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Yè Jiāo Ténɡ
別名 : 棋藤(《南京民間藥草》),首烏藤(《江蘇植藥志》)。
出處 : 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
來源 : 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藤莖。帶葉的藤莖,于夏、秋采取。但商品大都用藤莖,于秋季葉落后割取,除去細(xì)枝、殘葉,切成長約70厘米的段落,捆成把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主產(chǎn)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蘇、浙江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何首烏"條。
性狀 : 干燥的藤莖呈細(xì)長圓柱狀,通常扭曲,有時分枝,直徑3~7毫米。表面紫褐色,粗糙,有扭曲的縱皺紋和節(jié),并散生紅色小斑點,栓皮菲薄,呈鱗片狀剝落。質(zhì)硬而鹿,易折斷,斷面皮部棕紅色,木部淡黃色,木質(zhì)部呈放射狀,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。氣無,味微苦澀。以粗壯均勻、外表紫褐色者為佳。四川商品為干燥的帶葉嫩莖。莖細(xì),黃綠色或黃褐色,葉多皺縮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莖含蒽醌類,主要為大黃素、大黃酚或大黃素甲醚,均以結(jié)合型存在。
炮制 : 清水洗凈,稍浸泡,撈出,潤透后,切段,曬干。
歸經(jīng) : 入心、肝經(jīng)。①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脾二經(jīng)。"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入肝、腎二經(jīng)。"
性味 : 甘微苦,平。①《本草再新》:"味苦,性溫,無毒。"②《飲片新參》:"苦澀微甘。"③《陜西中草藥》:"性平,味甘。"
功能主治 : 養(yǎng)心,安神,通絡(luò),祛風(fēng)。治失眠,勞傷,多汗,血虛身痛,癰疽,瘰疬,風(fēng)瘡疥癬。①《綱目》:"風(fēng)瘡疥癬作癢,煎湯洗浴。"②《本草再新》:"補(bǔ)中氣,行經(jīng)絡(luò),通血脈,治勞傷。"③《本草正義》:"治夜少安寐。"④《飲片新參》:"養(yǎng)肝腎,止虛汗,安神催眠。"⑤《安徽藥材》:"消癰腫、瘰疬和痔瘡。"⑥《陜西中草藥》:"祛風(fēng)濕,通經(jīng)絡(luò)。治失眠,多汗,貧血,周身酸痛,疥癬等皮膚病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。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徹夜不寐,間日輕重,如發(fā)瘧:夜交藤(切)四錢,真珠母八錢,龍齒二錢,柴胡(醋炒)一錢,薄荷一錢,生地六錢,歸身二錢,白芍(酒炒)一錢五分,丹參二錢,柏子仁二錢,夜合花二錢,沉香五分,紅棗十枚。水煎服。(《醫(yī)醇媵義》甲乙歸臟湯)②治腋疽:首烏藤、雞屎藤葉各適量。搗爛,敷患處。(《廣西民間常用草藥》)③治痔瘡腫痛:首烏藤、假蔞葉、杉木葉各適量。煎水洗患處。(《廣西民間常用草藥》)
各家論述 : 《本草正義》:"夜交藤,瀕湖止稱莖葉治風(fēng)瘡疥癬,作浴湯甚效,今以治夜少安寐,蓋取其能引陽入陰耳。然不寐之源,亦非一端,茍不知從病源上著想,而惟以此為普通用品,則亦無效。但止堪供佐使之助,因是調(diào)和陰陽者,故亦有利無害。"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Yè Jiāo Ténɡ
別名 : 棋藤、首烏藤
出處 : 出自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的藤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采割帶葉藤莖,或秋、冬采割藤莖,除支殘葉,捆成把,曬干或烘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草坡、路邊、山坡石隙及灌木叢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臺灣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纏繞藤本。根細(xì)長,末端成肥大的塊根,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。莖基部略呈木質(zhì),中空。葉互生;具長柄;托葉鞘膜質(zhì),褐色;葉片狹卵形或心形,長 4-8cm,寬2.5-5cm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或箭形,全緣或微帶波狀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淺綠色,兩面均光滑無毛。圓錐花序。小花梗具節(jié),基都具膜質(zhì)苞片;花小,花被綠白色,5裂,大小不等,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;雄蕊8,不等長,短于花被;雌蕊1,柱頭3裂,頭狀。瘦果橢圓形,有3棱,黑色,光亮,外包宿存花被,花被具明顯的3翅?;ㄆ?-10月,果期9-11月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藤莖長圓柱形,稍扭曲,長短不一,直徑3-7mm。表面棕紅色或棕褐色,粗糙,有明顯扭曲的縱皺紋及細(xì)小圓形皮孔。節(jié)部略膨大,有分枝痕。外皮菲薄,剝離。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皮部棕紅色,木部淡黃色,導(dǎo)管孔明顯,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。氣無,味微苦、澀。以枝條粗壯、均勻、外皮棕紅色者為佳。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:木栓層為數(shù)列含棕色色素的細(xì)胞。皮層較薄。中柱鞘纖維束斷續(xù)排列成環(huán),伴有少數(shù)石細(xì)胞群,纖維壁甚厚,木化。韌皮部較寬,束中形成層明顯;木質(zhì)部導(dǎo)管單個散在或數(shù)個相聚。髓部小。薄壁細(xì)胞含草酸鈣簇晶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藤莖中含大黃素(emodim),大黃素甲醚(Phy scion)A即是大黃素-百-葡萄糖甙(emodin-8-β-D-glucopyranosid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1]。還含夜交藤乙酰本甙(polygoacetophenoside)即是2,3,4,6-四羥基乙酸苯-3-O-葡萄糖甙(2,3,4,6-tetrahydroxy acetoPheone-3-O-β-D-glucopyranoside)[2].
藥理作用 : 有鎮(zhèn)靜和瀉下作用。
炮制 : 清水洗凈,稍浸泡,撈出,潤透后,切段,曬干。
歸經(jīng) : 心;肝經(jīng)
性味 : 甘;微苦;性平
注意 : 燥狂屬實火者慎服。
功能主治 : 養(yǎng)心安神;祛風(fēng);通絡(luò)。主失眠;多夢;血虛身痛;肌膚麻木;風(fēng)濕痹痛;風(fēng)疹瘙癢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0~20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搗爛敷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本草正義》:夜交藤,瀕湖止稱莖葉治風(fēng)瘡疥癬,作浴湯甚效,今以治夜少安寐,蓋取其能引陽入陰耳,然不寐之源,亦非一端,茍不知從病源上著想,而惟以此為普通用品,則亦無效。但止堪供佐使之助,因是調(diào)和陰陽者,故亦有利無害。2.《綱目》:風(fēng)瘡疥癬作癢,煎湯洗浴。3.《本草再新》:補(bǔ)中氣,行經(jīng)絡(luò),通血脈,治勞傷。4.《本草正義》:治夜少安寐。5.《飲片新參》:養(yǎng)肝腎,止虛汗,安神催眠。6.《安徽藥材》:消癰腫、瘰疬和痔瘡。7.《陜西中草藥》:祛風(fēng)濕,通經(jīng)絡(luò)。治頭眠,多汗,貧血,周身酸痛,疥癬等皮膚病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524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周裂秋海棠
下一篇: 夜關(guān)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