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Zhū Dǐnɡ Hónɡ
別名 : 朱頂蘭
英文名 : Longitudinally-striped Hippeastrum
出處 : 始載于《廣西植物志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石蒜科植物朱頂紅的鱗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ipeastrum vittalum (L' Herit. ) Herb.[ Amaryllis vittata L' Herit ]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挖鱗莖,洗去泥沙,鮮用或切片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我國引進栽培,南北各地庭園常見。資源分布:原產(chǎn)南美。
原形態(tài) : 花朱頂紅 多年生草本。鱗莖大,球形,直徑5-7.5cm。葉6-8枚,通?;ê蟪槌觯瑤?,鮮綠色,長30-40cm,寬2-6cm?;ㄇo中空,高50-70cm;花序傘形,常有花3-6朵,大形,長12-18cm;佛焰苞狀總苞片2枚,披針形,長5-7.5cm;花梗與總苞片近等長;花被漏斗狀,紅色,中心及邊緣有白色條紋;花被管長約3cm,喉部有小形不顯著的鱗片,花被裂片6,倒卵形至長圓形,長9-15cm,寬2.5-4cm,先端急尖;雄蕊6,著生于花被管喉部,短于花被裂片,花絲絲狀,花藥線形或線狀長圓形,丁字形著生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與花被等和長或稍長,柱頭深3裂。蒴果球形,3瓣開裂;種子扁平。花期春、夏季。
栽培 : 生物學特性 生長期喜溫暖和半陰環(huán)境,喜中性或稍堿性土壤。適宜種植于沙土混合腐葉土及纖維較多的壤土。2-9月溫度要求18-23℃,冬季休眠期,要求干燥冷涼,溫度在10-12℃。冬季澆水過多,溫度過高,莖葉徒長,妨礙休眠,直接影響翌年正常開花,春季花期和夏季生長期供水要足,秋季應(yīng)減少澆水。 栽培技術(shù) 用播種和分株繁殖。播種繁殖:在6-7月間采種后宜立即撒播,苗床需保持半蔭蔽,溫度18-22℃,20d左右發(fā)芽。苗期注意肥水管理,真葉3-4片時進行第1次移植。播種至開花需3-4年。分株繁殖:2-3月進行,分栽前先去除老根和陳土,將母株旁側(cè)生的小鱗莖分開,以行株距25cm×25cm栽植,覆土深度以鱗莖頂部稍露出土面。 田間管理 初栽少澆水,出現(xiàn)花莖和葉片時可增加澆水次數(shù)。同時,每10d追施氮素液肥1次,花苞形成前,加施1次骨粉,效果顯著。3月栽植,4-5月開花,花后及時剪除花莖,以免消耗鱗莖養(yǎng)分,待長出葉片,每半月施1次腐熟餅肥水,促使鱗莖增大和產(chǎn)生新的鱗莖。
化學成分 : 鱗莖含生物堿:石蒜堿(lycorine),小星蒜堿(hippeastrine),多花水仙堿(tazettine),條紋堿(vittatine),網(wǎng)球花胺(haemanthamine),朱頂紅星堿(hippacine),朱頂紅定堿(hippadine),朱頂紅芬堿(hippafine),朱頂紅精堿(hippagine)就是濱生全能花星堿(pancracine),布蕃星堿(buphanisine)等生物堿。又含脂肪酸:癸酸(capric acid),月桂酸(lauric acid),異月桂酸(isolaur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異棕櫚酸(isopalmi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亞油酸(linoleic acid);糖類:阿拉伯糖(arabinose),半乳糖(galactose),葡萄糖(glucose),半乳糖醛酸(galacturonic acid);黃烷成分:4-羥基-7-甲氧基黃烷(4-hydroxy-7-methoxy-flavan)地上部分含山柰酚-3-O-木糖甙(kaempferol-3-O-xyloside)
性味 : 辛;溫;有小毒
功能主治 : 解毒消腫。主癰瘡腫毒
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 :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有散瘀消腫、解毒的功能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617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巖菖蒲
下一篇: 雜交景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