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Zhǎn Lónɡ Cǎo
別名 : 大蓬蒿、額河千里光
來源 : 菊科千里光屬植物羽葉千里光Senecio argunensis Trucz.,以全草入藥。夏秋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性味 : 微苦,寒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。用于毒蛇咬傷,蝎、蜂蟄傷,瘡癤腫毒,濕疹,皮炎,急性結(jié)膜炎,咽炎。
用法用量 : 3~5錢;外用適量,鮮品搗爛敷患處,或煎水熏洗。
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Zhǎn Lónɡ Cǎo
別名 : 千里光(《新疆中草藥手冊(cè)》)。
出處 : 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
來源 : 為菊科植物羽葉千里光的帶根全草。夏季采收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山坡、荒草地、林邊,喜陰濕地。分布我國東北以至華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羽葉千里光,又名:阿貢千里光。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根多數(shù)呈細(xì)索狀,彎曲。莖直立,單生或叢生,有縱細(xì)紋,無毛或于先端稍有白色細(xì)毛,上部多分枝。葉上面深綠色,下面色較淡;基部葉有柄,卵狀橢圓形,邊緣具圓鈍或尖銳鋸齒,花后脫落;中部葉無柄,橢圓形,長8~10厘米,寬4~6厘米,羽狀深裂,裂片邊緣缺刻狀或齒裂,先端尖;上部葉橢圓狀披針形至線形,邊緣作不規(guī)則的羽裂或不裂。頭狀花序多數(shù),排列成傘房狀,總苞半球形,基部有多數(shù)線形小苞;苞片長橢圓形,邊緣膜質(zhì);舌狀花冠黃色,長7~10毫米;管狀花長約6毫米,裂片長約1毫米。瘦果橢圓形,平滑。
歸經(jīng) : 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:"入心經(jīng)。"
性味 : 苦,寒,有毒。①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"微苦,寒。"②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:"苦,寒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。治痢疾,瘰疬,急性結(jié)膜炎,咽喉炎,癰腫瘡癤,濕疹,皮炎。①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"清熱解毒。治蛇、蝎、蜂咬螫傷。"②《新疆中草藥手冊(cè)》:"清熱解毒,去腐生肌,清肝明目。治急性結(jié)膜炎,咽喉炎,瘡癤癰腫,濕疹,皮炎,毒蛇咬傷。"③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:"清熱解毒。治目赤腫痛,瘰疬,癢疹,腹痛下痢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
復(fù)方 : ①治癰瘡紅腫,淋巴結(jié)核:羽葉千里光配薄荷,小毛茛搗敷。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)②治急性結(jié)膜炎,咽喉炎:羽葉千里光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藥手冊(cè)》)③治赤痢腹痛:羽葉千里光配鼠曲草,煎湯服。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)④治蛇、蝎、蜂咬螫傷:斬龍草莖、根二至三兩,水煎服;另以鮮斬龍草嫩枝葉二至四兩,搗敷患處。(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Zhǎn Lónɡ Cǎo
別名 : 千里光、大蓬蒿
英文名 : Herb of Argun Groundsel
出處 : 出自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羽葉千里光的根及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enecio argunensis urcz.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采收,洗凈錢用或扎成把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草地、山坡、林緣、溪岸、喜,喜陰濕地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。
原形態(tài) : 羽葉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柱根縮短,須根多事細(xì)索狀,并有歪斜的地下莖。地上莖直立,單生或叢生,有縱細(xì)紋,無毛或于先端有白色細(xì)毛,上部多分枝,向外展開?;~成蓮座狀,花后脫落,有柄,卵狀橢圓形,邊緣具圓鈍或尖銳鋸齒,無毛或僅沿中脈處有毛;中部葉無柄,橢圓形,長6-10cm,寬3-6cm,羽狀深裂,裂片約6對(duì),條形,全緣或有1-2小裂片或齒,先端尖或鈍,上面近無毛,下面色淺而被疏蛛絲狀毛;上部葉小,橢圓狀披針形至條形,邊緣作不規(guī)則的羽裂或不裂。頭狀花序多數(shù),排列成復(fù)傘房狀;梗細(xì)長,有細(xì)條形苞葉;總苞片近鐘狀,長約5-6mm,外面有條形苞片;總苞片1層,約13個(gè),條形,先端尖,邊緣膜質(zhì),背面被蛛絲狀毛;舌狀花10余個(gè),黃色,舌片條形;筒狀花多數(shù);緣花舌狀,1層,雌性,長7-10mm,先端具不明顯齒裂;盤花管狀,多層,兩性,長約6mm,先端5裂。瘦果,橢圓形,有縱溝;冠毛白色,長約5mm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根莖兩側(cè)和下面生多數(shù)共同棕以或紅棕色細(xì)根,根直徑約1mm,質(zhì)脆易斷。莖圓柱形,直徑0.3-0.6cm。上部多分枝;表面黃色,具明顯縱條紋,宇航局被蛛絲狀毛;質(zhì)硬而脆,折斷面見髓部大,白色。葉片多皺縮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,羽狀分裂,背面具短毛或蛛絲狀毛。頭狀花序呈傘狀排列,總序梗細(xì)長,花黃以或黃棕色。瘦果圓柱形,冠毛污白以,長約5mm。氣微,味微苦。以葉多、色綠、老梗少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地上部分含千里光寧堿(senecionine),全緣干里光堿(integerrimine),千里光菲靈堿(seneciphylline),奧氏千里光堿(otosenine),芝麻菜葉千里光堿(erucifoline),21-羥基全緣千里光堿(21-hydroxyintegerrimine)[1]。千里光寧堿N-氧化物(senecionine N-oxide),千里光菲靈堿 N-氧化物(seneciphyllinm N-oxide)等生物堿。
性味 : 味微苦;性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;清肝明目。主痢疾;咖啡腫痛;目赤;癰腫瘡癤;瘰疬;濕疹;疥癬;毒蛇咬傷;蝎蜂螫傷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鮮品30-60g,大劑可用至90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煎湯熏洗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清熱解毒。治蛇、蝎、蜂咬螫傷。2.《新疆中草藥手冊(cè)》:清熱解毒,去腐生肌,清肝明目。治急性結(jié)膜炎,咽喉炎,瘡癤癰腫,濕疹、皮炎,毒蛇咬傷。3.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:清熱解毒。治目赤腫痛,瘰疬,癢疹,腹痛下痢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585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,未能及時(shí)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(qǐng)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(huì)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(cuò)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(qǐng)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,我們會(huì)第一時(shí)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(shí)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斬龍劍
下一篇: 巖梭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