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Yù Yè
別名 : 芋荷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,芋苗(《青囊雜纂》)。
出處 : 《日華子本草》
來源 : 天南星科植物芋的葉,7~8月采取。
原形態(tài) : 詳"芋頭"條。
性味 : 辛,涼。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冷,無毒。"②《綱目》:"辛,冷,無毒。"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 : 止瀉,斂汗,消腫毒。治泄瀉,自汗,盜汗,癰疽腫毒。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除煩止瀉,療妊孕心煩迷悶,胎動不安;又鹽研敷蛇蟲咬并癰腫毒,及罯敷毒箭。"②《綱目》:"汁,涂蜘蛛傷。"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斂自汗、盜汗。"④《本草求真》:"治痘瘡潰爛成瘡。"⑤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利水和脾,消腫。"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。外用:搗敷或搗汁涂。
復(fù)方 : ①治黃水瘡:芋苗曬干,燒存性研搽。(《青囊雜纂》)②治蜂螫,蜘蛛咬傷:芋葉搗爛,敷患處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Yù Yè
別名 : 芋荷、芋苗、青皮葉、獨皮葉
英文名 : Leaf of Dasheen
出處 : 出自《日華子本草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天南星植物芽的葉片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采收和儲藏:7-8月采心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我國南方及華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原形態(tài) : 芋,濕生草本。根莖卵形,常生多數(shù)小球莖,褐色,具纖毛。葉基生,2-3枚或更多,葉柄肉質(zhì),長20-90cm,綠色,基部呈鞘狀;葉片卵狀廣橢圓形,長20-50cm,質(zhì)厚,盾狀著生,先端短而銳尖,基部耳形,耳片鈍頭,全緣,呈波狀。花序柄常單生,短于葉柄;佛焰苞長短不一,一般為長20cm左右;管部綠色,長約4cm,粗2.2cm,長卵形;檐部披針形或橢圓形,長約17cm,展開成舟狀,邊緣內(nèi)鄭,淡黃色至綠白色;肉穗花序長約10cm,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位于下部,長3-3.5cm,中性花序位于中部,長3-3.3cm,雄花序位于上部,長4-4.5cm,先端驟狹,附屬器鉆形,長約1cm。期期2-8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葉含類胡蘿卜素(carotenoid),主要是β-胡蘿卜素(β-carotene),少量α-胡蘿卜素,還含脂類成分,有單半乳糖基二甘油酯(monogalactosyl diglyceride),二半乳糖基二甘油酯(digalactosyl diglycericde),磷脂酰膽堿(phosphatidylcholine),還含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。葉柄含蹄紋天竺素-3-葡萄糖甙(pelargonidin-3-glucoside),矢加菊素-3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glucoside)。
歸經(jīng) : 肺;心;脾經(jīng)
性味 : 味辛;甘;性平
功能主治 : 止瀉;斂汗;消腫;解毒。主泄瀉;自汗;盜汗;癰疽腫毒;黃水瘡;蛇蟲咬傷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;鮮品30-60g。外用:適量,搗汁涂或搗敷。
各家論述 : 1.《日華子本草》:除煩止瀉,療妊孕心煩迷悶,胎動不安;又鹽研敷蛇蟲咬并癰腫毒。2.《綱目》:汁,涂蜘蛛傷。3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斂自汗、盜汗。4.《本草求真》:治痘瘡潰爛成瘡。5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利水和脾,消腫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3258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紫玉盤
下一篇: 紫玉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