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Zhū Tí
別名 : 豬四足(《本草經(jīng)集莊》)。
出處 : 《千金·食治》
來源 : 為豬科動物豬的蹄。
原形態(tài) : 動物形態(tài)詳"豬肉"條。
歸經(jīng) : 《本草便讀》:"入胃經(jīng)。"
性味 : 甘咸,平。①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,微涼。"②《綱目》:"甘咸,小寒,無毒。"
功能主治 : 補(bǔ)血,通乳,托瘡。治婦人乳少,癰疽,瘡毒。①《別錄》:"主傷撻諸敗瘡,下乳汁。"②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"行婦人乳脈,滑肌膚,去寒熱。"③《綱目》:"煮清汁,洗癰疽,漬熱毒,消毒氣,去惡肉。"④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填腎精而健腰腳,滋胃液以滑皮膚,長肌肉可愈漏瘍,助血脈能充乳汁,較肉尤補(bǔ)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煮食。外用:煎湯洗。
復(fù)方 : ①治乳無汁:母豬蹄一具,粗切,以水二斗煮熟,得五、六升汁飲之,不出更作。(《千金方》)②治癰疽發(fā)背或發(fā)乳房初起微赤:母豬蹄二只,通草六分。以綿裹,和煮作羹食之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③治毒攻手足腫,疼痛欲斷:豬蹄一具,合蔥煮,去滓,納少鹽以漬之。(《肘后方》)④治癰疽等毒潰爛:豬蹄一具(治如食法),薔薇根一斤,甘草五兩(炙),芍藥五兩,白芷五兩。上五味切,以水二斗,煮豬蹄取八升,去滓,下諸藥,煮取四升,稍以洗瘡。(《刪繁方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Zhū Tí
別名 : 豬四足
英文名 : Pig's trotters
出處 : 出自《千金.食治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豬科動物豬的蹄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采收和儲藏:宰殺后,刮去豬毛,剁下腳爪,洗凈,鮮用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雜食性家養(yǎng)物畜,繁殖力強(qiáng),孕期約4個月。資源分布:全國各地均有飼養(yǎng)。
原形態(tài) : 豬的品種繁多,達(dá)150多種,形態(tài)也有差異基本特微是:軀體肥胖,頭大。鼻與口吻皆長略向上屈。眼小。耳殼有的大而下垂,有的較小而前挺。四肢短小,4趾,前2趾有蹄,后2趾有懸蹄。頸粗,項背疏生鬃毛。尾短小,末端有毛叢。毛色有純黑、純白或黑白混雜等。
歸經(jīng) : 胃經(jīng)
性味 : 味甘咸;性平
功能主治 : 補(bǔ)氣血;潤肌膚;通乳汁;托瘡毒。主虛傷贏瘦;產(chǎn)后乳少;面皺少華;癰疽瘡毒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或煮食,適量。外用:適量,煎湯洗。
復(fù)方 : 治乳無汁:母豬蹄一具,粗切,以水二斗煮熟,得五、六升汁飲之,不出更作。(《千金方》)②治癰疽發(fā)背或發(fā)乳房初起微赤:母豬蹄二只,通草六分。以綿裹,和煮作羹食之。(《梅師集驗方》)③洽毒攻手足腫,疼痛欲斷:豬蹄一具,合蔥煮,去滓,納少鹽以漬之。(《肘后方》)④治癰疽等毒潰爛:豬蹄一具(治如食法),薔薇根一斤,甘草五兩(炙),芍藥五兩,白芷五兩。上五味切,以水二斗。煮豬蹄取八升,去滓,下諸藥,煮取四升,稍以洗瘡。(《刪繁方》)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2916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牙刷草
下一篇: 牙新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