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Zǐ Ténɡ
別名 : 藤蘿
來源 : 豆科紫藤屬植物紫藤Wisteria sinensis Sweet,以莖皮、花及種子入藥。夏秋采,分別曬干。
性味 : 甘、苦,溫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 : 止痛,殺蟲。用于腹痛,蟯蟲病。
用法用量 : 1錢。
備注 : (1)種子內(nèi)含氰化合物,用量過大有中毒的可能,雖能治療蟯蟲病,但不宜久服。
摘錄 :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
拼音注音 : Zǐ Ténɡ
別名 : 招豆藤(《本草拾遺》),朱藤(《夢(mèng)溪筆談》),藤花菜(《救荒本草》),小黃藤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,紫金藤(《江蘇藥材志》),轎藤、豆藤、藤蘿、黃纖藤(江西《草藥手冊(cè)》) 出處 : 《本草拾遺》 來源 : 為豆科植物紫藤的莖葉 生境分布 : 多栽培于庭園 原形態(tài) : 落葉攀援灌木。莖纏繞于他物上。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互生;托葉線狀披針形,早落;小葉7~11枚,卵狀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,長(zhǎng)4~7厘米,頂端一枚較大;小葉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;幼時(shí)密生平貼細(xì)毛,成熟時(shí)無毛。總狀花序側(cè)生,倒垂,長(zhǎng)15~30厘米;花梗柔弱,有毛,長(zhǎng)1~2厘米;萼鐘狀 化學(xué)成分 : 樹皮含紫藤甙及樹脂 藥理作用 : 紫藤甙及樹脂均有毒 性味 : 《本草拾遺》:"味甘 功能主治 : 《本草拾遺》:"主水癊病 摘錄 : 《中藥大辭典》 拼音注音 : Zǐ Ténɡ 別名 : 招豆藤 英文名 : Stem of Chinese Wisteria 出處 :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;《本草拾遺》:紫藤,花LU碎拭酒醋白腐壞 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紫藤的莖或莖皮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Wisteria sinensis Sweet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季采收莖或莖皮 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、疏林緣 原形態(tài) : 紫藤 落葉攀援灌木 栽培 : 生物學(xué)特性 性喜濕潤(rùn) 毒性 : 紫藤甙及樹脂均有毒,能引起嘔吐、腹瀉乃至虛脫。 化學(xué)成分 : 莖皮含a-L-吡喃鼠李糖基(1→5)-β-D-呋喃木糖基(1→3)-a-香樹脂醇[a-L-rhamnopyranosyl(l→5)-β-D-xylofu-ranosyl(1→3)-a-amyrin],β-谷甾醒(β-sitosterol),三十烷醇(tri-acontanol),12-羥基三十烷-4,7-酮(12-hydroxytriacontan-4,7-dione),原甾醇(protosterol)B和山奈酚(kaempferol)。葉含木犀草素-7-葡萄糖鼠李糖甙(luteolol-7-glucorhamno-side),木犀草素-7-鼠李糖葡萄糖甙(luteolol-7-rhamnoglucoside)即忍冬苦甙(loniceroside),芹菜素-7-鼠李糖葡萄糖甙(apigenol-7-rhamnoglucoside)即野漆樹甙(rhoifoloside)和尿囊素(allan-toin)及尿囊酸(allantoic acid)。花含正二十七烷(heptacosane) 歸經(jīng) : 腎經(jīng) 性味 : 味甘;苦;性微溫;小毒 功能主治 : 利水;除痹;殺蟲。主水YIN?div id="4qifd00" class="flower right"> 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 各家論述 : 《本草拾遺》:主水YIN病 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3399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(hù)作者版權(quán)《中華本草》:紫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