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Zhà Shù Pí
別名 : 柞樹、橡子樹 來源 : 殼斗科櫟屬植物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 Fisch.的樹皮,其葉也入藥 性味 : 微苦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,解毒 用法用量 : 2~3錢。 摘錄 :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 拼音注音 : Zhà Shù Pí 別名 : 島輸爾巴姆那木(朝名) 出處 : 《吉林中草藥》 來源 : 為殼斗科植物蒙櫟的樹皮 生境分布 : 生于山坡向陽干燥處的疏林中 原形態(tài) : 蒙櫟,又名:柞樹 功能主治 : 利濕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足。 復(fù)方 : ①治痢疾,腸炎,腹瀉:柞樹皮五錢。水煎,日服三次。②治黃疸:柞樹皮,煅炭研末。每次二錢,日服三次 臨床應(yīng)用 : ①治療小兒腹瀉取柞樹皮3兩洗凈切碎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Zhà Shù Pí 出處 : 出自《吉林中草藥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殼斗科植物蒙櫟的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Quercus mongolica Fisch.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季采,刮去外層粗皮,曬干或煅灰。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生于海肱200-2100m的山坡向陽干燥處的疏林中,常與遼東櫟、楊、樺等混生,有時成純林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并東北、華北及山東等地。 原形態(tài) : 落葉喬木,高達(dá)30m。樹皮暗灰色,縱深裂;幼枝平滑具棱,無毛,紫褐色。葉互生,多集生于小枝頂端;葉柄長2-5mm,無毛;葉片例卵形至長橢圓狀例卵形,長7-19cm,寬4-1Ocm,先端鈍或急尖,基部窄圓形或耳形,邊緣具7-10對深波狀鈍牙齒,幼時沿葉脈有毛,老時變無毛,側(cè)脈7-11對;花單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穗狀 性狀 : 性狀鑒別 樹皮外表面暗灰色,具縱深裂,內(nèi)面灰白色,平滑。氣微,味苦、澀。 性味 : 微苦;澀;性平 功能主治 : 清熱利濕;解毒消腫。主痢疾;腸炎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5-10g 復(fù)方 : ①治痢疾 臨床應(yīng)用 : 1.治療小兒腹瀉:取柞樹皮3兩洗凈切碎,加水4000ml,煎成1000ml,用此煎液泡腳,每次半小時。病重者,口服煎液20ml,每日2-3次。治療200例,痊愈及好轉(zhuǎn)者達(dá)96.5%。2.治療阿米巴痢疾:取新鮮柞樹皮200g,加水煮沸15-20分鐘,制成1000ml煎液。日服3次,每次5-10ml飯前服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67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《中藥大辭典》:柞樹皮
《中華本草》:柞樹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