翼的柄
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淺裂或粗齒
,上面綠色,下面淡綠
,具腺點
,兩面被毛
,三出基脈
,側(cè)脈及網(wǎng)脈明顯
;上部葉漸小
,卵狀長圓形,邊緣淺波狀或全緣,近無柄
。頭狀花序多數(shù),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
;花梗長1.5-4cm
,密生短柔毛
;總苞闊鐘狀
;總苞片2層,葉質(zhì)
,背面被紫褐色頭狀具柄的腺毛
,外層苞片5-6枚
,線狀匙形或匙形
,開展,長8-11mm
,寬約1.2mm;內(nèi)層苞片卵狀長圓表或卵圓形
,長約5mm,寬約1.5-2.2mm;外層托片長圓形,內(nèi)彎
,內(nèi)層托片倒卵狀長圓形;花黃色
;雌花花冠的管部長約0.7mm
;兩性管狀花上部鐘狀
,上端有4-5卵圓形裂片
。瘦果倒卵圓形,有4棱
,先端有灰褐色狀突起
,長3-3.5mm
,寬1-1.5mm
。花期4-9月
,果期6-11月。2.腺梗豨薟 與豨薟的區(qū)別在于
;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頭具柄的密腺毛和長柔毛
;中部以上的地卵圓形或卵形
,邊緣有尖頭齒
;分枝非二歧狀
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
?偘趁婷鼙蛔虾稚^狀盼柄腺毛
;舌狀花的花冠管部長1-1.2mm
,舌片先端2-3齒裂,有時5齒裂
。瘦果4棱,先端有灰褐色球狀突起
。花期5-8月
,果期6-10月
。3.毛梗豨薟 與前2種的不同點在于;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
;葉片卵圓形
,有時二角狀卵形,邊緣有規(guī)則的齒
;莖上部分枝非二歧狀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?偘趁婷鼙蛔虾稚^狀有柄的腺毛
;托生倒卵狀長圓形
,背面疏被頭狀具柄腺毛
。花期4-9月
,果期6-11月。

栽培 : 生物學特性 多野生于山坡

、路邊
、荒地
,適應性強。喜溫暖
、濕潤環(huán)境,在富含腐殖質(zhì)的肥沃粘土和吵質(zhì)壤土中生長好
,產(chǎn)量高
。土壤水分不定較多,否則易引起根部腐爛
。低洼、積水地區(qū)不適栽培
。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
,可育苗和直播
。育苗:秋收后將土地耕深20cm左右,來年谷雨前復耕1次,每1hm2施堆肥75000-105000kg
,整平作畦,播種
,每1hm2用種3.75kg
,覆土1-1.5cm,播后澆水
,15-17d出苗
,苗高5-10cm時間苗
,苗距5cm
。北方麥收后進行整地
,施肥
,作畦移栽(這時苗高30cm左右)
,每畦2行
,行距45cm
,株距30cm
。直播,芒種前10d
,在麥地行間開溝,深3cm
,覆土2cm
。每4hm2用種最7.5kg
,播后澆水
。麥收后苗高7-10cm時
,行距45cm,株距30cm
。田間管理 直播地苗高6-10cm時,即行澆水和鋤草
。苗高30-45cm時追施人糞尿或餅肥
,施后澆水
,或每1hm2施硫酸銨75kg。在植物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。

性狀 : 性狀鑒別 (1)豨薟 莖圓柱形

,表面灰綠色
、黃棕色或紫棕色,有縱溝及細縱紋
,枝對生
,節(jié)略膨大,密被白色短柔毛
;質(zhì)較而脆,易折斷
,斷面明顯的白色髓部
。葉對生
,多脫落或破碎
;完整的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
,長4-10cm
,寬1.8-6.5cm
,先端鈍尖,基部寬楔形下延成翅柄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淺裂或粗齒
;兩面被毛,下表面有腺點。有時在莖頂或葉腋可見黃色產(chǎn)砂狀花序
。氣微,味微苦
。(1)腺梗豨薟 本品枝上部被長柔毛和紫褐色腺點
;葉片圓形或卵形
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小鋸齒
。(3)毛梗豨薟 本品枝上部疏生平伏短柔毛
,葉片較小
,邊緣鋸齒規(guī)則
。以枝嫩、葉多
、色深綠者為佳。顯微鑒別 葉
、花梗表皮及花粉粒特征:(1)豨薟 葉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,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呈波狀彎曲
;氣孔不定式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ü1砥た梢妴渭毎^及雙細胞柄或多細胞頭而柄部細胞排成2行的腺毛
。非腺毛有二種,一種較長
,先端銳尖
,由2-4-8個的腺毛,長110-368-758μm
;另一種較短
,多彎曲
,壁極薄,由4-6-12個細胞組成
,長30-130-272μ
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ǚ哿A形
,直徑約30μm
,表面具有較密的刺狀突起
,具萌發(fā)孔3個。(2)腺梗豨薟 可見單細胞頭雙細胞柄
、多細胞頭而柄部細胞排成2行或多細胞頭而柄部細胞排成3行的腺毛。(3)行梗豨薟 公可見單細胞頭雙細胞柄的腺毛

毒性 : 豨薟草注射液的小鼠ivLD50為45.54±1.44g/kg(相當原生藥),平均可信限率為 0.0316

。小鼠ip給藥最大耐受倍數(shù)為人用量的400倍。

化學成分 : 1.豨薟 莖中含9β-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(nèi)酯(9β-hydroxy-8β-isobutyryloxycostunolide)

,9β-羥基-8β-異丁烯酰氧基木香烯內(nèi)酯(9β-hydroxy-8-methacryloyloxycos-tunolide)
,8β-異丁酰氧基-14-西藏基-木香烯內(nèi)酯(8β-isobuTCMLIByloxy-14-al-costunolide),14-羥基-8β-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(nèi)酯(14-hy-droxy-8β-isobutyryloxycostunolide)
,9β,14-二羥基-8β-異丁酰氧基木香烯內(nèi)酯(9β
,14-dihydroxy-8β-isobutyryloxycostunolide),8β
,9β-二羥基-1β
,10α-環(huán)氧-11β
,13-二氫木香烯內(nèi)酯(8β
,9β-dihy-droxy-1β
,10α-epoxy-11β
,13-dihydrocostunolide)
,14-羥基-8β-異丁酰氧基-1β
,10α-環(huán)氧木香烯內(nèi)酯(14-hydroxy-8β-isobutyryloxy-1β,10α-epoxycostunolids)
,15-羥基-9α-乙酰氧基-8β異丁酰氧基-14-氧代買蘭坡草內(nèi)酯(15-hydroxy-8β-isobutyryloxy-14-oxo-melam)-15羥基-8β-異丁酰氧基-14-氧代買蘭坡草內(nèi)酯(15-hy-droxy-8β-isobutyryloxy-14-oxo-melampolide),19-乙酰氧基-12-氧代-10
,11-二氫牻牛兒基橙花醇(19-acetoxy-12-oxo-10
,11-dihy-drogeranylnerol),19-乙酰氧基-15-氫過氧-12-氧代-13
,14E-去氫-10,11
,14
,15
,-四氫牻牛兒基橙花醇(19-acetoxy-15-hydroperoxy-12-oxo-13
,14E-dehydro-10
,11,14,15-teTCMLIBahydrogeranylnerol)
,19-乙酰氧基-15-羥基-12-氧代-13,14E-去氫-10
,11
,14
,15-四氫牻牛兒基橙花醇(19-acetoxy-15-hydroxy-12-oxo-13
,14E-dehydro-10,11
,14,15
,-teTCMLIBahydrogeranylnerol),2β
,15,16-三羥基-對映-8(14)-海松烯-[2β
,15
,16,-TCMLIBihydroxy-ent-pimar-8(14)-ene],15,16-二羥基-2-氧代-對映-8(14)-海松烯[15
,16-dihydroxy-2-oxo-ent-pimar-8(14)-ene]
,15
,16
,18-三羥基-2-氧代-對映-8(14)-海松烯[15
,16
,18-TCMLIBihydroxy-2-oxo-ent-pimar-8(14)-ene],1α-乙酰氧基-2α
,3α-環(huán)氧異土木香內(nèi)酯(1α- acetoxy-2α
,3α-epoxyisoalan-tolactone)
。2.腺梗豨薟 全草含腺梗豨薟甙(siegesbeckioside)
,腺梗豨薟醇(siegesbeckiol),腺梗豨薟酸(siegesbeckic acid)
,對映-16β,17
,18-貝殼杉三醇(ent-kauran-16β,17
,18-TCMLIBiol)
,對映-16β
,17-二羥基-19貝殼杉酸(ent-16β,17,18-TCMLIBiol)17-羥基-19-貝殼松酸(ent-16αH
,17-hydroxy-kauran-19-oic acid),大花沼蘭酸(grandifloric acid)
,奇任醇(kirenol),谷甾醇(sitosterol)
,胡蘿卜甙(daucosterol)
,16αH-16
,19-貝殼松二酸(16α,19-kaurandioic acid)。3.毛梗豨薟 全草含豨薟精醇(darutigenol)
,稀中含奇任醇,16-乙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嫒未迹?6-acetylkirenol)
,異亞丙基奇任醇(isopropylideneki-renol)。

藥理作用 : 1.抗炎作用:薟苦味醇酸

,每天50mg/kg
,po10天,用蛋白熱凝固法和大鼠腳腫法證明有抗炎作用
。2.降壓作用和血管舒張作用:貓試驗證明
,薟草煎劑ip有降壓作用,可持續(xù)約1.5小時
,其乙醇一水浸液亦有效
。薟草提取液能使保留神經(jīng)的兔耳血管擴張,并阻斷刺激神經(jīng)引起的縮血管反應
,對離體兔耳血管則無舒張作用
。由此認為其血管舒張作用是通過對交感縮血管神經(jīng)的抑制而產(chǎn)生的,薟草提取液不能對抗去甲腎上腺素的縮血管作用
,因此它并非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腎上腺素能受體。3.對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響:薟草水煎3小時
,共三次
,合并煎液濃縮至1ml含1g生藥
,小白鼠隨機分為三批各兩組,每組10只
,實驗組均給予薟草煎劑0.2mlip給藥
,每天一次。對照組同法給予等量無菌生理鹽水
。第一批鼠共給藥6天,于4天腹腔加注6%淀粉肉湯1.0ml
,7天檢測:腹腔巨噬細胞吞噬雞紅細胞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數(shù)
;血清溶菌酶活性;摘眼球取血計數(shù)淋巴細胞絕對值
。第二批鼠給藥7天,于給藥2天腹腔加注20%綿羊紅細胞0.2ml
。D8檢測:血清抗體滴度;血涂片細胞內(nèi)DNA和RNA啶橙熒光染色
。第三批鼠給藥7天,8天檢測:Ea和Et花環(huán)形成率
;胸腺和脾臟稱重
。結(jié)果見表1和表2
,表明薟草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,對非特異性免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。4.對家兔血栓形成的影響:選取家兔10只
,隨機分為iv給藥的薟草(I)組和維腦路通組,結(jié)果I組給藥前血栓濕重(38.28±16.16mg)與給藥后血栓濕重(18.60±5.34mg)差異顯著(P<0.05
,n=5)
。維腦路通組給藥前血栓濕重(45.25±13.91mg)與給藥后(22.98±8.94mg)差異非常顯著(P<0.01
,n=5=
,二者對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
,前者抑制率為51.41%,后者為49.22%
。5.對小鼠腸系膜微循環(huán)的影響:薟草注射液(I)和復方丹參注射液(Ⅱ)對小鼠腸系膜微循環(huán)障礙后血流恢復
,有顯著促進使用(P<0.01)
;0.6g/ml(生藥)的Ⅰ溶液和0.3mg/ml(生藥)的Ⅱ
,對血流恢復的作用相當
。6.抗菌和抗瘧作用:用平板打洞法證明,薟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高度敏感
,對大腸桿菌、綠膿桿菌
、宋氏痢疾桿菌
、傷寒桿菌輕度敏感,對白色葡萄球菌
、卡他球菌腸炎桿菌、豬霍亂桿菌有抑制作用
。薟草煎劑按100g/kg給鼠灌胃對鼠瘧原蟲抑制率達90%。7.其它作用:薟含有a-生育酚具抗氧化作用
。薟草90%甲醇提取物對ACE(Angrotensis-convertinenzyme,血管緊張肽轉(zhuǎn)變因子酶)抑制活性達30-40%
,薟甙在20-40mg/kg 劑量時
,對大鼠有明顯的抗早孕作用

炮制 : 1.豨薟草:揀去雜質(zhì)

,除去殘根與老梗,先抖下葉另放
,將梗洗凈,用水浸泡
,撈出,潤透后切段
,曬干
,再與葉和勻
。2.取凈豨薟草段,用黃酒拌勻(一法
,用蜂蜜加等量的黃酒化烊拌勻),俟酒吸干后
,置蒸籠內(nèi)蒸燜,取出曬至半干
,再蒸至黑色為度。(每豨薟草100斤
,用黃酒20斤)

鑒別 : 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粗粉2g,加水適量

,置溫水浴中加熱溫浸30min
,濾過
。取濾液2ml置試管中
,加斐林試劑2-3滴
,置水浴上加熱5-10min
,有紅棕色沉淀發(fā)生。(檢查還原糖)(2)取本品粗粉2g
,加75%乙醇10ml
,溫浸20min,濾過
。取濾液2-3滴
,滴在濾紙上
,置紫外光燈下檢視。腺梗豨薟和豨薟顯亮藍色熒光;毛梗豨薟顯淡藍綠色熒光。

歸經(jīng) : 歸肝

;腎經(jīng)

性味 : 味苦;辛

;性寒
;小毒

注意 : 陰血不足者忌服

。1.《唐本草》:多則令人吐
。2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凡病人患四肢麻痹
,骨間疼,腰膝無力
,由于脾
、腎兩虧
,陰血不足
,不因風濕所中而得看
,不宜服。3.《本草述》:忌鐵

功能主治 : 祛風濕;通經(jīng)絡

;清熱爭毒。主風濕痹痛
;筋骨不利;腰膝無力
;半射不遂;高血壓病
;瘧疾
;黃疸
;癰腫;瘡毒
;風疹濕瘡;蟲獸咬傷
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

,9-12g,大劑里30-60g
;搗汁或入丸
、散
。外用:適量
,搗敷
;或研末撒;或煎水熏洗

制劑 : 豨薟散

、豨桐丸

復方 : ①治風、寒

、濕三氣著而成痹
,以致血脈凝澀
,肢體麻木,腰膝酸痛
,二便燥結(jié),無論痛風
,痛痹,濕痰
,風熱
,宜于久服
,預防中風痿痹之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。贺g薟草不拘多寡
,去梗取葉,曬干
,陳酒拌透
,蒸過曬干
,再拌再蒸
,如法九次
,曬燥,為細末
,貯聽用
,蜜丸
,旱空心溫酒吞服四
、五錢。(《活人方匯編》豨薟散)②治感受風濕
,或嗜飲冒風
,內(nèi)濕外邪,傳于四肢脈絡
,壅塞不舒
,以致兩足軟酸疼痛
,不能步履,或兩手牽絆
,不能仰舉
,凡辛勞之人,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;即税Y
,狀似風癱:地梧桐(花、葉
、梗
、子俱可
,切碎曬干,炒
,磨末子)一斤,豨薟草(炒
,磨末子)八兩
。上二味
,和勻,煉蜜丸
,如桐子大。早晚以白滾湯送下四錢
,或單用臭梧桐二兩
,煎湯飲
,以酒過之,連服十劑
,其痛即瘥
,或煎湯洗手足亦可
。忌食豬肝、羊血
、番茄等物。(《養(yǎng)生經(jīng)驗合集》稀桐丸)③治病風腳弱:豨薟草(五月取赤莖者
,陰干
,以凈葉蜜酒九蒸九曬)一斤
,當歸、芍藥
、熟地各一兩
,川烏(黑豆制凈)六錢,羌活
、防風各一兩
。為末
,蜜丸。每服二錢
,空心溫酒下
。(《張氏醫(yī)通》稀薟丸)④治中風口眼歪斜,手足不遂
,語言蹇澀
,口角流涎,筋骨攣強
,腰腳無力等證:豨薟(酒蒸,曬九次)三斤
,蘄蛇二條
,人參
、黃耆、枸杞子
、川萆、放白術
、當歸身各八兩,蒼耳子
、川芎、葳靈仙
、半夏曲各四兩(以上諸藥
,但用酒拌炒)
,沉香二兩(不見火)。共十三味
,俱為細末
,煉蜜九如梧桐子大。每早晚各服三錢
,白湯送下
。(《方脈正宗》)⑤治瘧疾: 豨薟草(干品)一兩
。每天一劑
,兩次煎服,連服三天
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⑥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:黃花草五錢
,山梔子一錢
,鐵銹釘二枚
。接病情可加三叉槍(三葉鬼針草)適量
。加水800毫升,煎成300毫升
。每天一劑,兩次煎服
。(《全展選編·傳染病》)⑦治發(fā)背丁瘡:豨薟草、五葉草(即五爪龍)
、野紅花(即小薊)
、大蒜等分
。擂爛,入熱酒一碗
,絞汁服
,得汗效。(《乾坤生意秘韞》)⑧治癰疽腫毒
,一切惡瘡: 豨薟草(端午采者)一兩
,乳香一兩,白礬(燒)半兩
。為末
。每服二錢
,熱酒調(diào)下,毒重者逐進三服
,得汗妙。(《乾坤生意秘韞》)⑨治蜘蛛咬傷及狗咬
、其它蟲咬:豨薟草,搗爛敷患處
。(《貴州省中醫(yī)驗方秘方》)⑩治風氣行于腸胃泄瀉:火杴草
,為末
,醋糊丸
,梧子大
。每服三十丸,白湯下
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火杴丸)(11)治翻胃及脾間諸疾,腹痛泄瀉:皺面地蔥花(即火杴草花)
,不以多少,焙干
,為細末,蜜煮面糊為丸
,如梧桐子大
、每服五十丸
,白湯送下,不拘時候
。(《百一選方》)(12)治腸風下血: 豨薟葉,酒蒸為末
,煉蜜丸。每服三錢
,白湯下。(《方脈正宗》)

臨床應用 : 治療瘧疾:取干豨薟草 1-1.5兩

,每日2次煎服,連服2-3天
。小兒遞減
。臨床觀察63例
,結(jié)果癥狀控制者55例(當天控制23例,隔天控制24例
,第3天控制8例)
,無效8例
。有效率達87.3%
。但有5例復發(fā)

各家論述 : 1.《綱目》:豨薟

,生搗汁服則令人吐
,故云有小毒
;九蒸九暴則補人
,去痹,故云無毒
。生則性寒,熟則性溫
,云熱者非也
。2.《本草通玄》:豨薟
,苦寒之品,且有毒
,令人吐,以為生寒熟溫
,理或有之,以為生瀉熟補
,未敢盡信,豈有苦寒搜風之劑
,一經(jīng)蒸煮
,便有補益之功耶?世俗以慎微《本草》譽之太過,遂誤認為風家至寶
,余少時亦信之
,及恪誠修事,久用無功
,始知方書未可盡憑也。古人所謂補者
,蓋以邪氣去則正氣昌,非謂其本性能補耳
。3.《本草正》:豨薟,氣味頗峻
,善逐風濕諸毒,用蜜酒層層和涵
,九蒸九曝,蜜丸
,空心酒吞,多寡隨宜
。善治中風口眼歪斜
,除濕痹
,腰腳痿痛麻木。生者酒煎逐破傷風危急
,散撒麻疔
,惡毒惡瘡,浮腫
,虎傷狗咬,蜘蛛蟲毒
,或搗爛封之,或煎湯
,或散敷并良
。其掃蕩功力若此
,似于元氣虛者非利
。4.《本草述》:有云
,豨薟制如法,大益氣血
,四肢不遂,大有功
。又曰,古方愈風湯
、四白丹,藥多辛散
,恐非類中所宜。半身不遂病久
,補氣血、化痰藥外
,更常服豨薟丸佳。又云
,口眼歪斜緩者,豨薟尤佳
。合而參之,則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
,口眼歪斜證
,似不能療中藏奄忽之證也。蓋中藏證是陰不能御陽
,風火相煽
,致陰已離陽
,所謂升降息而氣立孤危者也,至是以索益元氣之劑
,以求生于萬一,毋亦后時而濟于存亡之數(shù)乎
,固不得責其效于茲藥也
。凡患四肢麻痹,骨間疼
,腰膝無力
,由于外因風濕者
,生用
,不宜熟
;若內(nèi)因?qū)俑文I兩虛,陰血不足者
,九制用,不宜生
。5.《本草新編》:豨薟入腎
。然散人真氣
,最不宜服。不宜用而人之茲編者何也?蓋腎經(jīng)之藥
,藥品中最少
,腎犯風邪濕氣
,又最難治,姑存之以治腎中風濕之病
。中風之癥,必問其腰間索有水濕之癬否?有水濕之癬
,又必問其腎囊之干濕苦何。腎中有風
,其人必然腰痛而重,腎中有濕
,其人必然囊破而癢。即用豨薟
,亦必與人參、白術大劑共用
。至于濕痹腰腳酸疼之癥
,又必加入苡仁
、茯苓、黃芪
、芡實同施,始萬全也
。夫豨薟未嘗無功
,余慮入誤認補味而常用之耳
。風入腎者最難治,存豨薟而不刪去者
,正備妙用耳。不然
,防己可祛腎內(nèi)之風濕
,存防己何必復取豨薟?正以豨薟功用勝于防已
,其耗散精血亦遜于防己,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薟
。蓋防己治腎內(nèi)之風濕
,止可一用以出奇,不可再用以貽害
,若豨薟則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,但不可久用耳
。6.《本草正義》:豨薟
,生時氣臭味澀
,多服引吐
,蓋性本寒涼
,而氣猛烈
,長于定竄開泄,故能治熱煩癰毒而吐痰瘧
;及其九次蜜酒蒸曬
,和蜜為丸
,則氣味已馴
,而通利機關
,和調(diào)血脈
,尤為純粹,凡風寒濕熱諸痹
,多服均獲其效,洵是微賤藥中之良品也
。7.《唐本草》:煩滿不能食
,生搗汁服三、四合
。主金瘡,止痛
,斷血,生肉
,除諾惡瘡
,消浮腫
,搗封之。湯漬
、散敷并良。8.《本草拾遺》:主久瘧
,痰飲
,生搗絞汁服
,得吐出痰;亦碎敷蜘蛛咬
,蟲蠶咬,蠼螋溺瘡
。9.《開寶本草》:療虎及狗咬瘡。10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治肝腎風氣
,四肢麻痹
,骨問疼
,腰膝無力者。亦能行大腸氣
。服之補虛,安五臟
,生毛發(fā)
。兼主風濕瘡
,肌肉頑痹
;婦人久冷
,尤宜服用之
。11.《履巉巖本草》:醫(yī)軟癱風疾,筋脈緩弱
。為末
,酒調(diào)服
。12.《滇南本草》:治諸風、風濕癥
,內(nèi)無六經(jīng)形癥
,外見半身不遂
,口眼歪斜,痰氣壅盛
,手足麻木,痿痹不仁
,筋骨疼痛,濕氣流痰
,癱瘓痿軟
,風濕痰火
,赤自癜風
,須眉脫落等
。13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祛風除濕
,兼活血之要藥。14.《分類草藥性》:明目
,黑發(fā)
,滋陰養(yǎng)血
。15.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潤肺止咳
。16.《廣西中藥志》:其葉外敷蝦鉗瘡(生兩指隙間)
。17.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安神降壓
,祛風止痛。治神經(jīng)衰弱
,失眠;高血壓
;風濕痹痛
;蛇蟲咬傷
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257.html.
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,注重分享

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
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異議的
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
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
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
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
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相關文章
石長生
拼音注音 : Shí Chánɡ Shēnɡ別名 : 丹草、長生草
、丹沙草、生肌草
、石中珠
、巖浮萍
、豬毛七、水豬毛七
、豬鬃草
、豬毛腳筋草出處 : 石長生
,始載于《本經(jīng)》
,一名丹草
,列入下品。1.《別錄》云:“石長生
大青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