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中藥大辭典》:羊蹄草
拼音注音 : Yánɡ Tí Cǎo
別名 : 紫背草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假芥蘭、爆仗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紅背葉(《廣州植物志》),葉下紅、喇叭紅草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小蒲公英
、七十二枝花
、牛尾膝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紫背犁頭草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
,山羊草
、天毛草(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),土黃連
、野芥蘭(《廣西中草藥》)
。
出處 : 《嶺南采藥錄》
來源 : 為菊科植物一點(diǎn)紅的全草或帶根全草。全年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于田園、路邊或草叢中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
、湖南等地
。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
、福建等地
。
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草本,高10~40厘米。莖直立
,或近根部傾斜,紫紅色或綠色
,禿凈或被疏毛
。基生葉卵形
、琴形,長5~10厘米
;上部的葉較小
,常為全緣或具粗鋸齒,基部多少抱莖
;葉面綠色
,背常為紫紅色。頭狀花序,頂生
;梗長5~8厘米
,每為2分歧;總苞片矩圓形
,2列
,綠色,基部膨大
;花托平坦
;花兩性,全部為管狀花
,花冠與苞片幾等長
,紫色,外表有短毛
,5裂
,雄蕊5,藥截頭狀
,頂部有一腺狀尖頭
,基部鈍;雌蕊1
,子房下位
,柱頭分叉,稍伸出于花藥之上
。瘦果長約3毫米
,狹矩圓形,有棱
,冠毛白色
,柔軟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;ㄆ?~11月
。果期9~12月。
性狀 : 干燥全草。長約30厘米左右
,根莖細(xì)長,圓柱形
,淺棕黃色
。莖多分枝,細(xì)圓柱形
,有縱紋
,灰青色或黃褐色。葉紙質(zhì),多皺縮
,灰青色
,基部葉卵形、琴形
;上部葉較小
,基部稍抱莖。頭狀花序干枯
,花多脫落
,僅存花托及總苞,苞片茶褐色
,干燥膜質(zhì)
。瘦果淺黃褐色,冠毛極多
,白色
。有干草氣,味淡略咸
。以足干
、葉多者為佳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全草含生物堿 、酚類
。
性味 : 苦,涼 。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味甘
,性平。"②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苦
,涼
。"③《廣東中藥》Ⅱ:"性涼,味淡
,無毒
。"
注意 : 《廣東中藥》Ⅱ:"孕婦慎用。"
功能主治 : 清熱 ,利水
,涼血,解毒
。治痢疾
,腹瀉,便血
,水腫,腸癰,聘耳
,目亦
,喉蛾,疔瘡
,腫毒
。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治腸痔瀉血,利小兒積蟲
,治五疳
、開胃進(jìn)食,解魚毒
。"②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"活血消腫
,利尿逐水。"③《陸川本草》:"涼血消炎
。治傷口感染紅腫
。"④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止痛,消惡毒大瘡
,眼結(jié)膜炎
。"⑤《生草藥手冊》:"治乳瘡,痢疾
。"⑥《野生藥植圖說》:"可作麻疹的洗滌劑
。"⑦《廣東中藥》Ⅱ:"清解大腸濕熱,涼血生肌
,消腫拔毒
。治痢疾、脫肛(配火炭母)
,麻疹后熱毒內(nèi)困
,赤眼,瘡癤腫毒
,濕疹癢痛
,乳瘡(外洗或搗敷),小兒生殖器紅腫(外洗或內(nèi)服)
。"⑧《廣西中草藥》:"治跌打
,蛇傷。"⑨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:"治濕熱腹瀉
,感冒發(fā)燒
,咽喉腫痛,口腔潰瘍
。"⑩《廣西實(shí)用中草藥新選》:"抗菌消炎
。治急性上呼吸道炎
,肺炎,扁桃體炎
,口腔潰瘍
,乳腺炎,慢性盆腔炎
,痢疾
,腹瀉,毒蛇咬傷
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5~8錢(鮮者1~2兩)。外吊:煎水洗或搗敷。
復(fù)方 : ①治赤白痢證及遠(yuǎn)年便血:羊蹄草和豬精肉煎湯服之。(《嶺南采藥錄》)②治腸炎,腹瀉:一點(diǎn)紅四兩,番桃葉四兩。加水適量,煎成1250毫升,每日二次,每次50毫升。(廣西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處方集》)③治水腫:鮮一點(diǎn)紅全草、燈心草各二兩。水煎,飯前服,日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④治腎盂腎炎:一點(diǎn)紅一斤,狗肝菜一斤,車前草半斤。水煎成500毫升。成人每日三次,每次10毫升。(廣西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處方集》)⑤治婦人乳癰初起:鮮一點(diǎn)紅莖葉一握,加紅糖共搗爛,加熱敷貼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⑥治無名腫毒,對口瘡:鮮一點(diǎn)紅葉一握,加紅糖搗爛敷貼,日換兩次。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⑦治指疔:鮮一點(diǎn)紅同砂糖少許搗爛敷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⑧治聤耳:鮮一點(diǎn)紅,洗凈
,用開水浸潤后。搗取自然汁
。先洗凈患耳
,再將藥汁漓入,日二
、三次,有排膿
、消腫
、止痛之效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⑨治風(fēng)熱翳膜:野芥蘭四兩
,梅片一分
。共搗爛,敷眼眶四周
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⑩治喉蛾:鮮一點(diǎn)紅三兩
,水煎,頻頻含咽
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⑾治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扁桃體炎:一點(diǎn)紅
、古羊藤各等量。上藥每斤煎濃液500毫升
。三個(gè)月至三歲
,每次20~40毫升,三歲以上酌情增加
。(廣西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處方集》)⑿治潰爛飛瘍(多患于四肢
,局部紅腫灼熱,起泡
,痛癢相兼
,接著便腐爛,并迅速蔓延擴(kuò)展):鮮一點(diǎn)紅莖葉搗爛
,敷于患處
,日夜各換一次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⒀治跌打腫痛:野芥蘭八兩
,土牛膝四兩
。共搗爛,敷患處
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⒁治小兒疳積
,野芥蘭根三錢。蒸瘦豬肉吃
。(《廣西中草藥》)
臨床應(yīng)用 : 治療小兒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氣管肺炎以一點(diǎn)紅注射液(每毫升含生藥1克)為主,配合其他對癥療法
,共治療上呼吸道感染60例、支氣管肺炎26例
,年齡以1~3歲為最多
。劑量:6個(gè)月以下每天用1~2毫升,6個(gè)月至1周歲用2~4毫升
,2~3歲4~6毫升
,4~6歲6~9毫升,7~10歲9~12毫升
,10歲以上12毫升
,均分2~3次肌肉注射。療效:上呼吸道感染治療后體溫多數(shù)在2~3天恢復(fù)正常
,咳嗽逐漸減輕
,3~4天全愈出院;支氣管肺炎
,體溫多在3~4天恢復(fù)正常
,咳嗽氣喘及肺部羅音均逐漸消失,5~6天痊愈出院
。此外
,臨床上也可用一點(diǎn)紅全草煎劑,每劑0.5~1兩
,分2~3次服
,治療扁桃體炎、咽喉炎等
;或用全草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
,治乳腺炎、癤腫等
;也可用全草煎液
,作為外陰濕疹、陰道炎的局部洗滌劑
。
備注 : 同屬植物小一點(diǎn)紅外形與本種非常相似,主要區(qū)別在于總苞短于花冠,下部的葉卵形,僅有粗齒
,不為琴狀分裂。其全草亦入藥用
,功效與本品基本相同
。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羊蹄草
拼音注音 : Yánɡ Tí Cǎo
別名 : 紫背草、假芥蘭、爆仗草
、紅背葉
、葉下紅、喇叭紅草
、小蒲公英
、七十二枝花、牛尾膝
、紫背犁頭草
、山羊草、天毛草
、土黃連
、野芥蘭、乳汁草
、空筒單、千日紅
、紫背地丁
、野苦買、兔草
、兔子參
、烏疔草
英文名 : Sowthistle Tasselflower Herb
出處 : 1.出自《嶺南采藥錄》。2.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紫背草,生南贛山坡
。形全似蒲公英而紫莖,近根葉叉微稀
,背俱紫
,梢端秋深開紫花,似禿女頭花
,不全放
,老亦飛絮。功用同蒲公英
。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一點(diǎn)紅的全草 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milia sonchifolia(L.) D C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凈
,鮮用或曬干
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村旁、路邊 、田園和曠野草叢中
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江蘇
、浙江
、江西
、福建、湖北
、湖南
、廣東、廣西
、四川
、貴州及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一點(diǎn)紅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10-40cm
。莖直立或的基部傾斜,紫紅色或綠色
,光滑無毛工被疏毛
,多少分枝,枝條柔弱
,粉綠色
。葉互生;無柄
;葉片稍肉質(zhì)
,生于莖下部的葉卵形,長5-10cm
,寬4-5cm
,琴狀分裂,邊緣具鈍齒
,莖上部葉小
,通常全緣或有細(xì)齒,上面深綠色
,下面常為紫紅色
,基部耳狀,抱莖
。頭狀花序直徑1-1.3cm
,具長梗,為疏散的傘房花序
,花枝常2歧分枝
;花全為兩性,筒狀
,花冠紫紅色
,5齒裂;總苞圓柱形,苞片1層
,與花冠等長
。瘦果狹矩圓形,長約3mm
,有棱
;冠毛白色,柔軟
,極豐富
。花期7-11月
;果期9-12月
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全草長約30cm。根莖細(xì)長 ,圓柱形
,淺棕黃色;莖少分枝
,細(xì)圓柱形
,有縱紋,灰青色
,基部葉卵形、琴形
,上部葉較小
,基部稍抱莖;紙質(zhì)
。頭狀花序干枯
,花多已脫,花托及總苞殘存
,苞片茶褐色
,膜質(zhì)。瘦果淺黃褐色
,冠毛極多
,白色。有干草氣
,味淡
,略咸。以干燥葉多者為佳
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地上部分含生特堿:克氏千里光堿(senkir-kine),多榔菊堿(doronine)[1]。又含黃酮類成分:金絲桃甙(hy-peroside)[2],三葉豆甙(trifolin),槲皮甙(quercitrin),蕓香甙(rutin),槲皮素(quercetin)[3]。還含三萜類成分:熊果酸(ursolic acid)[3],西米杜鵑醇(simia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 ,豆甾醇(stigmasterol)[4]
,以及正二十六醇(n-hexacosanol),三十烷(tria-contane)[3]
,蜂花酸(melissic acid)
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[4]。
藥理作用 : 抑菌作用:本品煎劑 ,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
。100%煎劑用平板打洞法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
、綠膿桿菌
、棕櫚酸和蜂蜜酸。
性味 : 味苦;性涼
注意 : 《廣東中藥》Ⅱ:孕婦慎用。
功能主治 : 清熱解毒;散瘀消腫。主上呼吸道感染;口腔潰瘍;肺炎;乳腺炎;腸炎;菌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?div id="d48novz" class="flower left">
;尿路感染;瘡癤癰腫
;濕疹
;跌打損傷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9-18g,鮮品15-30g;或搗汁含咽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;或搗敷。
復(fù)方 : 1.治赤白痢證及遠(yuǎn)年便血方(《嶺南采藥》):羊蹄草豬精肉,煎服之。2.治腸炎,腹瀉方(廣西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處方集》),一點(diǎn)紅番桃葉,煎湯內(nèi)服。3.治水腫方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:一點(diǎn)紅,燈心草,水煎,飯前服,日二次。4.治無名腫毒方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鮮一點(diǎn)紅,紅糖,搗爛外敷
。5.治喉蛾方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,鮮一點(diǎn)紅
,水煎
,頻頻含服。6.治風(fēng)熱翳膜方(《廣西中草藥》)
,野芥蘭
,梅片,共搗爛
,敷眼眶四周
。
各家論述 : 1.《嶺南采藥錄》:治腸痔瀉血,利小兒積蟲,治五疳,開胃進(jìn)食,解魚毒。2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活血消腫,利尿逐水。3.《陸川本草》:涼血消炎。治傷口感染紅腫。4.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止痛,消惡毒大瘡,眼結(jié)膜炎。5.《生草藥手冊》:治乳瘡,痢疾。6.《野生藥植圖說》:可作麻疹的洗滌劑。7.《廣東中藥》Ⅱ:清解大腸濕熱,涼血生肌,消腫拔毒。治痢疾、脫肛(配火炭母),麻疹后熱毒內(nèi)困,赤眼,瘡癤腫毒,濕疹癢痛,乳瘡(外洗或搗敷),小兒生殖器紅腫(外洗或內(nèi)服)。8.《廣西中草藥》:跌打
,蛇傷。9.《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》:治濕熱腹瀉
,感冒發(fā)燒
,咽喉腫痛,口腔漬瘍
。10.《廣西實(shí)用中草藥新選》:抗菌消炎
。治急性上呼吸道炎,肺炎
,扁桃體炎
,口腔潰瘍,乳腺炎
,慢性盆腔炎
,痢疾,腹瀉
,毒蛇咬傷
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3210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(shí)真實(shí)出處
,未能及時(shí)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
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
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
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
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(shí)
,我們會第一時(shí)間予以刪除
,并同時(shí)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
紫堇
下一篇:
羊靨
相關(guān)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