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Yán Jiāo Cǎo
別名 : 臭節(jié)草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松風(fēng)草(《植物學(xué)大辭典》) 出處 : 《四川中藥志》 來源 : 為蕓香種植物臭節(jié)草的全草。夏季采取 生境分布 : 生山坡 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全株有強烈的特殊氣味 化學(xué)成分 : 臭節(jié)草全草含芳香油0.25%,莖葉含油0.3% 性味 : 《云南中草藥選》:"辛淡,寒 功能主治 : ①《中國藥植志》:"煎服治肚痛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研末或泡酒。外用:搗敷。 備注 : 同屬植物石椒草的全草,在四川亦作巖椒草入藥。參見"石椒草"條。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Yán Jiāo Cǎo 別名 : 臭節(jié)草、松風(fēng)草、石胡椒、臭沙子、猩銹臭草、臭草、苦黃草、大羊不食草、蛇盤草、燙傷草、地通花、蛇皮草、山羊草、銅腳一支蒿、九牛二虎草、二號黃藥。 英文名 : Herb of White Chinaure 出處 : 出自《四川中藥志》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雙子葉植物藥蕓香科植物臭節(jié)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oenninghausenia albiflora (Hook.)Reichb.ex Meissn. [B.albiflora (Hook.)Reichb.ex Heyne]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取,除去泥沙,曬干。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山坡、林下及灌叢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、華南、華東至臺灣等地。 原形態(tài) : 臭節(jié)草,多年生草本,全株有強烈的特殊氣味。主根不明顯,具多數(shù)須根,棕黃色。莖直立,圓柱形,高50-80cm,紫紅色,光滑無毛,基部略木質(zhì)化,嫩枝灰綠色,常中空。葉互生,2或3回羽狀復(fù)葉;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,大小不等,長1-2.5cm,寬0.7-1.5cm,先端鈍圓或微凹,全緣,基部楔形,上面深綠色,下面灰綠色 性狀 : 同屬植物石椒草B.Sessilicarpa Levl.的全草 化學(xué)成分 : 臭節(jié)草全草含芳香油0.25% 歸經(jīng) : 肺;肝;脾經(jīng) 性味 : 辛 功能主治 : 解表;截瘧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 各家論述 : 1.《中國藥植志》:煎服治肚痛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58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《中華本草》:巖椒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