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音注音 : Yě Sān Qī
別名 : 香刺、土三七、竹節(jié)七、白三七
來源 : 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屏邊三七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采收和儲藏:秋季挖取塊根,除去泥沙及細(xì)根,曬干或烘干。
生境分布 :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100-1700m的山谷潮濕林內(nèi)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東南部。
原形態(tài) : 多年生草本,高45-55m。根莖匍匐,有結(jié)節(jié),并具凹陷的莖痕;根塊狀紡錘形。莖基鱗片宿存、葉互生,掌狀復(fù)葉,3片輪生于莖頂;葉柄長4-7cm,無毛;托葉卵形,長約2mm;小葉5,少有7,羽狀分裂,裂片不等大,中部的較大,兩端的較小,長6-12cm,寬2.5-6cm,先端尾狀漸尖,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,偏斜,邊緣具鋸齒和剛毛,上面脈上疏生剛毛。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,有50-80朵花,花梗長8-10cm,無毛,花萼5齒裂,無毛;花淡綠色,花瓣5,長卵形至長橢圓形;雄蕊5,花絲與花瓣等長或稍長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,結(jié)合成1個,柱頭稍膨大而微彎。核果狀漿果,球狀腎形,直徑約8mm,成熟后紅色。種子2顆,近球形,白色,直徑2-3mm?;ㄆ?-6月,果期7-8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 : 塊莖中含屏邊三七甙(stipuleanooides)R1和R2,即齊墩果酸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(1→3)[α-L-吡喃阿拉伯糖(1→4)-β-D-吡喃葡萄糖醛酸甙][(oleanolic acid-3-O-β-D-glu-copyranosyl(1→3)[α-L-arabifuranosyl(1→4)-β-D-glucuronopy-ranoside][和齊墩果酸[28-O-β-D-吡喃葡萄糖]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(1→3)[α-L-呋喃阿拉伯糖]-β-D-吡喃葡萄糖醛酸甙[(oleanolic acid [28-O-β-D-glucopyranosyl]-3-O-β-D-glucopyranosyl(1→3)[α-L-arabifuranosyl]-β-D-glucuronopyranoside]。
性味 : 味微苦;甘;性溫
注意 : 孕婦慎服。
功能主治 : 散瘀止血;消腫定痛。主跌打損傷;風(fēng)濕痛;咳血;外傷出血;吐血;衄血;便血;崩漏;病后虛弱;肺癆
用法用量 : 內(nèi)服:煎湯,1-9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研末敷。
摘錄 : 《中華本草》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cys1996.com/zhongyaocai/23404.html.
聲明: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(quán)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,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(lián)系,或有版權(quán)異議的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,我們會立即處理,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(wǎng)絡(luò),轉(zhuǎn)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來源標(biāo)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立即通知我們(管理員郵箱:douchuanxin@foxmail.com),情況屬實,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,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,謝謝!
上一篇: 紫藤根
下一篇: 紫藿香