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藥大辭典》:原蠶蛾
拼音注音 : Yuán Cán é
別名 : 晚蠶蛾(《日華子本草》)。
出處 : 《別錄》
來源 : 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雄性全蟲。于夏季
,取雄性蠶蛾
,以沸水燙死
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分布很廣。我國大部地區(qū)
,均有飼養(yǎng)
。
原形態(tài) : 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。體長1.6~2.3厘米。翅展3.9~4.3厘米
。頭部較小。復(fù)眼1對
,黑色,呈半圓形
。口器退化
,下唇須細(xì)小
。觸角1對
,羽毛狀
,基部粗
,末端漸細(xì)
,雌蛾的觸角灰色,較短
;雄者黑色
,較雌者長
。前胸節(jié)和中胸節(jié)吻合
,翅2對
,均被有白色鱗片
;前翅位于中胸部,呈三角形
,較大,有3條淡暗色的橫紋
;后翅生于后胸
,較小,略呈圓形
,有2條較深色的平行線。足3對
。跗節(jié)5節(jié),具1對黑褐色的爪
,有綿狀毛
。雌蛾腹部肥碩
,末端鈍圓
;雄者腹部狹窄
,末端稍尖
。幼蟲即家蠶
。圓筒形
,灰白色,有暗色斑紋
,全體疏生黃褐色短毛,除頭部外
,由13個環(huán)節(jié)組成。頭小而堅(jiān)硬
,有單眼
,觸角,唇
、顎及吐絲管。前3節(jié)為胸部
,后10節(jié)為腹部
;前胸節(jié)甚小
,兩側(cè)有橢圓形的氣門
,中
、后胸節(jié)膨大
,外表有皺襞
;胸足3對
,腹足4對
,尾足1對
。第8腹節(jié)背面中央有尾角1枚
。體內(nèi)有絲腺
,能分泌絲質(zhì),吐絲作繭
。幼蟲以嫩桑葉為食,經(jīng)5齡而作繭
;漸次化蛹,成蛾
。蠶的發(fā)生次數(shù),每年有一次及二次
、四次等
,故有一化蠶
、二化蠶
、四化蠶等名稱
,因發(fā)生時間不同
,又有春蠶
、夏蠶
、秋蠶等分別。本昆蟲的病死幼蟲(白僵蠶)
、幼蟲的蛻皮(蠶蛻)、蛹(蠶蛹)
、卵子(原蠶子)、卵殼(蠶退紙)
、繭殼(蠶繭)
、幼蟲的糞便(原蠶沙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
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蠶蛾含蛋白質(zhì)及游離氨基酸,后者約有20種之多 ,但無α-氨基異丁酸
、脯氨酸及胱氨酸
,又只有雌蛾有鳥氨酸
。又含脂肪油
。有報(bào)道
,雄蛾的脂肪油
,性質(zhì)極與蠶蛹油相似
。從蛾翅曾分離三種螢光物質(zhì),其中主要者為青螢光物質(zhì)
,它是一種喋呤
,定名螢光青,據(jù)稱與魚類組織中的螢光青是同一物質(zhì)
。蛾又含細(xì)胞色素C,它與脊椎動物
、酵母等中的細(xì)胞色素C相同,初出蠶蛾一公斤
,可分離出細(xì)胞色素C結(jié)晶70毫克
。蠶蛾(及蠶蛹)含變態(tài)激素α-脫皮松及β-脫皮松
,其中主要的是α-脫皮松
。雌蛾有性誘腺
,含引誘雄蛾的物質(zhì)
,它們曾被稱為性誘色素
,都是螢光性色素
,見光則分解。蠶蛾含維生素B12
,每1000個蛾曾分離維生素B12_17毫克(蛹含36毫克
,蠶含75毫克)
。又含菸酸
。初出的蛾
,每天排泄的尿中含菸酸7.2微克。
炮制 : 《藥對》:"入藥炒,去翅、足用。"
歸經(jīng) : 入肝、腎經(jīng)。①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入腎。"②《玉楸藥解》:"入足少陰腎經(jīng)、足厥陰肝經(jīng)。"③《本草求真》:"入命門。"
性味 : 咸,溫。①《別錄》:"熱,有小毒。"②《藥對》:"熱,無毒。"③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咸,溫,有小毒。"
注意 : 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陰虛有火者忌之。"
功能主治 : 補(bǔ)肝益腎,壯陽澀精。治陽痿,遺精,白濁,尿血,創(chuàng)傷,潰瘍及燙傷。①《別錄》:"主益精氣
,強(qiáng)陰道
,止精
。"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壯陽事
,止泄精
,尿血,暖水藏
。治暴風(fēng),金瘡
,凍瘡
,湯火瘡,并滅瘡瘢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搗爛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陽痿:原蠶蛾(未連者)一升,陰干,去頭,足、毛羽。末之,白蜜丸如梧子。夜臥服一丸。(《千金方》)②治遺精、白濁:晚蠶蛾焙干,去翅、足。為末,飯丸
,綠豆大
。每服四十丸
,淡鹽湯下
。(《綱目》)③治血淋
,臍腹及陰莖澀痛
;晚蠶蛾
,研為末。每于食前,以熱酒調(diào)下二錢
。(《圣惠方》)④治刀斧傷及一切金瘡
,止血生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。和硇Q蛾為末
,摻勻
,絹裹之
。(《勝金方》天蛾散)⑤止血定痛生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。和硇Q蛾
、白芷、當(dāng)歸頭
、陳石灰各等分。共研細(xì)末
,敷
。(《救傷秘旨》蠶蛾散)⑥治玉枕瘡,生枕骨上如癰
,破后如箸頭:石韋、原蠶蛾(炒)
。上二味等分,搗羅為散,干貼
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石韋散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原蠶蛾
拼音注音 : Yuán Cán é
別名 : 蠶蛾、晚蠶蛾、魏蠶蛾
、天蛾
英文名 : Silk moth
出處 : 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蠶蛾科動物家蠶蛾雄蟲的全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ombyx mori L.采收和儲藏:夏季取雄性蠶蛾
,以沸水燙死,曬干
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我國大部地區(qū),均有飼養(yǎng)。資源分布:分布很廣。
原形態(tài) : 家蠶蛾,雌
、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
。體長1.6-2.3cm
。翅展3.9-4.3cm
。體翅黃白色至灰白色
。前翅外緣頂角后方向內(nèi)凹切
,各橫線色稍暗
,不甚明顯,端線與翅脈灰褐色
,后翅較前翅色淡,邊緣有鱗毛稍長
。雌蛾腹部肥碩,末端鈍圓
;雄蛾腹部狹窄
,末端稍尖
。幼蟲即家蠶
,體色灰白至白色,胸部第2
、第3節(jié)稍見膨大
,有皺紋
。腹部第8節(jié)背面有一尾角
。
栽培 : 生活習(xí)性 ,家蠶又稱桑蠶
,為人工飼養(yǎng),主要以桑葉為食
。為完全變態(tài)昆蟲,由卵剛孵化出來的小蠶一般經(jīng)過4次蛻皮后
,體內(nèi)的1雙絹絲腺逐漸發(fā)育成熟,并停止進(jìn)食吐絲結(jié)繭
。這時的幼蟲稱做熟蠶
。熟蠶在繭內(nèi)化腎變成蛾
,后破繭而出。雌
、雄蛾交尾交卵后,數(shù)日便死亡
。養(yǎng)殖技術(shù),主要包括催青
、小蠶飼養(yǎng)
、大蠶飼養(yǎng)
、上蔟和采繭等環(huán)節(jié)
。桑的好壞直接影響蠶的生長發(fā)育,1-2天齡蠶先采嫩葉
,3-4天齡采小枝的葉,5天齡可全面采葉
,夏
、秋季高溫季節(jié)每日適當(dāng)增加給桑次數(shù),或給1-2次水葉
。蛻皮期應(yīng)增加飼育室的濕度,并防止震動和吹風(fēng)
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,全為雄蛾 。全體呈污白色
,密被白色鱗片
。體長約2cm
,翅展約4cm
,頭部小
。復(fù)眼1對,黑色
,半圓形?div id="m50uktp" class="box-center"> ?谄魍嘶麓巾毤?xì)小
。觸角1對
,黑色
。胸部有翅2對
,前翅較大
,近三角形
,后翅較小
,近圓形
。腹較狹窄,末端稍尖
。藥材其觸角
、翅等多已殘缺。質(zhì)脆
,易碎。氣微腥
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原蠶蛾含蛋白質(zhì)及游離氨基酸,后者約有20種之多,但無α-氨基異丁酸(α-aminois obutyric acid)、脯氨酸及胱氨酸,又只有雌蛾有鳥氨酸(prolineey)及氨酸(cystine),只有雌蛾有鳥氨酸(ornithine)。又含脂肪油。雄蛾的脂肪油,性質(zhì)極與蠶蛹油相似。從蛾翅曾分離三種螢光物質(zhì),其中主要者為青螢光物質(zhì),它是一種喋呤(pterin),定名螢光青(fluorescyanine)
,據(jù)稱與魚類組織中的螢光青是同一物質(zhì)。蛾又含細(xì)胞色素(cytochrome)C
,初生蠶蛾1kg,可分離出細(xì)胞色素C結(jié)晶70mg
。蠶蛾(及蠶蛹)含變態(tài)激素α-蛻皮素( α-ecdysone)及β-蛻皮素,其中主要的是α-蛻皮素
。雌蛾有性誘腺
,含引誘雄蛾的物質(zhì),它們曾被稱為性誘色素(allurinochrome)
,都是螢光性色素
,見光則分解
。蠶蛾含維生素B12
,每1000個蛾曾分離維生素B12 17mg(蛹含36mg
,蠶含75mg)煙酸(niacin)
。初出的蛾
,每天排泄的尿中含煙酸7.2μg
。
藥理作用 : 1.抑DNA合成作用,從家蠶蛾成蟲的體液中分離得一種肽,能抑制人和動物T細(xì)胞DNA的合成。2.促進(jìn)免疫功能作用,能激活人體補(bǔ)體旁路途徑,降低人血HC50。
炮制 : 1.原蠶蛾《千金要方》:“陰干,去頭足,毛羽,末之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薄秳俳鸱健罚骸盀槟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。”《小兒宮氣方》:“細(xì)研
。”現(xiàn)行
,去凈雜質(zhì)及足、翅
。2.炒原蠶蛾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“炙黃研末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薄镀諠?jì)方》:“瓦上炒黃
。”《奇效良方》:“隔紙微炒
。”《品匯精要》“炒去絲用
?div id="jfovm50" class="index-wrap">!薄侗静輩R》:“炒,去頭
、足翅
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!爆F(xiàn)行
,取凈原蠶蛾置鍋內(nèi)火炒至帶火色時,取出
,放涼
。
歸經(jīng) : 肝;腎經(jīng)
性味 : 味咸;性溫
注意 : 陰虛火旺者禁服。
功能主治 : 補(bǔ)腎壯陽;澀精;止血
;解毒消腫
。主陽痿遺精
;白濁
;血淋
;金瘡出血
;咽喉腫痛;口舌生瘡
;癰腫毒;凍瘡
;蛇傷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研末,1.5-5g;或入丸劑
。外用:適量
,研末撒或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陽痿:原蠶蛾(未連者)一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