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Yánɡ Bái Là Shù
出處 : 始載于《華北經(jīng)濟植物志要》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木犀科植物美洲綠(木岑)格的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.var.lanceolata (Borkh.)Sarg.采收和儲藏:秋、冬季整枝時剝?nèi)淦?,切片,曬干?/span>
生境分布 : 道旁或庭園栽培。分布于沈陽、北京、天津、西安、烏魯木齊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落葉喬木,高10-20m。樹皮灰色,粗糙,皺裂。頂芽圓錐形,尖頭,被褐色糖秕狀毛。小枝紅棕色,圓柱形,被黃色柔毛或禿凈。羽狀復葉長18-40cm;葉柄長2-5cm;葉軸圓柱形,上面具較寬的淺溝,常無毛;小葉7-9枚,薄革質(zhì),長圓狀披針形、狹卵形或橢圓形,長4-13cm,寬2-8cm,頂生小葉與側(cè)生小葉幾等大,先端漸尖或急尖,基部闊楔形,葉綠具不明顯鈍鋸齒或近全緣,下面疏被絹毛;小葉無柄或下方1對小葉具短柄。圓錐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,長5-20cm;花密集,雄花與兩性花異株,與葉同時開放;花序梗短;花梗纖細,被短柔毛;雄花花萼小,萼齒不規(guī)則深裂,花藥大,長圓形,花絲短;兩性花花萼較寬,萼齒淺裂,花柱細,柱頭2裂。翅果狹倒披針形,長3-5cm,寬0.4-0.7cm,上中部最寬,先端鈍圓或具短尖頭,翅下延近堅果中部,堅果圓柱形,長1.5-2cm,寬約2mm,脈棱明顯?;ㄆ?月,果期8-10月。
歸經(jīng) : 肝;大腸;肺經(jīng)
性味 : 苦;性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燥濕;清肝明目;收斂止血。主濕熱瀉痢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帶下崩漏;目赤腫痛;牛皮癬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6~12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搗敷。
各家論述 :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樹皮。味苦,性寒。有清熱燥濕,清肝明目,收斂止血的功能。用于腸炎,痢疾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白帶,崩漏,目赤腫痛。急性結(jié)膜炎,慢性支氣管炎。外用于牛皮癬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866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洋地黃
下一篇: 豬毛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