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Xiánɡ Lónɡ Cǎo
別名 : 虎山葉、四臺花、秤砣蛇藥
來源 : 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屬植物降龍草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,以全草入藥。秋后采,洗凈曬干。
性味 : 微苦、澀,涼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 : 解毒。用于蛇咬傷,瘡癤。
用法用量 : 外用適量,鮮草搗爛敷患處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Xiánɡ Lónɡ Cǎo
別名 : 秤桿蛇藥、冷水草
出處 : 《湖南藥物志》
來源 : 為苦苣苔科植物降龍草的全草。秋季采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巖石陰濕處。分布江蘇、浙江、貴州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陜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20~30厘米。基部伏地,有須根。莖四棱形,近光滑或微有細毛,有棕黑色斑點。葉對生,長橢圓形,長10~20厘米,寬6~10厘米,先端尖,基部漸狹,下延至柄的基部呈狹翼狀,全緣,上面散生白色短毛;葉柄長2~3.5厘米?;?~5朵集成近頭狀;花梗頂生或上端腋生,長2~3厘米,呈2歧分枝;苞片圓形;花萼6裂,裂片披針形,長約1匣米;花冠廣筒形,長3~4厘米,稍近2唇狀,淡紫紅色;雄蕊2;子房上位。蒴果線形,長2~4厘米?;ㄆ?~9月。
性味 : 甘,寒,無毒。(一說有毒)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利尿,止咳,生津。治傷暑,蛇咬,瘡癤。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外用:搗爛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熱性腹痛;降龍草水煎服。②治外傷腫毒:降龍草苗搗爛,敷患處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Xiánɡ Lónɡ Cǎo
別名 : 秤桿蛇藥、浸骨頭、冷水草、小梁藥、虎山葉、四臺花、山蘭、散血毒蓮、雪汀菜、馬拐、牛耳朵、水泡菜、白雌雄草、降蛇草
英文名 : Herb of Half-capitate Hemiboea
出處 : 出自《湖南藥物志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苦苣苔科植物降龍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emiboea subcapitata C. B. Clarke.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-2100m的山谷林下石上或溝邊陰濕處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降龍草 多年生草本。莖高10-40cm,肉質(zhì),無毛或疏生白色短柔毛,散生紫褐色斑點,不分枝,具4-7節(jié)。葉對生;葉柄長0.5-5.5cm;葉片橢圓形、長橢圓形或窄橢圓形,長3-22cm,寬1.4-8cm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或下延伸至葉柄的兩側(cè)呈窄翼狀,全緣,上面散生短柔毛或近無毛,下面無毛或沿脈疏被短柔毛;鐘乳體窄條形。花3-5朵密集,稍呈頭狀,花淡紫紅色或粉紅色;花序梗長2-4cm,無毛;總苞圓形,直徑1.5-2.2cm;花梗粗壯,長2-5mm;萼片5裂,裂片披針形,長約1cm,干時膜質(zhì);花冠筒長2.8-3.5cm,外面疏被腺狀短柔毛,內(nèi)面基部有一毛環(huán),先端5淺裂,裂片圓鈍;雄蕊2,花藥頂端連著,退化雄蕊3,中央1個小;雌蕊長約3.4cm;子房線形,無毛,柱頭鈍。蒴果條形,稍彎,長1.5-2.2cm?;ㄆ?-10月,果期10-12月。
藥理作用 : 抑菌作用 降龍草莖葉煎劑,在試管內(nèi)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乙型鏈球菌、白喉桿菌、傷寒桿菌、綠膿桿菌和痢疾桿菌有時顯抗菌作用,對炭疽桿菌和大腸桿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[1]。
性味 : 味甘;性寒
注意 : 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“忌酸冷食物。”
功能主治 : 清暑利濕解毒。主外感暑濕;癰腫瘡癤;蛇咬傷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27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錫生藤
下一篇: 雄雞口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