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Xiānɡ Jiāo
別名 : 弓蕉、香牙蕉、甘蕉
來源 : 芭蕉科芭蕉屬植物香蕉Musa paradisiaca L. var. sapientum O. Kuntze,以全草入藥。四季可采,一般鮮用。
性味 : 甘、澀,寒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,利尿消腫,安胎。全草:用于流行性乙型腦炎,白帶,胎動不安;外用治癰癤腫毒,丹毒,中耳炎。香蕉皮或果柄:高血壓。
用法用量 : 鮮品1~4兩。外用適量,鮮品搗爛敷或搗汁搽患處。治中耳炎,取莖汁滴耳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Xiānɡ Jiāo
別名 : 蕉子(《桂海虞衡志》),蕉果(《本草求原》)。
出處 : 《綱目拾遺》
來源 : 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實。秋季采收。
生境分布 : 多為栽培。分布廣西、廣東、云南、福建、臺灣、四川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甘蕉(《南方草木狀》)多年生草本,高3~7米,具匐枝。莖直立,由粗厚的葉鞘包圍而成假莖。葉直立或稍上舉,長圓形,長1.5~3米,寬40~60厘米;中脈明顯,側(cè)脈平行;葉柄長30厘米以上。穗狀花序下垂,長60~130厘米;苞片佛焰苞狀,紫紅色,披針形或卵狀披釬形,長15~30厘米以上,脫落;花單性,花束基部為雌花、上部為雄花,雄花脫落;萼黃白色,長4~5厘米;花瓣卵形,長約為萼之半。果序由7~8段至數(shù)十段的果束組成;漿果肉質(zhì),長圓形,長10~20厘米,有三鈍棱,熟時黃色,無種子?;ㄆ谙模镩g。本植物的根莖(甘蕉根)、果皮(大蕉皮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化學成分 : 果實含淀粉0.5%,蛋白質(zhì)1.3%,脂肪0.6%,糖分11%,灰分1%,維生素A、B、C、E等。并含少量5-羥色胺、去甲腎上腺素和二羥基苯乙胺。葉含少量鞣質(zhì)及纖維素11.55%。
藥理作用 : 果肉中含去甲腎上腺素、5-羥色胺及二羥基苯乙胺甚多,日本所產(chǎn)者,含5-羥色胺在10~15微克/克據(jù)測定,烏干達所產(chǎn)之香蕉中去甲腎上腺素含量為2微克/克,5-羥色胺為16.2微克/克。每日食入5-羥色胺10毫克對胃腸功能并無障礙,但如食入過多,可能導致胃腸功能障礙。在測定尿中吲哚或兒茶酚胺時,不應吃香蕉。未成熟的香蕉肉對豚鼠的保泰松誘發(fā)性胃潰瘍,有預防(同時服用)或治療(服保泰松后15天再服香蕉肉)作用;對強制性不動所誘發(fā)的大鼠胃潰瘍也有保護作用,但對強的松誘發(fā)者則無效。這種保護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中所含的5-羥色胺使胃酸降低,以及香蕉肉緩和刺激的原故,它無抗膽堿作用,也無中樞抑制作用。芭蕉樹葉及莖干的液汁(含5-羥色胺,但不含Dopa或去甲腎上腺素)能收縮離體豚鼠回腸及大鼠十二指腸,并升高犬及大鼠的血壓,這些作用可被阿托品及妥拉唑啉所拮抗。干葉、莖之甲醇提取物有抑菌作用;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抑制真菌、細菌的作用??拐婢镔|(zhì)可能是Musarin。
性味 : 甘,寒。①《唐本草》:"味甘,冷。"②《綱目》:"甘,大寒,無毒。"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,寒,微澀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,潤腸,解毒。治熱病煩渴,便秘,痔血。①《日用本草》:"生食破血,合金瘡,解酒毒;干者解肌熱煩渴。"②《綱目》:"除小兒客熱?!邸侗静萸笤罚?止渴潤肺解灑,清脾滑腸;脾火盛者食之,反能止瀉止痢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生食或燉熟食。
復方 : 治痔及便后血:香蕉二個,不去皮,燉熱,連皮食之。(《嶺南采藥錄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Xiānɡ Jiāo
別名 : 蕉子、蕉果
英文名 : Banana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芭蕉科植物大蕉和香蕉的果實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Musa sapientum L.[Mlparadisiaca L.var.sapientum(L.)O.Kuntze]2.Musa nana Lour采收和儲藏:果實將成熟時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多為栽培。資源分布:1.我國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及云南等地均有培培。原產(chǎn)印度、馬來西亞等地。2.原產(chǎn)我國南部。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以及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原形態(tài) : 1.大蕉,多年生叢生草本,高3-7m。具匍匐莖,假莖厚而粗重,多少被白粉。葉柄甚伸長,長在30cm以上,多白粉,葉翼閉合;葉直立或上舉,長圓形,長1.5-3m,寬40-60cm,葉面深綠,葉背淡綠,被明顯的白粉,基部近心形或耳形,近對稱,先端銳尖或尖。穗狀花序下垂,花序軸無毛,苞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15-30cm以上,脫落,外面呈紫紅色,內(nèi)面深紅色,每苞片有花二列,雄花脫落;花被片黃白色,合生花被片長4-6.5cm,離生花被片長約為合生花被片長之半,為透明蠟質(zhì),具光澤,長圓形或近圓形,先端具小突尖、錐尖或卷曲成囊。果序由7-8段至數(shù)十段的果束組成。果長圓形,按長寬比例較短粗,果身直或微彎曲,長10-20cm,棱角明顯,果柄通常伸長,果肉細膩,緊實,未成熟前味澀,成熟時味甜或略帶酸味,但缺香氣或微具香氣,無種子或具少數(shù)種子?;?、果期全年。2.香蕉, 多年生草本,具匍匐莖。植株叢生,一般高不及2m,高型的達4-5m。假莖均濃綠而帶黑斑,被白粉,尤以上部為多。葉柄短粗,通常長在30cm以下,葉翼明顯,張開,邊緣褐紅色或鮮紅色。葉片長圓形,長(1.5-)2-2.2m,寬60-70cm,先端鈍圓,基部近圓形,兩側(cè)對稱,葉面深綠色,無白粉,葉背淺綠色,被白粉。德狀花序下垂,花序軸密被褐色絨毛,苞片外面暗紫色,雄花苞片不脫落,每苞片內(nèi)有花2列;花乳白色或略帶淺紫色,離生花被片近圓形,全線,先端有錐狀急尖,合生花被片的中間二側(cè)生小裂片,長約為中央裂片的1/2。最大的果叢有果360個之多,重可達32kg;一般的果叢有果8-10段,有果150-200個;果長圓形,長15-25cm,果棱明顯,有4-5棱,先端漸狹,果柄短,果皮青綠色,果肉甜滑,無種子,香味特濃?;?、果期全年。
化學成分 : 大蕉果實含已糖(hexose),糖醛酸(uronic acid),乙酸異戊酯(isoamyl acetate),多馬胺(dopamine),腎上腺素(epinephrine),去甲腎上腺素(norepinephrine),5-羥色胺(serotonin),蛋白質(zhì)(protein),枸椽酸(citeric acid),14α-甲基-9β,19-環(huán)-5α-麥角-24(28)-烯-3β-醇[14α-methyl-9β,19-cyclo-5α-ergost-24(28)-en-3β-ol],31-去甲環(huán)鴉片甾烯酮(31-norcyclolaudenone),磷酸烯醇丙酮羥化酶(PEPC)。種子含黃烷-3,4-二醇類成分:左旋-(2S,3S,4R)-2,3-順式-3,4-反式-4,7-羥基黃烷-3,4-二醇[(-)-(2S,3S,4R)-2,3-cis-3,4-trans-4,7-dihydroxyflavan-3,4-diol],左旋-(2S,3R,4R)-2,3-反式-3,4-順式-4,7-二羥基黃烷-3,4-二醇[(-)-(2S,3R,4R)-2,3-trans-3,4-cis-4,7-dihydroxyflavan-3,4-diol],左旋-(2S,3R,4R)-2,3-反式-3,4-順式-4-羥基黃烷-3,4-二醇[(-)-(2S,3R,4R)-2,3-TRANS-3,4-cis-4-hydroxyflavan-3,4-diol]左旋-(2S,3S,4R)-2,3-順式-3,4-反式-4,5,7-三羥基黃烷-3,4-二醇[(-)-(2S,3S,4R)-2,3-cis-3,4-trans-4,5,7-trihydroxyflavan-3,4-diol]。果皮含31-去甲環(huán)鴉片甾烯酮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棕櫚酸環(huán)木菠蘿烯醇酯(cycloartenyl palmitate) .香蕉果實含5-羥色胺(serotonin)。
藥理作用 : 果肉中含去甲腎上腺素、5-羥色胺及二羥基苯乙胺甚多,日本所產(chǎn)者,含5-羥色胺在10-15μg/g。據(jù)測定,烏干達所產(chǎn)之香蕉(Musa paradisiaca) 中去甲腎上腺素含量為2μg/g,5-羥色胺為16.2μg/g。每日食入5-羥色胺10mg對胃腸功能并無障礙,但如食入過多,可能導致胃腸功能障礙。在測定尿中吲哚或兒茶酚胺時,不應吃香蕉。未成熟的香蕉肉對豚鼠的保泰松誘發(fā)性胃潰瘍,有預防(同時服用)或治療(服保泰松后15天再服香蕉肉)作用;對強制性不動所誘發(fā)的大鼠胃潰瘍也有保護作用,但對強的松誘發(fā)者則無效。這種保護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中所含的5-羥色胺使胃酸降低,以及香蕉肉緩和刺激的原故,它無抗膽堿作用,也無中樞抑制作用。芭蕉樹葉及莖干的液汁(含5-羥色胺,但不含Dopa或去甲腎上腺素)能收縮離體豚鼠回腸及大鼠十二指腸,并升高犬及大鼠的血壓,這些作用可被阿托品及妥拉唑啉(PhentoLamine)所拮抗。干葉、莖之甲醇提取物有抑菌作用;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抑制真菌、細菌的作用??拐婢镔|(zhì)可能是Musarin(C35H60O14N2)。
歸經(jīng) : 肺;脾經(jīng)
性味 : 味甘;性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;潤肺;滑腸;解毒。主熱病煩渴;肺燥咳嗽;便秘;痔瘡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生食或燉熟,1-4枚。
復方 : 治痔及便后血:香蕉二個,不去皮,燉熟,連皮食之。(《嶺南采藥錄》)
各家論述 : 1.《日用本草》:生食破血,合金瘡,解酒毒;干者解肌熱煩渴。2.《綱目》:除小兒客熱。3.《本草求原》:止渴潤肺解酒,清脾滑腸;脾火盛者食之,反能止瀉止痢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37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香蕈
下一篇: 香蕉弄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