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Zǐ Mò Lì Zǐ
別名 : 土山柰(《綱目拾遺》)。
出處 : 《綱目拾遺》
來源 : 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種子內(nèi)的胚乳。
原形態(tài) : 植物形態(tài)詳"紫茉莉根"條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種子含大量淀粉。又含粗脂肪4.3%,脂肪酸(為飽和脂肪酸)24.4%,油酸46.9%,亞油酸13.6%,亞麻酸15.1%。并含槲皮素和山柰酚葡糖甙。
藥理作用 : 參見"紫茉莉葉"條。
功能主治 : 《綱目拾遺》:"取其粉可去面上癍痣粉刺。"
復(fù)方 : 治葡萄瘡(皮膚起黃水泡、潰破流黃水):紫茉莉果實內(nèi)粉末,調(diào)冷水涂抹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
拼音注音 : Zǐ Mò Lì Zǐ
別名 : 白粉果、土山柰
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果實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irabilis jalapa L.采收和儲藏:9-10月果實成熟進(jìn)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水溝邊、房前屋后墻腳下或庭園中,常栽培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全國各地。
原形態(tài) :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根壯,圓錐形或紡錘形,肉質(zhì),表面棕褐色,里面白色,粉質(zhì)。莖直立,多分枝,圓柱形,節(jié)膨大。葉對生;有長柄,下部葉柄超過葉片的一半,上部葉近無柄;葉片紙質(zhì),卵形或卵狀三角形,長3-10cm,寬3-5cm,先端銳尖,基部截形或稍心形,全緣?;?至數(shù)朵,頂生,集成聚傘花序;每花基部有一萼狀總苞,綠色,5裂;花兩性,單被,紅色、粉紅色、白色或黃色,花被簡圓柱狀,長4-5cm,上部擴(kuò)大呈喇叭形,5淺裂,平展;雄蕊5-6,花絲細(xì)長,與花被等長或稍長;雌蕊1,子房上位,卵圓形,花柱單1,細(xì)長線形,柱頭頭狀,微裂。瘦果,近球形,長約5mm,熟時黑色,有細(xì)棱,為宿存苞片所包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性狀 : 性狀鑒別 果實呈卵圓形,長5-8mm,直徑5-8mm。表面黑色,有5條明顯棱脊明顯,頂端有花術(shù)基痕,基部有果柄痕。質(zhì)硬。種子黃棕色,胚乳較發(fā)達(dá),白色粉質(zhì)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紫茉莉子種子含淀粉[1],8-羥基-十八-須-11,14-二烯酸(8-hydroxyoctadeca-cis -11,14-dienoic acid)等脂肪酸[2],β-谷甾酸(β-sitosterol),β-香樹脂醇(β-amyrin),β-谷甾醇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D-glucoside),β-香樹脂醇-3-O-α-L-鼠李糖基-O-β-D-葡萄糖甙(β-amyrin-3-O-α-L-rhamnosyl-O-β-D-gluco-side)[3]。
藥理作用 : 紫茉莉葉或全草的水提取物(用乙醇沉淀后)1g生藥/ml至0.005ml可使離體兔心的心振幅很快增大,心率加速,但很快即完全恢復(fù)。0.01ml/kg予貓注射,可引起血壓迅速上升75%,隨即恢復(fù)。在水浴中當(dāng)濃度為0.013ml(藥液)/ml(營養(yǎng)液)時,對豚鼠離體回腸無影響,0.002ml/ml對兔十二指腸的收縮幅度及張力均表現(xiàn)抑制。水提取物中無生物堿反應(yīng),紙層分析認(rèn)為存在兒茶酚胺,此成分可能為產(chǎn)生上述藥理作用的有效物質(zhì)。植物中曾分離出生物堿--胡蘆巴堿。葉浸劑有利尿作用,可用于水腫,此植物有致瀉作用(主要由于樹脂成分所致),兒童吃其果實,可引起吐瀉。
性味 : 甘;性微寒
功能主治 : 清熱化斑;利濕解毒。主生斑痣;膿皰瘡
用法用量 : 外用:適量,去外殼研末搽;或煎水洗。
復(fù)方 : 治葡萄瘡(皮膚起黃水泡、漬破流黃水):紫茉莉果實內(nèi)粉末,調(diào)冷水涂抹。 (《福建中草藥》)
各家論述 : 《綱目拾遺》:取其粉可去面上斑痣粉刺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3343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虉草
下一篇: 蠅子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