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Yuè Jú Yè
別名 : 熊果葉(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)。
出處 : 《國藥的藥理學》
來源 : 為杜鵑花科植物越橘的葉。6月間開花時采葉 生境分布 : 生于高山針葉林下或灌木叢中。分布吉林 原形態(tài) : 越橘 化學成分 : 含熊果酚甙、熊果酸 藥理作用 : 干燥全草的5%提取液對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,此作用并非由于鞣質所致 性味 : 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:"味苦澀,性溫 功能主治 : ①《國藥的藥理學》:"用于淋毒性尿道炎,膀胱炎及急性僂麻質斯 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,0.5~2錢 復方 : 治尿道炎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Yuè Jú Yè 別名 : 熊果葉 出處 : 出自《國藥的藥理學》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杜鵑花科植物越橘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accinium vitis-idaea L.[V.jesoenseMiq.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900-3200m的落葉松林下 原形態(tài) : 常綠矮小灌木。地下部分有細長匍匐的根莖,地上部分植株高10-30cm,莖纖細,直立或下部平臥 性狀 : 性狀鑒別 葉片多反卷,有的皺縮破碎,完整者展開后呈橢圓形或倒卵形,長1-2cm,寬0.5-1cm。先端圓鈍或微缺,基部楔形,邊緣有細睫毛。上面暗綠色,而有光澤;下面淺綠色 化學成分 : 含熊果甙(arbutin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[1],甲基熊果甙(methylarbutin),氫醌(hydroquinone),氫醌單甲醚(hydroquinone monomethyl ether)[2],5,7,3’,4’-四羥基黃酮-3-O-β-D-吡喃半乳糖甙(5,7,3’,4′-tetrahydroxy flavone-3-O-D-galactopyranoside),5,7,3′,4′-四羥基黃酮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(5,7,3′,4′-tetrahydroxy flavone-3-O-D-glucopyranoside)[3],洋梨甙(pyroside),毛柳甙(salidroside),4-羥苯基-β-龍膽二糖甙(4-hydroxyphenyl-β-gentiobioside)[4],金絲桃甙(hyperoside),萹蓄甙(avcicularin),槲皮素-3-D-葡萄糖-L-鼠李糖甙(quercetin-3-D-glu-cosyl-L-rhamnoside)[5],2-O-咖啡酰基熊果甙(2-O-caffeoylarbutin)[6],異槲皮甙(isoquercetin)[7]。又含鞣質和原花色素類:d-兒茶酚(d-catechol),l-表兒茶酚(l-epicatechol),d-沒食子兒茶酚(d-gallocatechol)[8],左旋表兒茶素(epicatechin),右旋兒茶素(catechin),左旋表沒食子兒茶素(epigallocatechin),右旋沒食子地茶素(gallocatechin),原花青素(procyanidin)B-1,B-3,B-7 藥理作用 : 干燥全草的5%提取液對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 性味 : 苦 功能主治 : 解毒;利濕 用法用量 : 內服:煎湯;3-9g 復方 : 治尿道炎 各家論述 : 1.《國藥的藥理學》:用于淋毒性尿道炎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3362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《中華本草》:越橘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