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Yà Má Zi
別名 : 亞麻仁、胡麻子
英文名 : SEMEN LINI
來源 : 本品為亞麻科亞麻屬植物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 L. 的干燥成熟種子。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株,曬干,打下種子 性狀 : 本品呈扁平卵圓形 貯藏 : 置陰涼干燥處 炮制 : 除去雜質(zhì) 鑒別 : (1)取本品少量,加溫水浸泡后 歸經(jīng) : 歸肺、肝 性味 : 甘 注意 : 大便滑瀉者忌用 功能主治 : 潤燥 用法用量 : 9~15g 摘錄 : 《中國藥典》 拼音注音 : Yà Má Zi 來源 : 亞麻科亞麻屬植物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 L. 的干燥成熟種子 性味 : 甘,微溫 功能主治 : 潤腸通便 用法用量 : 1~3錢 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 拼音注音 : Yà Má Zi 別名 : 胡麻子(《博濟方》),壁虱胡麻(《綱目》),亞麻仁(《國藥的藥理學(xué)》)。 出處 :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 來源 : 為亞麻科植物亞麻的種子。8~10月間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,捆成小把,曬干,打取種子,除凈雜質(zhì),曬干。 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內(nèi)蒙古、黑龍江、遼寧、吉林。此外,四川、湖北、陜西、山西、云南等地亦產(chǎn)。 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亞麻"條。 性狀 : 種子呈扁卵圓形,一側(cè)較薄,一端鈍圓 化學(xué)成分 : 種子含脂肪油30~48%,蛋白質(zhì)18~33%,粘質(zhì)5~12%,糖12~26%,有機酸及維生素。此外,尚有少量的氰甙即亞麻苦甙。未成熟的種子含有淀粉,成熟時消失。在常溫下壓榨得亞麻油為黃色的液體,氣特異,味淡,在空氣中質(zhì)漸變濃,色漸加深 藥理作用 : 種子含粘膠及油,故有潤滑、緩和刺激的作用,可用于治療局部炎癥。對其內(nèi)服治療消化道、呼吸道及泌尿道炎癥,尚有不同意見。亞麻油有輕瀉作用。亞麻苦甙對小腸的分泌、運動功能據(jù)云有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;此甙可產(chǎn)生氰酸。本植物之氰酸含量可達0.17~1.5%;氰酸含量在O.008~0.08%時,對牲畜即屬危險。制亞麻油或亞麻纖維時,可因其中含有某種刺激性物質(zhì),引起非過敏性皮炎。亞麻油含多量不飽和脂肪酸,故用來預(yù)防高脂血癥或動脈粥樣硬化,但在動物(兔)身上長期飼以亞油酸,對血膽甾醇水平、動脈的粥樣病變并無特殊的保護作用(較向日葵油之效果差),臨床效果也不顯著。 歸經(jīng) : 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足厥陰經(jīng)血分。"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入陽明經(jīng)。" 性味 : 甘,平。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味甘 注意 : 胃弱 功能主治 : 治麻風(fēng),皮膚癢疹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 復(fù)方 : ①治大風(fēng)疾,遍身癮疹瘙癢:胡麻子、牛蒡子、枸杞子、蔓荊子各半兩(一處同炒,令煙出為度),苦參半兩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Yà Má Zi 別名 : 胡麻子、壁虱胡麻、亞麻仁 英文名 : Linseed,seed of Flax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亞麻科植物亞麻Linum usitatissimum L.的種子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本品適應(yīng)性強 原形態(tài) : 亞麻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30-100cm或更高 性狀 : 性狀鑒別 種子卵圓形,扁平,長4-7mm,寬2-3mm。表面棕色或棕紅色,平滑,有光澤,一端尖而略偏斜,種臍位于下方的凹陷處,另一端圓鈍,種脊位于一側(cè)邊緣。種皮薄,胚乳棕色,菲薄,子葉2枚,黃白色,富油性。氣微,嚼之有豆腥味。種子用水浸泡后,外有透明粘液膜包圍。以飽滿、光滑、色棕紅者為佳。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:表皮外被角質(zhì)層,細胞壁含粘液,遇水膨脹,顯層紋;下皮為1-5列薄壁細胞;纖維層1列細胞 化學(xué)成分 : 種子含脂肪油約30%-40%,油中主要成分為亞油酸(linoleic acid),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并含牻牛兒基牻牛兒醇(geranylgerninol),多種甾類及三萜類化合物:膽甾醇(chole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豆甾醉(stigmasterol),谷甾醇(sitosterol),△6-燕麥甾醇(△6-avenasterol),環(huán)木菠蘿烯醇(cy-cloartenol),24-亞甲基環(huán)木菠蘿烷醇(24-methylene cycloartanol)及二十烷醇(eicosanol)的阿魏酸酯,此外尚含亞麻苦甙(linamarin)及粘液質(zhì)。子葉及幼芽含9種甙及對-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,阿魏酸(ferulic acid),芥子酸(sinapic acid)的酯,6種碳鍵黃酮甙。子葉及幼苗含光牡荊素-7-鼠李糖甙(lucenin-7-rhamnoside),葒草素-7-鼠李糖甙(orientin-7-rhamnoside),異葒草素-7-葡萄糖甙(isoorientin-7-glucoside)。 藥理作用 : 1.輕瀉作用:本品所含的亞麻苦甘對小腸的分泌、運動功能有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。亞麻油有輕瀉作用。2.降脂作用:本品含多量不飽和脂肪酸,曾用于預(yù)防高脂血癥或動脈粥樣硬化,但效果不及向日葵油,兔長期飼以亞麻酸,未見明顯降血脂及改善動脈粥樣病變。 鑒別 :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0.5g 歸經(jīng) : 肝 性味 : 味甘 注意 : 胃弱、大便滑泄及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: 養(yǎng)血祛風(fēng)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5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榨油涂。 各家論述 : 1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治大風(fēng)瘡癬。2.《滇南本草》:治肺癆。3.《中藥材手冊》:通大小腸,解毒止痛。治腸熱、丹毒。4.《藥材學(xué)》:治肺癰吐膿血。5.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:種子及根:平肝,順氣,通腸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448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亞麻子
《中藥大辭典》:亞麻子
《中華本草》:亞麻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