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Zhū Liǎo Zǐ Cǎo
出處 : 《分類草藥性》
來源 : 為蓼科植物節(jié)蓼或鐘花蓼的全草或根。夏、秋季抽穗時采收。
原形態(tài) : ①節(jié)蓼,又名:大馬蓼。一年生草本,高0.2~1(~2)米。莖直立,粗壯,單一或多分枝,無毛,節(jié)部膨大。葉互生,長圓形或披針形,大小變化甚大,一般長約10厘米,寬約2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上面具暗色斑,下面具腺點,主脈及邊緣具伏生的粗硬刺毛;葉柄具粗硬刺毛;托葉鞘筒狀,膜質(zhì),透明,具多數(shù)脈,淡褐色,無毛,上部截形,一般無緣毛。圓錐花序由數(shù)個花穗組成,花穗頂生或腋生,花梗通常無腺,密花,常下垂;苞漏斗狀,內(nèi)具數(shù)花;花被粉紅色或綠白色,通常4裂,無腺,裂片具細脈,果時脈不突起;花柱2,從基部分離。瘦果圓卵形,扁平,褐黑色,有光澤,包于宿存的花被內(nèi)。生于路邊、溝渠及河谷水濕地。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②鐘花蓼多年生草本,高60~90厘米。須根稍帶淡紅色或紫色。莖平臥或斜生,2叉分枝,無毛或上部被有短柔毛,節(jié)上生不定根。葉互生,葉柄長6~12毫米;葉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,長7.5~15厘米,寬2.5~6厘米,先端漸尖或頂部成尖尾狀,基部短尖或渾圓,兩面略被短柔毛,帶灰白色,上面深綠,或下面被茸毛;托葉鞘抱莖。聚傘花序,有極展開的分枝,花小,有時下垂,具短花梗;苞片小,通常卵形,急尖;花被淡紅色或紅色,鐘形,長3~4毫米,裂片近于相等,矩圓形;雄蕊8,雌蕊1,子房三棱形。瘦果,灰白色,先端伸出宿存的花被外?;ㄆ?月。生長于山崗平地及荒草地。分布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 : ①《四川中藥志》:"有小毒。"②《重慶草藥》:"味辣。"
注意 : 孕婦及婦女經(jīng)期忌用。
功能主治 : 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"治瘡腫,解熱毒。"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消腫,散瘀,破血。治無名腫毒,陰疽,瘰疬及月瘕病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(宜久煎),3~5錢。外用:搗敷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Zhū Liǎo Zǐ Cǎo
出處 : 出自《分類草藥性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節(jié)蓼或絨毛鐘花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nodosum Pers.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間花期采收,鮮用或晾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路邊、溝渠及河谷水濕地。2.生于山崗平地及荒草地。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東北、西南及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2.分布于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1.一年生草本,高40-200cm。莖直立或斜升,粗壯,單一或分枝,無毛,節(jié)部膨大。葉互牛;葉柄短,具粗伏毛;托葉鞘簡狀,膜質(zhì);葉長圓形成寬披針形,大小變化甚大,一般長約10cm,寬約2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上面具暗色斑點,下面具腺點,主脈及邊緣具伏生的粗硬刺毛。復總狀花序呈穗狀,花穗頂生或腋生,長2-5cm,花序梗疏被短黃色柔毛;花被紅色或綠白色,通常4裂,無腺點,裂片具細脈;雄蕊6;花柱2,從基部分離。瘦果圓卵形,扁平,褐黑色,有光澤,包干宿存花被內(nèi)。花期7-8月,果期8-10月。2.多年生草本,高60-90cm。莖平臥或斜生,二叉分枝,無毛或上部有短柔毛,節(jié)上生不定根。葉互生;葉柄長6-12mm;托葉鞘抱莖;葉片長卵形至寬披針形,長7.5-15cm,寬2.5-6cm,先端漸尖或頂部成尖尾狀,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,葉片下面密生黃褐色絨毛?;ㄐ驁A錐狀,花小,有時下垂,具短花梗;苞片小,卵形,頂端急尖;花被鐘形,淡紅色或白色,長3-4mm,5-裂,長圓形;雄蕊8,雌蕊1,子房三棱形。瘦果灰白色,稍有光澤?;ㄆ?月。
化學成分 : 節(jié)蓼的地上部分含有槲皮素(quercetin),槲皮素-3β-D-葡萄糖甙-2”-沒食子酸酯(quercetin-3β-D-glucoslde-2″-gallate)[1],山柰酚(kaempferol),槲皮素-3β-D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β-D-glucoside),山柰酚-3β-D-吡喃葡萄糖甙-2″-沒食 子酸酯(kaempferol-3β-D-glucopyranoside-2″-gallate)[2],還含有短葉松黃烷酮(pinobanksin),花旗松素(雙氫紅槲皮素,taxifolin),赤松素(pinosylvin),沒食子酸甲酯(methyl gallate),去氫卡瓦胡椒素(dehydrokawain),rel-反-3-雙-(4-甲氧基-2-氧代吡喃-6-基)-順-2,反-4-二苯基環(huán)丁烷[rel-trans-3-bis-(4-methoxy-2-oxopyran-6-yl)-cis-2,trans-4-diphenyl cyclobutane],(2R,3R)-3-羥基-5-甲氧基-6,7-亞甲二氧基黃烷酮[(2R,3R)-3-hydroxy-5-methyoxy-6,7-methylenedioxyflavanone],rel-(1R,6S,7S,8S)-5-甲氧基-7-苯基-8-(4-甲氧基-2-氧代吡喃-6-基)-1-(E)苯乙烯基-2-氧雜雙環(huán)-[4.2.0]-4-辛烯-3-酮[rel-(1R,6S,7S,8S)-5-methoxy-7-phenyl-8-(4-methoxy-2-oxopyran-6-yl)-1-(E)styryl-2-oxabicyclo-[4.2.0]-cot-4-en-3-one][3]。
藥理作用 : 由節(jié)蓼中提取的新黃酮甙槲皮素-3β-D-葡糖糖甙-2”-沒食子酸酯有滅螺作用[l]。
歸經(jīng) : 心;胃;大腸經(jīng)
性味 : 辛;性溫;小毒
注意 : 孕婦及婦女經(jīng)期忌用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;活血散瘀;止血。主瘡腫;陰疽;瘰疬;毒蛇咬傷;牙痛;中暑;痢疾;跌打損傷;外傷出血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(久煎),9~15g;或絞汁服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各家論述 : 1.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瘡腫,解熱毒。2.《四川中藥志》:消腫,散瘀,破血。治無名腫毒,陰疽,瘰疬及癥瘕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912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燕麥靈
下一篇: 燕麥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